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中國遊客素質低, 但對比美國遊客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都說中國遊客素質低, 但對比美國遊客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2019年2月,在柬埔寨吳哥窟,一位歐洲人爬上石門頂,對禁止攀爬的警示標語視若無睹。本報記者 李瑾攝

新近接連發生的遊客素質低下的事件,讓一個問題成為大眾疑惑——中國人的素質有多低?

中國人的海外形象如何,在一次次進入公眾視野的“事件”中,似乎在不斷刷新新低。然而,等等,明明出境旅遊時,你也看到了美國人的高嗓門,看到了俄羅斯人站在雕塑上合影,看到了歐洲人攀爬上古廟頂一覽眾山小,名勝古蹟上“xx到此一遊”的痕跡也是各國文字雲集,為何獨獨中國人被指責為素質最低?

真實的中國人形象是怎樣的?而素質高低,可能還真不是一兩個事件便可蓋棺定論的。

都說中國遊客素質低, 但對比美國遊客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報道里的“中國人”

一項“最不受歡迎遊客”的調查顯示,美國人是全球最差勁的遊客,緊追其後的是中國遊客。而某國際組織對全球各國遊客進行形象評價,中國遊客形象倒數第三。“先聞其聲,後見其人”,這是中國遊客的一大特色。

在新聞裡,我們見識了內地遊客在盧浮宮水池前泡腳;騎在華爾街銅牛背上照相發微博;在盧克索神廟浮雕刻上“xx到此一遊”的字跡;香港街頭甚至地鐵上把著孩子大小便;歐洲大教堂臺階上對向姑娘裙底的長槍短炮;餐廳自帶食物酒水後還理直氣壯道“他有種把我趕走啊”;東南亞回國航班上因調整座位而導致互毆……劣跡之多,不一而足。

然而,當把鏡頭對準整個景區,你會發現,在盧浮宮泡腳的不止中國人,更多是生性自由的歐洲人;“神廟賜字”的行為確實噁心,但如若進到德國維爾茨堡世遺名勝主教宮,會在壯觀的迴廊上看到同樣壯觀的各國語言“到此一遊”,唯獨沒見中文。再去看一段段被瘋傳的極限運動視頻,那些被稱為戰鬥民族的俄羅斯人,總是在雅典帕特農神廟或者埃及金字塔上,躲過了保安的防範,在古建築上一展身手還引來大眾熱捧。

如果用數據說話,那麼不同機構不同領域不同渠道的調查,又總能得出不同的結果。在2013年2月一家美國在線購物網站的“誰是世界上最差勁的遊客”調查中,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愛爾蘭的參與者將頭獎贈予美國人,而在前些年另一次以法國投票者為主的調查中,法國人冒到第一名。最有意思的是,在針對酒店從業者的調查中,酒店非常青睞來自美國的度假者,因為他們出手闊綽,給起小費來尤其大方,不會過多計較房費之外的額外消費;可在另一份行為調查中,卻偏偏有超過四成的美國遊客承認順走過酒店的毛巾、浴袍、枕頭、遙控器等。在日本曾有某大型藥妝店宣傳本土的植物性偉哥雷諾寧活力錠免費派發活動時,規定每人一粒體驗裝免費獲取,但最終釀成了美國遊客哄搶的惡劣事件,甚至少數美國人連《聖經》都偷。

“素質”的概念其實很抽象、廣泛,並不是指人品不好,而是某些行為不文明。所以,隨地吐痰沒素質、插隊沒素質、搶別人的出租車沒素質、揚言炸機跳機沒素質。而是不是大聲說話,愛不愛給小費,更注重吃住還是更注重購物,這些是不是素質範疇內的事?可能還真是價值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可輕易成為素質高低的判斷標準。

都說中國遊客素質低, 但對比美國遊客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是否影響國家形象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增強,中國民眾出境旅遊的人次每年已超過1億人次。中國旅客一方面被外地視為提振消費的“財神”,但關於中國旅客行為不文明,破壞公物的負面行為也屢次見諸報端,引起國內外議論。跡象顯示,中國高層領導人已關注這個問題。

今年9月,國家領導人出訪馬爾代夫就提出,“要教育我們的公民到海外旅遊講文明”,甚至還具體告誡:“礦泉水瓶子不要亂扔,不要去破壞人家的珊瑚礁,少吃方便麵,多吃當地海鮮。”

然而,在近來不斷曝出中國遊客海外不文明行為後,受訪的學者則對此事是否影響國家形象卻持不同看法。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鳴指出,國家旅遊局此次介入說明了遊客不文明行為關係到國家形象,所以“旅遊局是該管管了”。

張鳴也指出,國人出國旅遊表現不文明是發展中國家不時會遇到的問題。至於旅遊局到底能發揮多大的作用,他說:“有人管總比沒有管好。”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政策研究所執行所長李楯卻不認同這個看法,他指出,中國遊客不文明行為屬於個人行為,不代表國家形象。

他反問,霧霾問題影響國家形象,但是遊客行為和國家形象有什麼關係?旅遊局介入管理,也不能阻止再有個人不文明行為的發生。

都說中國遊客素質低, 但對比美國遊客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從“無意識”到“有意識”

來自埃及艾因夏穆斯大學的年輕助教阿瑪爾·薩義德是北京語言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曾來往中國多次的他自稱是個“中國通”,幾年前,他就開始在埃及兼職導遊帶中國團。

想起2013年中國國內對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被刻上“丁錦昊到此一遊”的口誅筆伐,他卻說,“其實中國遊客沒有一些報道中所寫得那麼糟糕,埃及的各種神廟古蹟上同樣也有其他國家語言的刻字,不過那都是很早以前的事了。所以,每個國家的人都可能犯這樣的錯誤,外界應該給予足夠的成長空間。改變雖然需要一段時間,但總會發生。”

而韓國一本雜誌上曾寫道:“他們走了,帶走了數不清的戰利品和刺耳的嘈雜,留下了鉅額利潤和無數垃圾——他們是中國客。”

很快,這樣的指責也有韓國人站出來反對。韓國人自己也承認,在十幾年前,韓國出境旅遊的人數開始增加,那時候的韓國人給外國人留下的印象也是吵吵嚷嚷,修養不夠。甚至,還曾出現了不少描述“醜陋的韓國人”的書籍。但是,隨著韓國社會整體生活水準和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之韓國政府要求出國遊的韓國人在出發前必須接受幾個小時的課程,瞭解目的地國家的文化習慣,課程堅持十幾年下來,韓國遊客給外國人留下的印象也越來越好。

事實上,中國遊客也正在經歷著這個過程。

北京導遊阿寶就告訴筆者,多年前,他帶團去德國看到機動車主動為行人停車禮讓,感到非常震撼,從那以後,他也會在中國這樣做。“我不是少數,你能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在這樣做。”他說:“不少國人在出境遊中,也在細心體會別人的文明之處,反思自己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