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濟南仁豐紗廠與幾位主要創辦人

往事|濟南仁豐紗廠與幾位主要創辦人

作者 | 苗爾瀾

仁豐紗廠位於北商埠後陳家樓北側,全稱為“濟南仁豐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初期以紡紗為主,後增建了織染二廠,集紡、織、染於一體,改稱為“濟南仁豐紡織染股份有限公司”。

籌辦之初,確定股金總額為150萬元,並採取了邊生產邊招股的方式,共招集私人股金93萬元。仁豐紗廠於1934年6月投產後,曾因資金不足而陷入困境。後由中國銀行和金城銀行共同投入資金100萬元,局面頓時改觀且發展迅猛,為商埠同業所矚目。當時,仁豐紗廠的產品質量在國內首屈一指,其中“蜘蛛美人牌”原白布物美價廉,與日本產品競爭於國際市場。仁豐紗廠從此名聲大噪,參觀者絡繹不絕,被譽為“模範工廠”。1936年,馮玉祥將軍為仁豐紗廠題寫了“實業救國”四個大字,以示激勵。

往事|濟南仁豐紗廠與幾位主要創辦人

1936年馮玉祥為祝賀濟南仁豐紡織公司新廠開幕題詞“實業救國”


日軍侵入濟南後,先對仁豐紗廠實行了“軍管”,後又實行了“中日合辦”。合辦契約規定總資金400萬元,中日各佔一半。仁豐紗廠以地皮、建築、設備、庫存等作價200萬元,日方“鍾淵紡織株式會社”撥入200萬元。對仁豐的作價,日方沒有異議,並坦承:“像仁豐這樣的紗廠,在日本也少見。”

日本投降以後,國民政府敵產處理局將仁豐紗廠發還給原業主並頒發了民營執照。濟南解放以後,仁豐紗廠由人民政府接管,將銀行投資和日本人投資予以沒收,並最終核定仁豐紗廠的公有股佔86.5%,私人股佔13.5%。對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結束以後,仁豐紗廠成了國營企業,改名為“濟南第三棉紡織廠”。1988以後改組為“濟南仁豐紡織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現為齊魯化纖集團成員企業。

當年,仁豐紗廠建成以後,在廠前鋪設了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命名為“仁豐前街”,沿用至今。從仁豐前街往西走數百米,南拐後再往西走數百米,便是苗氏家族所創辦的成通紗廠了。仁豐紗廠之所以建在成通紗廠附近,系首任董事長穆伯仁有意所為。

1932年6月,苗氏家族開始籌辦成通紗廠。穆伯仁欲投資5萬元,被苗家婉拒。於是,穆伯仁便聯絡了崔士傑、辛鑄九、馬伯聲等人士,於當年12月開始籌辦仁豐紗廠,並將廠址選在成通紗廠東北隅。

穆伯仁名德榮,字伯仁,以字行,與苗氏家族同為桓臺人。1901年,穆伯仁在濼口獨資創辦了同聚和糧棧,開業後獲利頗豐,遂於1904年又開設了三處分號,成為濼口商界的頭面人物。1905年濼口商會成立,穆伯仁被選為會長。濟南開埠以後,穆伯仁由濼口移至商埠,於1911年創辦了德興和糧棧,並修建了可容糧十幾萬噸的大倉庫。1917年至1919年,穆伯仁又相繼創辦了通惠銀行、惠豐麵粉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太原晉豐麵粉廠。穆伯仁在商埠聲望甚高,曾先後擔任過濟南商埠商會副會長和會長。

往事|濟南仁豐紗廠與幾位主要創辦人

濟南商埠商會會長穆伯仁像


穆伯仁在經營糧棧期間,與“大苗家”的苗杏村結為兒女親家。二人曾一度相扶相持,也曾合作創辦過企業。但自1920年以後,二人再也沒有合作過。

仁豐紗廠投產後,由於資金不足,生產陷於被動。穆伯仁自感年事已高,力不從心,遂辭去董事長職務。不久,穆伯仁受獨子和二弟先後早逝之打擊,傷心過度,於1935年12月病逝,享年68歲。

仁豐紗廠第二任董事長由崔士傑擔任。崔士傑,字景三,系臨淄區齊都鎮西古城村人。曾於1905年和1912年兩次東渡日本學習、深造,獲博士學位。歸國後於1917年出任山東省外交特派公署第二科科長,其間,參與了膠濟鐵路的接收並獲嘉獎。1923年,崔士傑代人管理上海華豐紗廠數年,後出任徐州鐵路辦事處主任。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馮玉祥率第二集團軍進駐徐州,崔士傑出任第二集團軍參議,併為馮玉祥擔任日語翻譯。馮玉祥後來為仁豐紗廠題詞,便是受崔士傑所請。

