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中國新興科技"出海"的祕密:能讓GDP提升2萬億!

2019年春天,我獨自駕車從重慶出發,經貴州、雲南,用了兩天時間到達老撾。這一趟橫穿老撾腹地的旅行,巧合的是,換匯的機會讓我發現中國新興科技"出海"的"驚天秘密"。

一文讀懂中國新興科技

01 潛藏在老撾的中國標誌

印有中文"雲從科技"的攝像頭赫然出現在老撾外貿銀行的ATM機中。

一文讀懂中國新興科技

吃晚飯的時候上網查了一下:

"老撾是我國"一帶一路"重要合作伙伴之一,老撾外貿銀行(BCEL)2018年9月從雲從科技引進了IBIS生物識別系統,對銀行從內控管理到業務發展,從精準營銷再到客戶體驗均產生了良好的反應。"

一文讀懂中國新興科技

我開始對這裡的"雲從科技"有了興趣,它是如何用默默無聞的工作,變成了我在異國他鄉的自豪感來源。

據瞭解,雲從科技2015年孵化於中國科學院。公司成立後,先後與公安部、民航總局、中科院、中國郵政、中國聯通等建立了聯合實驗室,致力於推動人工智能產品標準的建立,參與數十個人工智能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定,承擔國家發改委、國家工信部三大人工智能平臺。從技術、資本,到政府認可,雲從科技都是一支實實在在的"人工智能產業化國家隊"。

2018年Gen Market Insights發佈的全球人臉識別設備市場研究報告,雲從科技以12.88%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超過二、三名之和。這意味著在全球4998家人工智能企業中,雲從科技的份額比50個企業的平均份額加起來還要多,成績令人驚豔。

如果把中國比作一臺科技創新的發動機,那麼老撾等周邊國家會隨著發動機的運轉頻率持續共振。

連老撾都在享受著最新技術的普惠,還有多少家我們沒有注意到的"雲從科技"也在將中國的技術、影響力慢慢擴散帶到全世界?

在中國,人工智能又是怎樣一副如火如荼的景象?

02 新興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的威力

1999年,美國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提出一個著名論斷。他說,商業新法則就是"互聯網會改變一切"。

自提出這一論斷至今,已經過去整整二十年,每個人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在今天,我們雖不必再探討互聯網的意義,但也面臨相似的困惑: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一切?

"在人類未來二三十年,一定會發生一場巨大革命,這場革命就是技術革命。技術革命就是信息社會智能化,人工智能的出現,會推動世界智能化。"任正非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給出了答案。

正因為此,國家多次強調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正如任正非所言,人工智能的出現推動整個世界智能化。這其中,自然也包括經濟智能化。

人工智能如何讓經濟變得智能?或者說,人工智能如何重塑經濟?

一文讀懂中國新興科技

先來看經濟的增長。

根據埃森哲諮詢公司發佈的報告,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將中國經濟年增長率從6.3%提升至7.9%。

同時,將提高16個行業的企業盈利能力,平均提高38%的獲利能力。製造業、農林漁業、批發和零售業將成為從人工智能應用中獲利最多的行業。

隨著人工智能在經濟各領域的滲透率不斷提高,各行各業的面貌也因此發生改變。

以目前人工智能應用最火熱的三大行業——安防、交通、金融為例。藉助人工智能技術,我們可以對讓社區更安全;到 2019年底,人工智能每天服務超過2億人次旅客;另外,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銀行用人工智能來提升用戶體驗。

相對於上述第一梯隊來說,教育、製造、電商等領域,目前尚處於人工智能應用的第二梯隊。

一文讀懂中國新興科技

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認為,各行各業引進人工智能技術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今年人工智能將會出現規模化應用落地。

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可能要更多依賴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工智能可以給行業帶來新面貌,對供給側和消費端都會產生巨大影響。

被人工智能改變的不僅是各行業的面貌,還有職業結構和從業方式。

此外,普華永道今年的報告顯示,92%的中國高管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將在未來五年內顯著改變他們從事業務的方式。中國企業正通過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來提高競爭力,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

"傳統視覺設備誤判率可能高達20%,人會犯重複的錯誤,但人工智能通過對錯誤的學習,可將誤判率下降到3%以下。"

"接下來說說,人工智能技術在優化生產參數中的應用。膠源產地、加工廠、批次數千個複雜因子都會影響橡膠質量,引入人工智能後,混煉膠平均合格率提升3%-5%,年增千萬元級的利潤。"

03 正視短板

雖然實體經濟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果,但仍有大量問題需要探索。大量的數據、豐富的應用場景、足夠的算力、活躍的用戶,這些對於人工智能的使用至關重要,但這些條件對於不少企業來說還有較大差距。

據最新統計數據,目前中國從事AI領域研究的專業人才約有5萬人,美國為85萬人,是中國的16倍。在AI領域工作10年以上的資深人士佔比,中國為40%,美國為70%。項目研究所獲風險投資方面,美國曾長期領先於中國,但近期中國的投入有大幅增長的趨勢。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前階段美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還遠遠領先於我們,我們正在努力扮演著追趕者的角色,趕超的歷史時刻總會到來,但不是現在。我們只是獲得了參與主導歷史進程的寶貴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