再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熟讀深思子自知

我們讀經典是用聖賢思想昇華自己的,而不是用聖人的話表達自己的意思。故此筆者在討論讀法的時候,是以儘可能的貼近老子本義為學習目的,同時兼顧分別,那些是老子本人思想?哪些是韓非子、莊子改造後的思想?那些是王弼、河上公的主義?傳世經典在流傳中脫衍訛誤問題不少,出土文獻又殘缺不全,只有多版本對比閱讀以老解老是正途。

我們由經典知老子,由老子知道學,由道學知無為,為無則無不治,小則治身,大則治天下。學以致用,是建立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之上的,大道並不像小術那樣“唯手熟耳”,而是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學習,《道德經》這本書要麼就不要讀,要讀必然是有下一番工夫的。

再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熟讀深思子自知

在《淺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舊書不厭百回讀》一文中,核心主義便是要熟悉文本,這是解讀老子基礎中的基礎。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不求甚解讀書法”便不適用了,門外漢可以淺嘗輒止,但是對於進階級的玩家,務必要“知其言,知其所以言”,老子為什麼提出“無為”的主張?現實基礎和邏輯依據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書是刻在竹簡上的,而且分封之後的各國諸侯刻意製造文化差異,導致同樣的字,有不同的寫法。據說指鹿為馬的那個趙高就會21種“馬”字的寫法,秦始皇統一之後才著手統一文字。這就導致了同一本書,在不同時期所表現出來的差異,老子版本學專門研究這個問題。哪些字不一樣?導致了那些涵義上的分歧?造成文本差異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對老子思想的傳承造成了哪些影響?

再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熟讀深思子自知

在《如何才能讀懂《道德經》?》一文中,筆者介紹了五個重要的版本,並提出學習《道德經》的三個階段:初級階段,以熟悉文本為主;中級階段,以義理疏通為主;高級階段,以融匯貫通為主。經過對不同版本的閱讀之後,對文本必然是有一定的程度上的瞭解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中級階段是以學思結合為主。學著說文解字,思考背後含義,探尋一以貫之的邏輯。對文本有一定程度上的熟悉,對義理有一定的瞭解,然後就可以“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了。

研究《老子道德經》須得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材料;二是有方法。不同版本的《道德經》就是最好的材料,《老子集成》共收錄了從古到今的265個版本,按照傳統的讀書法,這套書是讀不完的,同時也是沒有讀完的必要性的,筆者按影響力、重要性找出十個版本,分別是:楚簡、帛甲、帛乙、漢簡、想爾、嚴遵、河上公、王弼、傅奕、龍興觀碑。其中《想爾注本》僅存《道經》部分,嚴遵的《老子指歸》僅存《德經》部分。所以整理出來的筆記,還是九種《老子》的比對。待個人校改之後,於百家號首發。

再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熟讀深思子自知

除了基礎的文本比對之外,還需詳細考證版本源流問題。我們常以河上公為漢文時期人而誤以為《河上公章句》屬於西漢作品,考據下來,該書為後人偽託河上公之名而作章句傳世。蓋因“言出於己,俗多不受”,古人著書託名前人者不計其數。《易傳》託名於孔子,《黃帝各種經》託名於黃帝,當時結繩記事怎麼會出現十四萬字的鉅著呢?我們按其成書時代,講不同版本分為漢老子、晉老子、唐老子、宋老子,不同時代的著作具有鮮明的時代背景,我們不能認為“以無為本”的王弼注就是老子的本義,也不能認為“君無為,臣有為“就是老子的思想。欲求先賢智慧,還需正本清源,源頭取水。

以老解老是解讀《道德經》重要的方法,用老子的原話詮釋老子的思想,用老子的主張審視文本的解讀,用老子的邏輯貫穿前後文。不矛盾律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的基礎,如果主張和思想不能“一以貫之”,那麼如何實踐呢?這種融匯貫通不是旁徵博引的看名家如何註解,而是把老子的話、老子的思想、老子的主張,在原文基礎上完成邏輯自洽。

再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熟讀深思子自知

“以老解老”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級解讀《道德經》,中級解讀《注》,高級解讀《疏》。我們假設:道是0,老子對道的描述是1,後人對老子話的註解是2,後人對前人註解的解釋是3,言出我口,語入你耳,還是原來的意思嗎?更何況歷經2500年,文字經過了字形字體的變遷,發音的改變,書本經歷了無數人的傳抄,校定。只有“以老解老”可以把1、2、3區分開來,所謂學識便是有能力知道一不是二,並且能找到一二三直接的區別和聯繫。

解讀原文須得參照春秋末期的社會背景和學術氛圍;解讀嚴遵、想爾注不得不對西漢的黃老道、方仙道有一定程度的瞭解;解讀王弼注須得知曉魏晉風流,名教自然;如此方可謂“出經入史”,持“貴無”思想來解釋“崇有論”的觀點,這叫串臺,不是真正解讀經典。只有以老解老能把不同時期、不同人、不同思想區分開來。

再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熟讀深思子自知

解讀原物須得儘可能的放空自己,法印和蘇軾的故事告訴我們,你心裡有什麼,便會看到什麼。所以有人說《道德經》是君王面南之術,也有人說老子是陰謀家。要探尋老子本義,首先要放下這些先入為主的觀念,不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不以後人之論定前人之事。只有以老解老,可以最大程度上還原老子本義。

解讀原文須得避免旁徵博引,有以說文解老子,有以易學解老子,有以佛學解老子,有以物理學解老子。這些人的本義都是在表達自己,而不是“述而不作”,所以在解讀內容上水分很大。比如基督徒解讀出來的結果,還是上帝是第一位的,上帝創造了道,這根“萬物莫不遵道貴德”跟“道體獨尊”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道教徒說起來太上老君不過是道的化身,道的顯現狀態而已,並不像外教徒那樣顛倒黑白,反客為主。引用的東西越多,歧義便會越多,只有以老解老可以避免重重歧路。

注:圖片源於互聯網,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