是年,發生了“五三慘案”,山東外交特派員蔡公時遇害後,由崔士傑補任外交特派員一職。一年後,日軍在中外壓力下撤離山東,崔士傑親赴青島,監督日軍登船。隨後,崔士傑擔任了山東省工商廳長兼膠濟鐵路管理委員會委員。1930年,山東省府改組,外交特派公署撤銷、工商廳長易人,崔士傑另任魯豫陝甘四省視察員,仍兼膠濟鐵路管理委員會委員。

往事|濟南仁豐紗廠與幾位主要創辦人

仁豐紗廠董事長崔士傑


仁豐紗廠建成後,崔士傑初為副董事長,1937年擔任董事長,“中日合辦”時期卸職,日本投降後復任。在與國民政府交接仁豐紗廠時,其女兒崔永和以監察人身份代他接收了仁豐紗廠。崔永和出生於1922年,少年時期在青島聖功女子中學讀書,後入燕京大學,畢業後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學習,獲理學士學位。1941年歸國後在香港紅十字總會擔任英文秘書,從事抗戰救援工作。國共和談時,曾為司徒雷登擔任中文翻譯。回到濟南後,給當時的山東省主席何思源當英文秘書。1946年,崔永和與“小苗家”的苗海南結為伉儷。

崔士傑晚年與女兒、女婿定居青島,於1970年去世,享年82歲。

仁豐紗廠的另一位創辦人辛鑄九,先後擔任過副董事長、董事等職。辛鑄九,名葆鼎,字鑄九,以字行,系章丘辛寨村人,出身於大戶人家。辛鑄九自幼聰穎過人,19歲即通曉四書五經。1915年以後,先後擔任過青州師範學校校長、章丘縣議員、山東省議員、嶧縣縣知事、清平縣縣知事以及濟南商會會長和山東省立圖書館館長等職。辛鑄九在嶧縣期間,清正廉明,深得民心。離任時,當地民眾贈送了萬民旗和萬民傘。

往事|濟南仁豐紗廠與幾位主要創辦人

經文布店


辛鑄九在古典詩詞和書法方面造詣頗深。早年,他在估衣市街創辦了經文布店,門額上“經文”二字系他親筆手書。晚年,他在大明湖畔傍水而居,與孫念希、張叔平、秦文炳、左次修、崔裕如、吳揖雲等人結成了“偕老會”詩社,從事古典詩詞的研究和創作。“亂雲堆裡結茅廬,已近紅塵跡漸踈。莫問野人生計事,窗前流水枕前書。”這是辛鑄九晚年所作的一首七絕,其功力可見一斑。辛鑄九於1965年謝世,享年85歲。

辛鑄九後人中多進步人士,其嫡孫女辛銳尤其值得一書。辛銳少年時期受辛鑄九薰陶,通詩文、善繪畫、精木刻,16歲時便舉辦過繪畫和木刻作品展覽,乃一才女。1938年,辛銳隨父親辛葭舟赴沂蒙山區參加了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中共山東分局秘書、山東省婦聯秘書、“姊妹劇團”團長等職。1939年1月1日《大眾日報》創刊號上的報頭設計和毛澤東木刻頭像,均出自辛銳之手。1941年底,辛銳在大青山突圍中身負重傷,而她新婚才半年的丈夫已先她一天殉國。在日軍逼近之際,辛銳用最後一顆手榴彈與日軍同歸於盡,年僅23歲。其時,她腹中尚懷有幾個月的胎兒。

在仁豐紗廠的創辦人中,馬伯聲亦佔有重要地位。馬伯聲,祖籍德州,生於泰安。1915年畢業於泰安萃英中學。1920年來濟南,在英美菸草公司濟南分公司任職,後從事保險業,頗有成就。仁豐紗廠建成以後,先後擔任常務董事和經理。仁豐紗廠被日本人“軍管”前後,馬伯聲在青州相繼創辦了永年麵粉廠和永年電燈廠。在“中日合辦”時期,馬伯聲雖然擔任仁豐紗廠董事,但並無事情可做。日本投降以後,馬伯聲先為仁豐紗廠監理人,後任總經理。1947年以後,還擔任過濟南市商會常務理事、濟南市商團團長、第二綏靖區司令部少將高參以及山東省政府顧問等職。

馬伯聲對教育事業多有貢獻,1927年在泰安興辦了仁德學校,並用他所創辦的泰安仁德麵粉廠之利潤作為該校教育基金。在濟南,馬伯聲資助他人創辦了黎明小學和惠魯工商學校。仁豐紗廠建成以後,他還開辦了仁豐子弟學校。馬伯聲晚年定居天津,1966年病故,享年76歲。

往事|濟南仁豐紗廠與幾位主要創辦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