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再婚以後

媽媽告訴我:“婚姻就是兩個陌生人逐漸熟悉,然後又變得陌生的過程。“

2013年初夏,參見完學校的畢業典禮,爸爸把我從學校接回了家。

那個時候,媽媽已經搬出了家,爸媽之間長達四年的冷戰和我的學生生涯一起結束了。那一刻,我鬆了口氣。

在那之後的3年裡,媽媽一直租住在離家不遠的小區裡。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媽媽會在倒班休息日,趁著爸爸上班不在家的間隙,拿著還沒歸還給爸爸的鑰匙,到家裡給我做好飯,然後趕在爸爸到家前離開。

過了沒多久,爸爸給大門換了新鎖,並讓我把媽媽留在家裡的剩餘物品收拾好,給她送過去。幾天後的晚上,我印象中只會做雞蛋炒飯和蒸雞蛋羹的爸爸第一次系起了圍裙,做起了晚飯。

媽媽再婚以後

在得知爸爸開始下廚做飯後,媽媽也不再擔心我沒飯吃,只在每個週末給我做一道我愛吃的菜送到小區門口。

後來工作越來越忙,和媽媽的見面次數,從每週一次,減少到只有逢年過節,去家家(外婆)那裡吃飯才會見一次。儘管平常她會提出和我見面吃飯的請求,我都會說“沒時間,下次再說”,或在吃飯的當天,以臨時有事為由爽約。

媽媽離開家後,我心裡是埋怨她的。

我以為,等我畢業搬出家是她早就做好的決定。搬出家後還回家給我做飯吃,不斷的詢問爸爸的近況,都被我當作了印證她就是那樣想的證據。她所做的一切,不過是想減少離開我們的負罪感。

在我拒絕和她見面的日子裡,媽媽每天都給我發大段的文字,反覆地解釋著她其實並不願意離開我,讓我不要怪她。那些每天都會出現在未讀短信框的消息裡,我始終沒讀出媽媽“主動離家”的真正原因。

1989年9月27號,媽媽的20歲生日正好過了一個月,就和爸爸領證了。

媽媽19歲那年開始了和爸爸的自由戀愛。相處了近一年,兩人在奶奶的提議下結婚。

媽媽是家中老小,上面有兩個姐姐。外公在媽媽還不記事時就去世了,家家沒有再嫁,獨自拉扯3個女兒長大。

“當時你奶奶過來提親,家家很快就答應了。”在家家看來,自己家條件不好,能把女兒儘快託付出去是件好事。爸爸大媽媽5歲,和媽媽又是自由戀愛,家境也不錯,是能照顧媽媽的好人選。

媽媽再婚以後

3年前爸爸在一通電話里正式宣告,這段一直被雙方長輩都看好的婚姻,再無複合的可能。

“你媽已經和別人領證了……老爸應該也會和阿姨領證。”

爸爸所說的阿姨,在媽媽搬出家一年左右,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她住在我們家的那段時間,我總是覺得不自在,每天都找著藉口不回家吃飯,或者找理由去爺爺奶奶家住。

過了一段時間,阿姨走了。爸爸告訴我的理由是,“阿姨在這,你就不回家,我就讓她搬出去了。”

等到媽媽和別人領證,爸爸才考慮再婚。並且為了我,把阿姨“趕出”了家門。怎麼看,爸爸都更像是那個被動放棄和媽媽的婚姻,更顧及我感受的一方。

在他們冷戰的那段時間裡,媽媽經常當著我的面,對爸爸冷言冷語。爸爸卻從不做回應,只是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裡,然後在每個飯點走出家門,直至深夜才回。

我討厭媽媽那些露骨刺耳的語句,也在每一次她和別人深夜通話時捂住耳朵。

我不敢為爸爸爭辯半句,也沒有試著阻止她揹著爸爸和別的男人聯繫。我所做的,只是在每一次爸爸走進自己房間時,看著他的背影鼻酸。

告訴我“媽媽已經再婚”的那通電話,是時隔多年以後爸爸第一次向我提起媽媽,也是人生中的最後一次。爸爸對媽媽的避而不談,助長了我對媽媽埋怨情緒的滋長。

爸爸是上一段婚姻裡的受害者。抱著這樣的想法,我總是將試圖走近我的媽媽推開。大學畢業後,我有意離開武漢,在成都找了一份工作。在成都的那段時間,即使長時間不和爸爸聯繫,我也堅定的保持著和他的統一戰線。

冷漠的語言和拒不見面的態度,都變成抵向媽媽的刀槍,提醒著她不要接近我。

對媽媽態度的轉變,發生在她再婚後。

2018年初,我從成都回到武漢,媽媽沒有像我預想中那樣催促著和我見面。頻繁詢問我和爸爸近況的短信和電話也逐漸減少,甚至對我的朋友圈也不再是每條必讚了。媽媽從我生活裡的淡出,反倒讓我產生了親近她的衝動。我解鎖了對她朋友圈的屏蔽,從近到遠的開始對媽媽的生活進行補課。

2017年10月,在媽媽寫有“家和萬事興”的朋友圈配圖裡,我第一次看到了和媽媽合影的伯伯:眼睛笑的眯成了一條縫,鼻樑上架著金絲邊的圓框眼鏡,個子不高,隆起的肚子把襯衫上平鋪著的大牌LOGO撐的微微變了形。伯伯看上去比爸爸社會許多,卻也親切。

媽媽再婚以後

在那條朋友圈前的一年時間裡,媽媽朋友圈的畫風從千篇一律的轉發雞湯文,轉變成了在全國各地的旅遊照片,和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靚麗自拍。

