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國出土文物,辨析古今名物之異,回溯嬴秦歷史事件

《秦出土文獻編年》是編年體史料集,上起秦莊公即位前夕(公元前822年),下止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前後共約600年。它收集出土的銅器、陶器、漆器、石磐、石鼓、竹木簡、雜器等秦文獻資料2145條。每器均有釋文,有的還有必要的簡單考釋。《秦出土文獻編年》是較為客觀真實瞭解秦史的重要參考。

從秦國出土文物,辨析古今名物之異,回溯嬴秦歷史事件

一、古文釋義

1、先秦之“殹”字,為語氣助詞,與“也”意義相同。

2、商鞅方升之“尊”字,為“寸”,立方寸。

3、重泉,秦縣,即今蒲城,乃方升第一次置用地。

4、臨,乃方升第二次置用地,今河北臨城縣。

5、不其簋。先秦時“不”字常用為無義助詞。“不其簋”,是最早的一件秦國青銅器,年代當為公元前820年左右。《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秦莊公名其。李學勤說:“不其簋所記是周宣王時秦莊公破西戎的戰役。”

6、平周,本魏邑,後歸秦,今山西介休縣西。

7、定陽,秦縣,今陝西宜川縣西北。

8、“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

9、戰國秦君在位只有昭襄王超過五十年。

10、茜府,大約相當於《周禮天官》的酒府,是專為祭祀祖先而釀製醇酒佳釀的機構。

11、假守,乃代理郡守。

12、立乘曰高車,坐乘曰安車。駟馬安車,立乘軺車。

13、服馬與驂馬的區別:服馬導之以先,驂馬挽之於後,兩者作用不同。

14、物勒工名,是秦國實行嚴格的質量責任制的體現,以便責任追究。

15、秦漢之際的士卒、刑徒日食二餐,食量分五等,其中“叄食”即每餐三分之一斗,容量650毫升。

從秦國出土文物,辨析古今名物之異,回溯嬴秦歷史事件

16、不廷鎮靜。秦景公四年殘磐銘之“不廷鎮靜”,即位“鎮靜不廷”,指使遠方背叛之戎狄臣服於秦。秦景公在位四十年,“不廷鎮靜”之銘文,表明當時秦之國力已相當強大,足可與關東華夏諸國相抗衡。

17、百姓。秦景公四年殘磐銘之“百姓”,應為秦之異姓貴族,古諸侯祭祀,每有異姓助祀之例。

18、失期,法皆斬。《史記●陳涉列傳》載: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實際情況如何呢?睡虎地墓中的法律文書顯示,應徵的役夫如不能如期報到與藉故逃避將會懲以杖刑,不是漢朝史家在其開國史中所說的死刑。地方為朝廷徵發徭役,如果耽擱,不加徵發,應罰兩副軍甲。遲到三至五天,應受斥責;六至十天,罰一盾牌;超過十天罰一軍甲。如役夫誤期6—10天,管理役夫的官員將被罰一個盾牌,如誤10天以上將罰一副盔甲。如果生病了或遇上雨天而失期的話,是可以免除刑罰的。

秦律: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殹,及詣水雨,除興。

19、公族擅權西周金文中的公族,是既指公之族又指管理公族的人而言的。公之族是與周王血緣關係親近的同姓貴族,所以管理貴族之人往往十分尊崇顯赫。春秋時期,情況仍大體如是。秦國曆史上的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曾經權勢炙手可熱,三人或其中一人任“公族”的可能性很大。在秦國奴隸制國家機構中,設立最早、最重要的,也是秦國所特有的官職,就是大庶長。庶長是秦國建立不久就出現的一個官職,原為武官,因秦國系在不斷同外部進行武裝鬥爭中擴展的領土,所以新拓展的土地即有統兵的武官管理,他們要管理庶民,故稱“庶長”。由於庶長既統兵,又負責地方統治,逐漸成為除國君以外權力最大的官員,有的庶長竟能廢立國君,如公元前704年,秦憲公死後,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三人竟將原立德太子廢掉,另立出子為國君。大庶長灶和其他貴族一起逼死懷公,也可看出大庶長權力很大,在秦國政治生活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故宮戈銘“中闢”與三代戈、矛銘“公族”對應,“中闢”乃宮內之官。秦子作造之兵器不供國君使用,卻歸“公族”或“中闢”使用,其凌駕於國君之上,恐怕也只有弗忌、威壘、三父可以約略當之。

