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歲時百問》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時節,氣溫升高,萬物生長,春意正盛,民間也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諺語。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既是祭掃墳墓表達哀思的日子,也是踏青遊玩的“運動會”,有踏青、祭祀、蹴鞠等多種民俗。

掃墓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明)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清明: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

資料圖

清明節掃墓的民俗與寒食節紀念晉文公大臣介子推有關。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流亡他國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重耳成為一代明君晉文公後,介子推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迫其出山而下令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燒死。晉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掃墓原為寒食節的風俗,而由於寒食一般在清明前一日或兩日,隨著寒食、清明兩節合二為一,掃墓祭祖成為了清明節的主要風俗。

踏青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宋)程顥《郊行即事》

清明: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

資料圖

清明時節,氣溫升高,萬物萌生,正是郊遊的大好時節,因此中國民間一直保持著順應時節,清明踏青的民俗。

有說法稱,清明節因要寒食禁火,為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民間多要舉行一些體育活動鍛鍊身體,並能在與自然的對話中,緬懷生命、擁抱新生。

除了踏青,民間還會在清明期間盪鞦韆、玩蹴鞠、放風箏……在緬懷逝去的親朋的同時,走進大自然,感受春天生命的蓬勃與生機。

插柳

清明是處插垂楊,院宇深深綠翠藏。

心地不為塵俗累,不簪楊柳也何妨。

——(宋)宋伯仁《清明插柳》

清明: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

資料圖

萬物復甦之時,柳樹最先吐出新葉,並因其頑強的生命力呈現出易栽易活的特性。在古人的觀念中,柳樹是“春之樹”,代表了青春與生命。

中國民諺中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的說法,時人以結成球狀的柳枝或柳葉戴於頭上,表達了對青春的挽留和歡迎。

也有說法稱,清明為中國三大鬼節之一,插柳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如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就曾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吃青團

青團是江南一帶的特色小吃,發源於蘇州太倉,也是清明節的特色“食俗”。

新鮮的艾草、青麥取汁後,和以糯米粉製成皮,再包以豆沙等餡料,蒸熟後就成了油綠如玉的青團。

清明: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

資料圖

由於艾草在清明前最為鮮嫩,青團顏色也最為翠綠。同時,艾草消火、驅寒等的功效,也非常適合春寒料峭的初春時節食用。

與此同時,我國南北各地還有吃“饊子”的風俗。“饊子”為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也稱“寒具”,在寒食節禁火吃冷食期間深受世人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