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卑、沒有安全感、生活不如意,都能從心理學上找到答案

前幾天有個高中的小妹妹跟我聊天,說:“我是個特別自卑的人,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哪怕取得了好成績,也會覺得是運氣好,僥倖得來的。”

相信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少,覺得自卑,在感情中沒有安全感,在工作上不擅長與人交流,這些其實都能從心理學中,找到答案。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詳細的講述了童年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通過看這本書,我們可以為自己現在的問題找到根源,調節好自己的狀況,也可以以後在孩子身上避免。

你自卑、沒有安全感、生活不如意,都能從心理學上找到答案

一,童年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1.被寵壞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失落感,甚至產生報復的念頭

頭條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姑姑家有一個女兒,30多歲了,不上班也不結婚,花費全靠問父母要。每次問母親要到錢,就出去大吃大喝,平時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吃飯就發短信給她媽,讓她媽給她端到房間裡。沒有錢給她,就跟父母吵架,甚至動手打父母。

帶她去醫院檢查,精神上沒有任何問題,一切正常。

你是否會覺得不可思議呢?世上怎麼會有這種人?但其實,這就是真實存在的。

你自卑、沒有安全感、生活不如意,都能從心理學上找到答案

被寵壞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變成這個社會中最危險的群體。他們輕則變成《都挺好》中蘇明成那樣的媽寶男,覺得媽媽說的什麼都是對的;重則變成故事中這個人一樣。更嚴重的,就會產生反社會意識。

因為他們習慣了被人捧在手心的感覺,習慣了被人順從。當他們無法得到自己所習慣的諂媚和順從時,他們就會覺得自己被出賣了,認為這個社會對他充滿敵意,產生了深深的失落感,因此想要報復。

就像故事中的這個女孩子,她長大了以後,感覺自己不再是身邊這個小世界的中心了,就開始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報復她的爸媽。

他們覺得,與眾不同是他與生俱來的權利。生活的意義就是——獨佔鰲頭,被人們認為是最重要的人物,並得到心裡想要的每一件東西。

你自卑、沒有安全感、生活不如意,都能從心理學上找到答案

結果,當他進入一個不是以他為中心的情境中,別人也不再以體貼其感覺為主要目的的時候,他就會若有所失,覺得整個世界都虧待了他。

就像我們聽說過一個奇怪的現象:上學時候成績很好的班花、校草,多半出了社會會過得不如意,不是物質缺乏,就是感情不順利。

這是因為,曾經他們都享受了眾星捧月般的感覺,周圍的同學都很羨慕甚至嫉妒他們,他們會被很多異性暗戀,極大的滿足了虛榮心。

但是等他們到了一個更大的平臺——比如從高中升上了大學或者畢業開始工作,周圍有了更多比他們更漂亮、更厲害的人,他們不再是小世界的中心,就會產生極大的落差感

即便是這一切都順利,他們依然是最耀眼的那個,但等他們開始選擇擇偶,又會出現問題。他們會傾向於選擇一切以他們為主的人戀愛或結婚,只要對方稍有不順他們的心意,他們就會失去理智。長此以往,感情勢必出現問題。

你自卑、沒有安全感、生活不如意,都能從心理學上找到答案

2.被忽略的孩子,長大後會自卑、沒有安全感,甚至極端

前一陣子很火的一個電影,叫《大人物》,包貝爾演的那個富二代,因為是私生子,所以極其的自卑、敏感,對這個社會沒有安全感。為了引起父親的注意,他不斷的挑起事端,蔑視別人的生命,甚至到變態的地步。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的需求沒有被正確對待,那麼他就會覺得世界對他很冷漠,從此他就誤以為社會永遠會冷漠地對待他,因此對極端的對待別人。他不知道自己能夠用對別人有利的行為來贏得感情和尊敬,因此,他不但懷疑別人,也無法信任自己。

你自卑、沒有安全感、生活不如意,都能從心理學上找到答案

除了影視劇,現實中這種現象也挺多的。

一般家裡的第一個孩子,多少都會有這種情況。因為那時候你的父母剛剛成為父母,還不知道該拿你這個小傢伙怎麼辦。他們沒有跟你建立情感,不會給你洗澡,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想睡,不會給你穿衣服,也不知道你哭是因為餓還是有哪裡疼。