從秦國出土文物,辨析古今名物之異,回溯嬴秦歷史事件

二、歷史事件

20、秦莊公破西戎,由附庸升為大夫。秦莊公破西戎,周宣王“於是復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西為地名,即今甘肅禮縣。其在春秋時期曾為秦都。遷都後秦曾於此地置縣,漢因之不改。《史記樊噲列傳》說樊噲擊破“西丞”,即西縣丞。民國初年,天水西南鄉(古禮縣地),出土秦公簋,銘文“西一斗七升大半升”,簋漢時仍為西縣官物,故刻此銘。西縣是秦國的第一座都城,是秦國開國之祖秦襄公的宗廟和秦的祖廟所在。

嬴姓氏族在周滅殷後,舉族成為周人的氏族奴隸,後又因參與商紂王之子武庚發動的叛亂,被周公率兵平定,趕向遙遠的西垂。西向秦人先祖與戎狄雜居,受周王室和中原諸侯的歧視甚至敵視,政治地位極低,直到周穆王時期才有所改善。《史記·秦本紀》中便有“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繆王以趙城封造父”的記載。在周孝王時,因在西垂過著遊牧生活的嬴姓氏族首領非子“好馬及畜,善養息之”,被周孝王召至汧渭之間,負責給周王室養馬。非子養馬有功,加之隨著周王室日益衰落,嬴姓氏族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顯,周孝王封秦為“附庸”,並允許他們在秦地建築城邑,“使復續嬴氏祀”,從此嬴秦真正登上了歷史舞臺。

何謂附庸?《禮記》曰:天子擁有一千平方里田地,公爵、侯爵擁有一百平方里田地,伯爵擁有七十平方里田地,子爵與男爵擁有五十平方里田地。田地不足五十平方里的,沒有朝見天子的資格,只能做諸侯國的附屬小國,稱為附庸。爵包括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諸侯包括上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五個等級。上士與附庸差不多。可見,附庸的地位還是偏低的。秦成為附庸,表明周王室已將秦與戎、狄區別開來,秦的形象和地位有所改善,但秦人雖然已分土為附庸,仍然有部分秦人被西周奴隸主當作奴隸役使,一些周大臣還以“秦夷”目之,瞧不起秦。

秦為捍衛周王室同西戎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公元前825年,秦仲奉周宣王之命討伐西戎,但出師不利,最後自己也在公元前822年的伐戎中喪命。秦仲死後,周宣王又召秦仲的兒子莊公昆弟五人領兵七千同西戎作戰。這一次取得很大勝利,奪回了被西戎佔領的犬丘。犬丘曾是周孝王時秦人的居住地。周宣王封秦莊公為西垂大夫,地位略高於附庸,並將原大駱地犬丘一併封給莊公,秦在周王室衰落中開始強大。

由於周天子的恩惠,以及秦人與西戎的刀兵之仇越來越深,秦人首領討伐西戎的意志更加堅定。莊公的大兒子世父發誓賭咒要殺戎王,並將繼位的機會讓給他的弟弟襄公,自己率人去與戎作戰。

公元前777年秦襄公即位。這時戎狄勢力更加猖獗,竟圍攻犬丘,並擄走世父,一年多才將其放回。秦在戎狄進攻面前採取兩個措施:一方面秦襄公將自己的妹妹嫁給西戎中的豐王為妻,以便分化戎人;另一方面遷都汧邑,節節向東逼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秦襄公率秦兵參加護送,秦被賜岐以西之地並封為諸侯,自此秦國由大夫上升為與齊、晉等大國地位平等的諸侯,歷史進入了春秋時代。

從秦國出土文物,辨析古今名物之異,回溯嬴秦歷史事件

21、秦景公石磐銘文追述先祖。尹吉甫既伐狁而歸,周天子至秦地參加秦景公舉行的典禮,燕樂尹吉甫,並多有賞賜。景公大墓石磐銘雲:“高陽有靈,方以鼏平。”高陽是傳說中的古帝顓頊的號。顓頊是黃帝之子昌意的兒子,即黃帝的孫子。黃帝為軒轅氏和有熊氏,顓頊為高陽氏。黃帝死後,顓頊有聖德,繼為部落聯盟首領,居帝丘(今河南濮陽),疆域東至於海,南到江、湘,西抵甘肅,北到山西、河北北部,基本上控制了整個中原地區,初定了中國的規模。後來人們把合併後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統稱為華夏族。

