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起與放下(哲理散文)

放下與撿起

撿起與放下(哲理散文)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天,梵志拿著鮮花去供佛。佛開口說:“放下。”於是,梵志放下了鮮花。佛又說:“放下。”梵志有些不解,問道:“我兩手空空,還放什麼呀?”佛說:“你應當放下的不僅是鮮花,還要放下外六塵、內六塵、中六識,一時舍卻,到了沒有什麼可以捨去的境界,也就是你免去生死之別的境界”。

禪語所說的“放下”,並不是要我們把一切都放下,而是放下那些阻擾你六根清淨的東西,阻擾你靈魂安寧、生命和諧的東西。人生一路走來,感受了很多、也收穫了很多,卻往往只願收進去,不肯放下來。日積月累,長年積壓,不能放手無法放下的東西就越來越多了,名利的、情感的、性格的、工作的、家人的、人際的、鄰里的、同事的、身體的、信仰的,能力的,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無一例外的牽腸掛肚,糾結矛盾,難以取捨,難以排遣。

有時候,真羨慕出家人,暮鼓晨鐘,誦經唸佛,萬事皆空,一無牽掛。也向往居山隱士,兩肩擔明月,一袖舞清風,竹杖芒鞋,遊山賞水,東籬吟菊,蓬萊把盞,優哉遊哉,終老於山水之間。想歸想,放不下,一切是空想。

當然,並不是什麼都得放下,也不是一開始就萬事放下;而是放下此時應該放下的,撿起此時應該撿起的。

撿起與放下(哲理散文)

人生走上坡路時,撿起來的東西應該是越來越多,理想、興趣、知識、習慣、智慧、能力、情感,就像是一棵樹,為了開出鮮豔的花、結出甜美的果,需要吸收更多的雨露陽光,更多的營養肥力,於是此時的人生關鍵是撿起,是收藏,是吸收。

撿起與放下(哲理散文)

即使偶爾需要放下,也是為了更重要的“撿起”:例如,我星期天把作業帶回家判閱,將試卷帶回家刻寫,放下休息,撿起工作,那是因為心中有一個工作的理想,人生的價值在激勵自己。例如當班主任,早出晚歸,放下家務,挑起班級重擔,那是為了學生的前途、自己的榮譽。如此類推,學生放下畏怯拘謹,勇敢的回答問題或質疑,是為了撿起寶貴的知識和能力;領導放下自己的身姿,走近群眾,是為了撿起信任,撿起被自己踐踏的民眾的心聲,更撿起被自己忽視的好建議;家長放下打牌飲酒之類的娛樂,就可以撿起與孩子共享天倫的時光,撿起引導他們健康成長的契機。

隨著時光推移,年歲漸長,人就應該根據年齡現狀、家庭狀況、身體狀態等等,作出相應的調整,放下一些該放下的東西,以便撿起另外一些此時更需要、更適用的東西。畢竟人的身體、精力、心腦等就像一個有限的口袋,你必須時常清理打點,只有放下一些無用的東西,才能騰出空間裝進更有用的東西。例如,人生過了巔峰,就一定得放下名利之爭了,人生的價值最高值大抵就是眼前這樣了,再高也高不到哪去,已經可以問心無愧了,即便仍有遺憾,也沒必要耿耿於懷,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放下才是明智之舉。華山論劍,各顯神功;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那已是青春往事,盛年壯舉了。是時候放下英雄豪傑的氣魄了,酒要學會雅緻的品酌了,未必非要爭斤斗兩,一比高低,酩酊大醉,傷身敗興才好;熬夜是年輕時才具有的本錢,因而,是時候放下加班加點的工作,放下通宵達旦的聚會娛樂了,中年後的身體更重要的是屬於自己,屬於家庭,活得健康才是下坡路上的人生最重要的指標。你想想,此時的人生最主要比什麼?比身體比心態。你有錢,我有健康;你有名,我有悠閒;你有排場,我有獨得其樂;你活得轟轟烈烈,我活得自在長壽。

有時候,我自己納悶,為什麼我口頭總嚷著不想上九年級了,也很厭倦帶正課了,卻總是招架不住領導或同事的勸說,仍舊就了別人的意思呢?其實,細細一想,也許我心裡仍有兩個“我”,其中一個是在潛意識裡不想服老,不想承認年老體衰,頑固的留戀著年富力強的青春感覺,死死的想抓住人生應有所作為的信念,不顧身體的羸弱、心理的疲乏。其實,自己何苦為難自己呢?放下,一切就釋然了。

的確,人活著,不同的生命時期,就應該有不同的活法,活出不同的滋味,人生鹹淡任由之。1925年初秋,弘一法師因戰事而滯留寧波七塔寺。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來拜訪。他看到弘一法師吃飯時,只有一道鹹菜。夏丏尊不忍地問:“難道這鹹菜不會太鹹嗎?”“鹹有鹹的味道。”弘一大師回答道。吃完飯後,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夏丏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麼喝這平淡的開水?”弘一大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這個故事拿來闡明人生不同階段的活法,同樣很有道理。

如今的我,基本上做到了淡漠名利,與世無爭。看同事們經常在網上發牢騷,為工資太低、待遇不如別的學校、工作太勞累而怨聲載道。我只能微微一笑,看生活要看主流,看自己要看重點,社會是相對安定平和的,工作是比較穩定規律的,工資是能保障溫飽的,關鍵是生活仍舊是充滿希望的,畢竟我們處在中國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生活條件最好的時期,比後代也許不足,比祖先綽綽有餘。因此,放下焦頭爛額的煩躁,放下傷肝瀝膽的愁怨,有精力的就去想法子賺點外快,為幸福籌點資金。知足的就學會享受生活,給自己家人創造點快樂。

撿起與放下(哲理散文)

放下,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是一個人正確判斷理智取捨的結果。它是一種襟懷,一種膽魄,一種氣度,一種智慧,一種能力,也是一種關懷,一種善待、一種禪悟。

放下名利,要淡漠的心胸;放下慾望,要疏放的品性;放下姿態,要曠達的襟懷;放下私心,要高遠的眼光。

生活中,放下雜務,才能撿拾從容恬淡;放下不必要的責任死扛,才能迴歸坦蕩的人生常態;放下事事完美的苛求,才能給自己一份寬容體貼的呵護;放下不必要或不可能的追逐,才能給自己一份徜徉的自在與悠然;放下對過錯的羞慚與無謂的懊惱,才能給自己一次重新開始的機會,或再作選擇的權利;放下無謂的憂慮或無益的擔憂,才能聽憑自然的吹打,從容雕琢生命的餘光。 荼藦花盡,蒼松漸老,人生旅途既有不同的風景,也有不同的欣賞角度和方式。適時的放下,就是明智的撿起。

有這樣一則給人啟迪的故事:唐代,嚴陽尊者問趙州禪師:“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大意是:在禪修的道路上,我拋棄了一切,下一步怎麼做?趙州禪師答:“放下吧。”嚴陽尊者說:“已經兩手空空,還要我“放下”什麼?”趙州禪師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來!”嚴陽尊者聽到這裡,忽然有所領悟。

我們領悟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