可是你是剛剛來到這個世上呀,你通過爸媽對你的態度來感知世界,他們的“不專業”,讓你初步覺得周圍環境是不安全的。等你長大了,就會產生沒有安全感的心理。

另外,如果你家裡有多個孩子,而你是不被重視的那個。比如重男輕女的家庭,而你正好的女孩。那麼,你會很孤單,無法和別人正常交往,無視合作的存在,也全然不顧能夠幫助你和別人共同生活的任何事物。

比如有些人在學校表現的很孤僻、不合群、沒有集體意識。

你自卑、沒有安全感、生活不如意,都能從心理學上找到答案

3.父母感情不好的家庭,孩子會對婚姻失望

我有一個很漂亮的女同事,追求她的人很多,但她誰都不接受,她說自己不想結婚,也就不耽誤別人了。後來熟悉了,才知道她從小父母感情就不好,兩天吵三天鬧的,也多次想離婚,她媽媽都說:要不是因為你,我們早就離婚了。

這造成了她對婚姻的恐懼。

孩子對婚姻和異性伴侶最初的概念,是從父母的婚姻中得來的。被婚姻不美滿的父母撫養長大的孩子,除非他們最初的印象能夠被糾正過來,否則他們會對婚姻感到失望,害怕走進婚姻,也不相信自己能幸福。

婚姻的意義是兩個人結合並謀求雙方相互的幸福,他們的孩子的幸福,以及全社會的幸福;如果婚姻在這三方面的任何一方面失敗了,就無法與生活的要求協調一致。所以婚姻的雙方都不應該想著去駕馭對方。

假如在家庭成員中,有一位特別突出,壓抑、控制其他成員,就會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觀念。

你自卑、沒有安全感、生活不如意,都能從心理學上找到答案

例如母親在家庭中更有權威,女孩子們可能會模仿母親,變得刻薄而挑剔。男孩子則始終站在防禦的地位,害怕受到批評,儘量尋找機會表現自己的恭順拘謹。

典型的就是剛剛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因為蘇母的強勢,蘇家兩個兒子毫無擔當,老大遇到事情就只會說:太讓我失望了!老二遇到事情就動粗。

而如果父親更有權威,女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會把男人想象成暴君,婚姻則會被視為一種奴役關係或是臣屬關係,她們會不願意走進婚姻;而男孩子,則會大男子主義,不尊重女性。

所以很多人說結婚前,最好去對方家裡看一看他父母相處的方式,他父親對他母親的態度,多半就是以後他對你的樣子。

你自卑、沒有安全感、生活不如意,都能從心理學上找到答案

4.孩子爭寵,會讓他不適應社會

一般家裡有多個孩子的,孩子難免會從心理上產生競爭關係。有些父母在乎孩子的成績,總是表揚和喜愛學習更好的那個孩子,那麼孩子就會覺得:“如果有人在我前面,我就很危險。我必須永遠保持第一。”

這會給他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

有個女孩說,她小時候有一次拍全家福,家裡給她姐姐買了漂亮衣服,弟弟很小,給弟弟一個皮球,可是什麼都沒給她,還讓她:笑得開心一點。從此之後她便一直很討厭拍照片。

我們經常能夠發現:當一個人討厭某一事物,並且要找到一個厭惡的理由時,他通常會從自己過往的經驗中挑選出某些東西來作為解釋。

女孩的這段最早的記憶,可以看到她對家庭的依賴感很強。她最初記憶的所有情節都發生在家庭圈子內部。因此,她很可能不適應社會生活。

你自卑、沒有安全感、生活不如意,都能從心理學上找到答案

二,如何克服我們童年時,留在身上的印記?

童年的時候,我們太小了,無法左右周圍的環境會對我們產生什麼影響。但現在,我們若想過得更好,必須正視自己身上的問題。

1.不逃避,不找藉口

說了很多童年經歷對我們產生的影響,你也許會說:“對,現在我工作不出色,不愛與人打交道,自卑,生活不美滿,都是我童年的經歷引起的”。

一股腦的把責任都推給原生家庭。需要承認的是,原生家庭確實對我們的一生影響很大,但若是你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願意去改變,也不是不能擺脫那些童年陰影的。

你需要做的是,正視它。大膽的承認自己就是自卑、就是沒有安全感、就是小時候被寵壞了。去回憶你小時候的事。

這種記憶告訴你:“這是你應該期待的東西”或“這是你應該躲避的東西”,或“造就你的生活”,無論是什麼,面對你自己的內心。

逃避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讓問題更嚴重。

不逃避,以後你有了孩子,你才會想:這樣的童年讓我深受其害,我絕不會讓我的孩子再經歷這些。而不是:我不也是這樣過來的嗎?