《史記》雲:“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 大業娶少典之子,日女華,生子大費,與禹平如土。舜帝"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贏氏"。大業是顓頊的外孫女之子、伯益之父、秦國君主和趙國君主的嫡系先祖。

伯益為嬴秦之遠祖,非子邑於秦以前,曾幫助過大禹治水,併為舜馴服鳥獸,有政績。周孝王稱:“昔伯益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嬴之得姓,源於伯益。史書有“古者伯益初作井”,“舜使益掌火”,“為舜馴服鳥獸”,“虞人之官始於伯益,周官職屬春官”等記載。

《史記●夏本紀》載:舜死後,禹即位,“舉益,任之政”,禹死時“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闢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禹將權力授予益,但益並不勝任,而禹之子啟有賢能,所以諸侯拋棄了益而以啟為共主。

《竹書紀年》《汲冢書》等則說,禹以天下授益,但卻暗中把實權交給自己的兒子啟,由於伯益沒實權,又沒有樹立威信的機會,導致人心歸附於啟,啟奪取了帝位,為此伯益帶領東夷部族與啟帶領的夏部族作戰,企圖奪回帝位,先是啟被俘,後啟逃脫,組織力量反撲,殺死伯益。伯益死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

孫皓暉的《萬古秦風》敘述了秦人的歷史。在堯舜時代,秦人即已存在,古秦族群曾與大禹族群同建治水大業,舜帝因之賜姓嬴氏。之後嬴氏首領伯益被公推為受禪大禹的唯一合法繼承人。但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發動政變,殺伯益,嬴氏遂被迫退出權力中心。在之後的四百六十餘年,秦人一直處於離散狀態。商湯滅夏時,第一個尋找的同盟軍即秦人軍隊。所以秦人協助滅夏後,就成為殷商時期的大諸侯,停駐在今天函谷關以東,以抵擋當時的西部戎狄。西周滅商以後,秦人族群不服周室,三分尋求立足之地。一支流向北方形成趙國,所謂秦趙同源,一支進入西部草原,這部分是最主要的嬴秦部落,和西部少數民族奮戰了兩百多年,還有一些不願走的就分散逃亡,流落東部山海。西部嬴秦部落不但沒有被少數民族消滅,反而擴充了勢力,周孝王時代,西部嬴秦受命為周室養馬,大成,受封於西部秦邑。周幽王末期鎬京之亂,秦族挽周室於危亡,並最終將戎狄族群驅趕出關中和河西,擁有了西部廣闊土地,成為東周的大邦諸侯。

《秦本紀》記載秦穆公曾對戎王使者說:“我中國以《詩》、《書》、禮、樂為政。”穆公把秦放在中國華夏族之列,以求有別於戎狄。春秋中晚期幾代秦君宣揚此事,除了歷史真實性以外,不排除自我攀附的成分,恐怕也是外交的需要。其實,秦國一直認為詩書乃亂國之道,奉行霸道,但因為秦當時還比較落後,列國還視秦為戎狄,不與之會盟,所以秦國需要親近周王室和中原各國,韜光養晦。

從秦國出土文物,辨析古今名物之異,回溯嬴秦歷史事件

22、商鞅變法——從左庶長而大良造而商君。秦孝公即位時,秦國與東方諸侯大國相比,仍處於劣勢。一河(黃河)一關(函谷關),是秦國險要的天然屏障,但河西之地仍在魏國控制之下,秦國東擴受到嚴重阻礙;秦國雖然經過獻公的一系列改革,但封建制度很不完善,國力還不強,各諸侯大國仍把秦視為戎狄,甚至不與之會盟。這給21歲的孝公很大刺激,他認為秦國處在這樣的地位,“醜莫大焉”,決心變法圖強,“復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

在魏國不得志的商鞅,就是在尊官分土的強大誘惑下,懷著功名利祿之心,帶著李悝的《法經》,從魏國來到秦國的,從此秦國開始了波瀾壯闊的改革歷程。商鞅變法的內容有:實行租稅制,統一制度,整頓吏治,鼓勵耕織,以及編造戶籍,實行什伍連坐,獎勵軍功,禁止私鬥,土地私有,推行縣制,制定嚴格的律令等,並強力推行新法。變法後的秦國,移風易俗,家給人足,兵革大強,國勢日增,諸侯畏懼。

