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地區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水平研究報告(2018)在京發佈

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2018)在京发布

4月2日,由南京大學和光明日報聯合主辦、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和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佈中心承辦的《長三角地區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水平研究報告(2018年)》發佈會在京舉行。

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2018)在京发布

發佈會上,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陸先高代表主辦雙方致辭。他指出,作為國家發展戰略,長三角實現高質量一體化,需要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引導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結合自身稟賦、條件,探索各具特色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更需要對現有的發展基礎和發展短板進行衡量與評價,把準一體化的脈搏,抓住高質量的契機。

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2018)在京发布

發佈會上,由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志彪領銜的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項目團隊發佈《長三角地區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水平研究報告》。《報告》分別從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進程、存在問題等維度深入剖析,為深入推進長三角地區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建言獻策。

研究顯示,近年來長三角地區發展差距持續縮小,產業分工合作水平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公共服務建設明顯改善。但仍面臨一些需要突破的瓶頸:上海作為“龍頭”的擴散效應不足,安徽尚未深度融入長三角地區;整體聯動效應難以充分發揮,優勢產業重合度依然較高;地區間創新人才投入差距擴大,產學研協同創新亟待提升;地區間鐵路交通網密度差異較大,亟待打通省際斷頭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應用差距縮小,但社會領域信息化協同和融合發展水平較差;省際間貿易強度偏低,地區間對外貿易發展差距較大;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區域合作的機制尚未健全等現實挑戰。

報告提出,要充分發揮上海的“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展所長;轉變地方政府職能,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打造區域聯動機制,拓寬合作領域;建立區域開放市場,構築全面開放新格局;合作支持自貿區建設,複製推廣改革創新經驗;加強頂層設計,探索更高規格的區域協同決策機制。

圍繞“如何肩負起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責任使命”,南京大學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洪銀興、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振發表主題演講。

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2018)在京发布

洪銀興表示,長三角區域經濟充滿活力,理應在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走在全國前面。國家把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實際上就賦予了長三角區域一個更大的歷史使命,即成為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區域發展示範區。在他看來,一體化發展應該增強“中心”,關鍵是擴大長三角的核心區,具體路徑有兩種:一是虹吸外圍發展要素;二是實現中心城市擴容,讓毗鄰城市與上海同城化,上海的非中心城市功能外移至同城化區域。如此,才能形成具有內在競爭優勢,並且相互促進的經濟板塊,在更大範圍內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

要實現“中心城市”與“外圍城市”的同城化,首先要在體制機制建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區域共同市場構建等方面下功夫;其次是暢通科技成果產業化發展的渠道,在打通行政區域阻礙的前提下,實現科技政策同城化、成果轉化利益共享、科技人才自由流動、科技平臺共享互利等效果。

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2018)在京发布

吳曉華指出,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是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疊加和昇華,長三角的區情和地位決定了其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國家使命。當前,要切實發揮長三角的龍頭作用,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黃金髮展帶;要將長三角建設成為代表國家實力、贏得國際競爭與合作戰略主動權的重要區域;要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更加有效的新機制,率先建成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

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2018)在京发布

王振強調,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肩負著三大新使命:一是率先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圍繞率先實現現代化這個戰略座標,要著力解決區域協調發展中的行政區分隔這一老大難問題。尤其是要打通“斷頭路”,消除行政壁壘,構建更加有效、有序、有活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現代社會治理體系。二是推動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對標世界公認的五大世界級城市群,可以發現目前長三角地區距離成為世界級產業集群的集聚中心、全球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和全球性的資源配置中心還有很長一段路,今後需要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佈局並實現。三是以一體化模式加快縮小地區差距。長三角城市群26個城市中,2018年人均GDP最高的是無錫市,最低的是安慶市。需要用一體化模式更好解決區域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2018)在京发布

就“打造示範區與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安徽省政府原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韋偉指出,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的行動由來已久,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制度一體化、行動一體化等方面還面臨諸多問題。應該充分認識到一體化是一個漫長且複雜的過程,它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一體化並不是一樣化。長三角地區要全方位開展合作,既然是合作就意味著有差異。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對方有勢能才會產生合作的動機和慾望。通過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處理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形成可示範、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認為,從歷史過程來看,長三角的一體化在實質的層面上推動並不是很深入。長三角一體化今後要在兩個方面發力:市場的一體化,最重要的是撤除地方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消除行政壁壘;政府層面的一體化,三省一市政府讓出一部分地方政府權利交給公共機構,比如城際交通建設、醫療保障、養老一體化等。

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交通能源組組長羅偉光強調,推進一體化的關鍵在於機制創新,主要包括協商機制和推進機制。新時代的一體化發展,需要打破各自為政的利益格局,例如開通跨省公交、接通斷頭路等,要在更大的格局上平衡利益關係。

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2018)在京发布

圍繞“如何實現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對外開放”話題,南京大學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範從來指出,探討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關鍵是解決區域協調、利益分享、成本共擔的問題。由此看來,長三角地區應該成為深化改革的示範區。在發展的過程中,“一體化”不是幫扶與救濟,而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一個新要求,理應與長江經濟帶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相關聯,作為完善對外開放空間佈局,探索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新機制。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柳表示,長三角三省一市承擔著各類先行先試任務。對長三角地區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構建起現代產業體系,為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競爭力。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曾凡銀強調,上海在高校、科研機構佔有量上具有很大優勢,安徽省的高校與科研機構也很多。兩地在科技創新領域最好能並駕齊驅、形成創新共同體。比如,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與安徽合肥合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為兩個國家科技中心,實現雙城共創,建立創新機制,形成創新網絡,達到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所以,在創新共同體建設方面,既要立足於長三角地區,又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江蘇省社科規劃辦主任許益軍、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佈中心副主任王斯敏、南京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助理徐寧分別主持會議各環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