你自卑、沒有安全感、生活不如意,都能從心理學上找到答案

2.正視父母的傷害,跟父母和解

一個26歲的男士,總是抱怨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他畢業那年,父親安排他進了一個事業單位,但他一直不喜歡幹這一行,最近他終於辭職了。他想再找個工作,卻一直沒能成功。他還抱怨自己難以入睡,經常會產生自殺的念頭。

從他小時候的經歷瞭解到,他父親是個非常強勢的人,總是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從幾歲上學,到大學學什麼專業,畢業找什麼工作,甚至平時的穿著打扮,父親都要插手。

他非常反感父親對他的控制,但又不敢當面反抗。對事業的猶疑不決,自殺的念頭,離家出走,還有失眠;這實際上是在用懲罰自己的方法來報復父親。

你自卑、沒有安全感、生活不如意,都能從心理學上找到答案

可是很顯然,這種方法並沒有報復到父親,只報復了自己。那該怎麼辦呢?

唯一可能的辦法就是讓他和父親和解。

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給出的方法是:“今天晚上睡覺的時候,你要想著你隨時都可能會醒過來,這樣到了明天你就會覺得很疲勞。你要想著明天當你累得無法工作時,你父親怒火沖天的情形。”

讓他面對這一事實——他的主要目的是激怒並且傷害他的父親。只有這樣做,他真正理解了他自己這麼做的目的,他才能正面的跟父親對抗,勇敢的說出不願再被父親控制的話,從而改變當下的局面。

假如無法發現最初的錯誤,那麼討論或治療也都沒有效果,而改進的唯一方法,就在於訓練他們更加註重合作以及更有勇氣地去面對生活。

你自卑、沒有安全感、生活不如意,都能從心理學上找到答案

三,如果你有孩子,該怎麼避免孩子重蹈覆轍?

1.如果是父親,尊重你的妻子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非常重大,許多兒童終其一生都將自己的父親當成偶像。所以父親的家庭中的表現格外重要。

如果你是父親,那麼你該懂得,你的責任不是貶低你妻子所扮演的母親角色,而是與她一起照顧這個家。即使你的妻子是家庭主婦,你是主要經濟來源,這些錢也仍然是家庭共有的,不能因為妻子沒有像自己一樣賺錢就認為她不如自己,然後表現出一副像是在施捨的樣子。

其實只要家庭生活是真正和諧的,那麼由誰來賺錢養家或由誰來承擔家務,就都不應該成為問題了。

你自卑、沒有安全感、生活不如意,都能從心理學上找到答案

2.如果你是母親,應該建立孩子對父親正面的印象

有些媽媽很喜歡說這樣一句話:“等你爸回來再收拾你!”

這其實等於是在暗示孩子:父親是最後的權威。它會破壞父親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讓孩子們害怕父親,而不覺得他是一個值得親近的朋友。

孩子最初是對母親產生更多依賴的,父親沒有母親的細心,而且父親可能更多的忙於工作,和孩子之間產生了疏離感,這時候母親應該變成孩子和父親之間的橋樑,讓孩子和父親親近起來,讓孩子感覺到父親的愛。

你自卑、沒有安全感、生活不如意,都能從心理學上找到答案

3.見朋友的時候,別把孩子趕走

記得我小時候,我爸每次有朋友來,都不讓我們在旁邊玩,其實這樣對孩子的成長不好,孩子長大了會不知道該怎麼和陌生的長輩相處。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家庭只是組成社會的一個單位,在家庭之外還有許多值得信賴的人。

所以,當你的孩子到了懂事的年紀,不妨大大方方的把他介紹給你的朋友,偶爾讓他參加你們的聚會。這會以身作則地教給孩子社會感覺和合作之道。

你自卑、沒有安全感、生活不如意,都能從心理學上找到答案

總之,童年時期的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瞭解了自己是怎麼變成“如今的樣子”,才有可能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現在很流行一句“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我是不贊同的。原生家庭的影響固然重要,但也不是不可改變的,甚至也不是你責怪父母的理由,因為他們或許也想做個好父母,只是沒有做好罷了。

你能做的,就是正視童年帶給你的問題,然後解決它,並且不要再讓你的孩子經歷一遍你經歷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