秦國的變法雖然自公元前359年就開始了,但由於這期間商鞅僅系客卿身份,沒有實權,商鞅的一切變法措施仍由孝公推行。到孝公六年,即商鞅入秦後三年,孝公拜商鞅為左庶長,將實權交給商鞅,商鞅開始實行大規模改革。孝公十年,商鞅為大良造,大良造為秦爵之第十六級,相當於其他諸侯國相的職位,且國相無權率領軍隊,而商鞅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孝公對他言聽計從。

商鞅制定的十八爵級經過演變,到秦王嬴政之時,為二十爵級,分別為:第一級公士,第二級上造,第三級簪褭,第四級不更,第五級大夫,第六級官大夫,第七級公大夫,第八級公乘,第九級五大夫,第十級左庶長,第十一級右庶長,第十二級左更,第十三級中更,第十四級右更,第十五級少上造,第十六級大上造(也名大良造),第十七級駟車庶長,第十八級大庶長,第十九級關內侯,第二十級徹侯。

秦孝公二十二年,商鞅率兵伐魏,大敗魏軍,俘獲公子卯,又被封以於(河南內鄉縣東)、商(陝西商縣東南)之地十五邑,因而號為商君。至此,商鞅權勢力炙手可熱,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孝公二十四年,孝公卒,太子駟繼位,是為秦惠文王。公子虔之徒誣告商鞅準備反叛,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出逃,客舍拒留,又奔魏被趕回秦國,無奈歸秦奔自己的封地——商邑,組織徒屬負隅頑抗,但被秦軍擊敗,在鄭之澠池被俘獲,慘遭車裂,族滅。

從秦國出土文物,辨析古今名物之異,回溯嬴秦歷史事件

23、周世既沒,典法鮮亡。《史記●周本紀》記載:“(赧王五十九年)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黿狐。後七歲,秦莊襄王滅東周。東西周皆入於秦,周既不祀。”《秦本紀》亦云:“(昭襄王)五十一年……於是秦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走來自歸,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城,口三萬。秦王受獻,歸其君於周。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莊襄王元年……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

24、南郡備警。《語書》作為雲夢睡虎地11號秦墓中出土簡冊的一種,是南郡守騰在秦始皇二十年四月初二日對縣、道官員發佈的告示。《語書》的中心思想是“移風易俗,遵守秦律令”。為什麼要發佈《語書》?原因是發佈文告的前一年,發生了“南郡備警”事件。南郡地區原是楚國的地方,秦昭王二十八年,命白起率軍攻楚,“拔鄢、鄧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在新佔領區的楚國北部地區設置了南郡。“南郡備警”事件發生時,秦在南郡地方已統治了半個世紀,但秦"法律令"與新佔領區"鄉俗"間的衝突仍比較嚴重,當地的楚人勢力還有很大影響,當時的政治軍事鬥爭是激烈而複雜的。可見,秦雖佔領了異國的土地,但要使生活在這些土地上的人民對秦有政治、文化認同,絕非短時期可以做到的。

秦國佔領楚國南部過程:秦取巴蜀意義重大,使秦國“擅巴蜀之饒”,為以後統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公元前280年,秦派司馬錯從隴西出發,經由蜀郡,向楚黔中進攻。司馬錯除了從隴西帶來的軍隊外,又在蜀和巴郡,補充了十萬人馬和一萬艘大船,米六百萬斛。由於兵多糧足,秦軍取得勝利。這次戰後,秦佔領了黔中地,並迫使楚割上庸、漢北地,又攻取鄧(河南鄧縣)。

秦與趙結盟,穩定側翼後,開始大舉攻楚。攻楚大軍分兩路出擊:一路由白起率領向楚的鄢進攻;一路由蜀守張若率領向巫、笮、黔中進攻,然後沿長江順流而下,使楚國首尾不能相顧。鄢距楚都郢很近,所以楚國在這裡集中了主力,與秦軍進行決戰。白起攻城不下,就是使出了慘無人道的手段——聚水灌城,導致“水潰城東北角,百姓隨水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城東皆臭”。楚軍在鄢城一戰,就損失數十萬之眾,主力受到慘重打擊。這時,張若所率領的軍隊在長江上游也取得了不小的勝利,牽制了楚軍,使楚無力在大別山以南作戰。次年,公元前278年,白起又乘勝攻楚,取安陸(湖北雲夢、安陸一帶),並攻下楚都郢。當秦兵進西陵(宜昌縣)後,就將楚先王墓夷陵燒燬,更進兵至洞庭湖邊。楚國倉皇遷都於陳(河南淮陽)。從此,秦以郢為南郡,並封白起為武安侯。

