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171):不到開門非高古 趣賞紅山與良渚

一般戰、漢之前為高古,則高古都有大約二千年以上的滄桑經歷。既然高古,能傳世的畢竟寥寥無幾,大多為入埋後出土,其滄桑的老熟、沁入、皮殼、光氣、神韻,皆有諸多明顯特徵,堪為有目共睹,稱為“傻開門”。所以真正高古玉,其實不需專門家來鑑定,凡賞玩古玉的幾乎人人可為專家,因為凡高古玉的開門特徵幾乎每一個部位都可以“窺斑見豹”滄桑畢現,對於賞玩古玉的人來說真正到代的高古玉絕對是人見人愛。所以說,不到開門非高古(參見《古玉學步(159):玉到高處堪共睹、不到開門非高古》),如果一件高古是非難斷、舉棋不定,不能有目共睹(開門共識),那還是先擱置吧。

欣賞一下良渚玉琮和紅山玉豬龍(圖1):

古玉學步(171):不到開門非高古 趣賞紅山與良渚

圖1-1


古玉學步(171):不到開門非高古 趣賞紅山與良渚

圖1-2

形而下方辨跡痕、形而上處賞神韻(參見《古玉學步(88)》),真正高古玉之神韻會撲面而來,即使無限挑剔都不會留下哪怕一絲一毫的疑問。

上圖文化期高古玉良渚玉琮和紅山玉豬龍,都是國際大拍的藏品,第一眼什麼感覺?如果拋開大拍的“高端”和成交的“高額”兩個因素,良渚玉琮則那是人見人愛的“傻開門”,而紅山玉豬龍似乎要心頭略過一絲疑雲。

賞到高處望神韻,良渚玉琮包漿濃厚、沁入層次豐富過渡自然,微距觀察其皮殼盡顯高古玉的“佳絕處”,堪稱文化期高古玉的教科書;而紅山玉豬龍,方寸之間的沁入或濃似墨或淡若無,無端的皮殼“斷氣”如“牛皮癬”,難不生疑,不是傻開門而是傻傻找不著門了(圖2)。

古玉學步(171):不到開門非高古 趣賞紅山與良渚

圖2-1

古玉學步(171):不到開門非高古 趣賞紅山與良渚

圖2-2

良渚工藝堪稱“鬼斧神工”,其“神人獸面紋”能在極小的範圍內刻出非常精細繁密的圖案,陰刻細線有上百條,最細密處竟達1毫米的寬度裡雕刻了4、5條陰線,每一條都細如毫髮,簡直令人歎為觀止。標準神徽紋的人面、冠、獸眼、口、鼻等部位是淺浮雕的,為了逼真的藝術效果,在這非常侷促的浮雕平面上,又加入了難以想象的打窪工藝元素,讓人驚歎連連(參見《古玉學步(140):出神入化難思處不到震撼非良渚》)。此件玉琮完全表現了良渚的高超工藝,雖然滄桑畢現,斑駁的刻劃痕、分佈自然的土蝕斑、細密的綹裂和濃淡過渡的沁入,皆顯示了文化期古玉的“工上自然態”(圖3),即使非藏界人士都可輕鬆一眼識其古樸。

古玉學步(171):不到開門非高古 趣賞紅山與良渚

圖3-1

古玉學步(171):不到開門非高古 趣賞紅山與良渚

圖3-2

古玉學步(171):不到開門非高古 趣賞紅山與良渚

圖3-3

古玉學步(171):不到開門非高古 趣賞紅山與良渚

圖3-4

紅山玉豬龍重在欣賞其皮殼特徵了。此件玉豬龍卻多見不協調:①古玉有沁必有門,此玉龍部分沁入甚重,但是沁入無由——未見絲毫綹裂沁門,未發生沁入與沁門的對應,是為無端生沁;②沁色“斷氣”——沁色無端分輕、重兩個區域,密集的未沁(或者輕沁)斑無端不入沁,斑駁如“牛皮癬”不合自然規律,為無由斷氣;③沁入重的區域和沁塊,與未沁(或者輕沁)斑緊密毗鄰,突兀不自然;④沁入重的區域和沁塊一無橘皮、土蝕、或者塌縮等任何風化現象的伴生,沁根落在何處?。如此等等現象皆不符合自然風化的規律和特徵,則難免疑竇重生了(圖4)。

古玉學步(171):不到開門非高古 趣賞紅山與良渚

圖4-1

古玉學步(171):不到開門非高古 趣賞紅山與良渚

圖4-2

古玉學步(171):不到開門非高古 趣賞紅山與良渚

圖4-3

古玉學步(171):不到開門非高古 趣賞紅山與良渚

圖4-4

古玉品玩是一個欣賞的過程,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才能遇真不漏、遇疑觀望。有看法、有見地、有判斷,以理為據,方可賞出其中味。孑然個見不人云亦云,方可遊走於坊間而廢中識寶、徜徉於高庭而賞人間百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