秦攻破郢都,給楚國以沉重打擊,這是秦在戰國時期的重大勝利之一。公元前277年,張若所率的一支軍隊,攻佔了楚國的黔中郡、巫郡。雖然次年楚國又奪回黔中十五邑,但畢竟已失去昔日之強勢。在秦看來,它已無足輕重。因此,在以後的一個時期內,秦國不再以主力同楚軍較量了。

從秦國出土文物,辨析古今名物之異,回溯嬴秦歷史事件

25、曾孫駰告華大山明神文(整理)。又秦曾孫小子駰曰:“孟冬十月,厥氣戕周。餘身曹病,為我感憂,申申反瘟。無間無瘳。眾人弗智,餘亦弗智,而靡又息休。吾竆而無奈之,可永難憂斁。周世既沒,典法鮮亡。惴惴小子,欲事天地、四亟三光、山川、神示、五祀、先祖,而不得厥方。羲豭既美,玉帛既精,餘毓子厥惑,西東若惷。東方又士,姓為刑法,氏亓名曰陘。潔可以為法,清可為正。吾敢告之,餘無罪也,使明神智吾情。若明神不得吾行,而無罪口友口。蜸蜸烝民之事明神,孰敢不精。小子駰敢以芥圭吉壁,(以上乙簡正面)

吉叉,以告於華大山,大山又賜。八月巳酉,腹心以下,至於足骨之病,能自復如故。口口祠用牛羲貳,亓齒七,絜之,口及羊豢。路車四馬,三人一家。壹壁先之,而道華大山之陰陽。以通悠咎,悠咎口口亓口裡。世萬子孫,以此為尚。以餘小子駰之病日復,故告大邑大將軍。人壹家裡,王室相如。(以上乙簡背面)

(1) 又,有;(2)駰,秦惠文王,現寫作駟;(3)周,凋;(4)曹,遭;(5)智,知;(6)可,何;(7)羲,犠;(8)姓,生;(9)潔,潔;(10)芥,介;(11)道,導;(12)亓,其;(13)尚,常;(14)感,憂;(15)三光,日、月、星辰;(16)戕,殘敗;(17)毓,稚;(18)有秦,即秦,有為語氣助詞;(19)氣,景氣,氣氛:(20)竆,窮;(21)申,反覆;(22)永,長;(23)斁,纏繞;(24)神示,神祇;(25)四極,四方的擎天柱;(26)五祀,古代祭禮中的五種神;(27)惷,愚;(28)氏,是;(29)陘,經,常:(30)清,精;(31)蜸蜸,拘束忠厚的樣子;(32)路車,輅車,人君之車曰輅車。

大意——秦國曾孫小子駰曰:孟冬十月,氣象蕭瑟殘敗。我患上了重病,讓我心焦神憂。我輾轉反側、坐臥不安,病情一直無緩無愈。眾人不知道什麼原因,我自己也不知道什麼原因。這種狀況一直不間斷地延續到現在。我可奈何,只有長久地在恐懼中發愁,

周世既滅,典章禮儀散佚無存,恭謹的小子我打算祭祀天地、四極、三光、山川、神祇、五祀、先祖,但不知道祭祀的方法和儀式。

用於祭祀的精美的犧牲和玉帛已經準備好了,我仍然感到困惑,無所適從,唯恐自己的做法不合禮儀而在神靈面前現醜露愚。

有東方人士,以形法為氏,他的名曰陘。他品行高潔可以作為世人楷模。我冒昧地告訴他:我沒有罪過,讓神靈知道我的情況吧!如果神靈能原諒我的過失,不降罪於我,那麼,廣大忠厚的民眾侍奉神靈,誰敢不精誠?

小子駰按士陘所教的方法,謹用介圭、吉璧、吉叉,以祭告華大山。如果承蒙大山恩賜我從腹心到足髀的病能康復如故,請有司先用一璧,再用二個才七歲口的犧牛,羊、豬、輅車一輛、馬四匹,三人供奉一家祭奠;請先用一璧,再用二犧牛、羊、豬祭奠;然後把這些祭品分別掩埋在華大山的北面和南面,以救贖我的過失,祛除疾病之憂。——後世的子子孫孫,永遠以此為常法。假如能使我的疾病一天天好起來,我會祭告上天、大將軍,以百姓每人供奉一家作報答,王室也如此照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