“這才是媽媽啊!”我的心裡這樣想著。媽媽愛玩愛美,給自己和我買衣服的錢,曾經佔了生活大部分的開銷。這些在我看來非常積極並且正確的消費觀念,卻在以前常被爸爸和長輩們詬病。

我所知道的,爸媽離婚的原因之一,就是爸爸因為媽媽愛花錢買衣服而一再削減每個月給她的生活費。這讓媽媽覺得爸爸小氣,把錢看的比她和家庭更重要。但長輩們,特別是家家,都認為爸爸是對的,並把離婚的主要原因都歸咎為媽媽亂花錢。

“這一點,伯伯和你爸完全不一樣。”伯伯肯為媽媽花錢,也肯為媽媽的家人花錢。

因為伯伯自己家庭的緣故,親情對他來說特別重要,肯出錢也肯出力。去年姨父生病做手術,作為家裡為數不多的男人,伯伯值了每一個夜班。晚上在醫院的行軍床上睡覺,白天起大早趕到沌口上班,還拒絕了幾次補助極高的出差機會。

再後來,家家摔跤骨折,愛操心著急的她,擔心連累家人,經常躺在床上哭,醫生都拿她沒辦法。伯伯知道後,一有時間就往醫院跑,給家家做思想工作,逗家家笑。

原本還怪伯伯破壞了媽媽和爸爸複合機會的家家,也逐漸接納了這個新女婿。因為伯伯,媽媽和家家一直緊張的關係也緩和了不少。

伯伯是土生土長的老漢口人,經朋友介紹和媽媽認識。

“他要強、好面子。心裡一直和你爸較著勁在。”媽媽知道,伯伯心裡一直為沒讓她住上大房子的事耿耿於懷。但媽媽覺得無所謂,“3年前搬進來的時候,我也嫌棄。房子小,環境不好,周圍的居民素質也不高。但住久了,也習慣了。而且這裡地段好,離江漢路又近,周圍都是好吃的。”

媽媽再婚以後

從90多平米的2室1廳,搬進勉強算是1室1廳的33平米小單間。按世俗的標準來衡量,媽媽的再婚看上去並不算成功。媽媽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她總是再三的囑咐我,“別跟你爸爸那邊的人說媽媽住的房子小,沒必要。“

媽媽太瞭解爸爸這邊的親戚了,當奶奶和姑媽知道媽媽再婚以後,問的第一個問題,不是“媽媽過的怎樣?伯伯對她好不好?“而是“你媽住哪?房子大不大?“在她們看來,房子的大小足以決定生活質量的好壞。

不知道這些話會不會傳到爸爸的耳朵裡,但我都會有意無意的向奶奶和姑媽傳遞,“伯伯對媽媽和我特別好”“媽媽過的很開心”的信息。而當媽媽偶爾問起爸爸的近況時,我也會下意識的說“爸爸也過的很好。”

在我看來,媽媽的再婚比爸爸的再婚要成功的多,甚至比和爸爸的婚姻還要成功。但和爸爸站在同一戰線多年的我,不願就這麼輕易承認爸爸錯過了一個好女人。

“媽媽,你覺得我對你好嗎?”

她笑,“哪有姑娘對媽不好的呢。”

媽媽再婚以後

作為女兒,我帶著對媽媽的埋怨生活了7年,她一定也能體會的到。當埋怨隨著時間變成諒解時,我開始為自己從前的行為感動愧疚。媽媽也察覺到我態度的轉變,給我講起了當年“主動離家”的原因。

“我本來沒打算那麼早就搬走的。”媽媽回憶起幾年前離家時的原因,“你爸爸把我的東西全都丟在客廳的地上,還發消息說‘你不走,別人怎麼住進來’。”一向倔強的媽媽絕不願意變成“賴著不走的人”,於是當天就打包了自己的東西搬到了朋友家借住。

媽媽說這些的時候,我們正面對面吃著烤肉。我慶幸空調很足,讓我的臉早已變得通紅。也慶幸眼前被抽起的白煙,能在我和媽媽對視的目光中間形成隔斷,以至於我的愧疚不會被她看的太穿。


媽媽再婚以後


媽媽繼續講述著當年發生的事情,我一邊給她烤肉,一邊獲取著一些關鍵信息。“阿姨給她發消息,讓她不要再和爸爸聯繫”“爸爸在發現阿姨的脾氣太壞,他接受不了時,還試圖找過媽媽複合“……

這些歷史信息裡的爸爸,和當時我想象中的爸爸完全不同。但當我第一次聽到時,也沒有感到驚訝,只是慶幸著現在的自己,能在伯伯出差時,主動陪媽媽出來吃飯。

伯伯經常出差,媽媽也習慣了一個人在家。

手機和平板電腦是陪伴她最久的對象。她習慣了一邊追劇,一邊在“快樂6070後”的QQ群裡和別人聊天,謀劃著下一次出去聚會、唱歌。


媽媽再婚以後

媽媽只在和伯伯發現了新的美食時,給我發消息,邀請我過去吃。我也在每一次和他們吃飯時,分享著自己的工作和感情生活,為他們倆出現的生活問題提解決意見。

最近,媽媽和伯伯因為“自由”的問題而發生了爭吵。伯伯嫌媽媽管他出去跳舞,覺得媽媽干涉了他的人身自由權,還吵著要和媽媽分手。

“結果第二天,伯伯跑去取了一萬塊錢給我。說‘萬一我們分手了,這一萬塊錢你幫我在伢結婚的時候給她,你莫花了咧。她結婚,你還是得喊我去喝喜酒啊’你說他搞不搞笑。他還說什麼‘分手不分家’,我和他做兄妹。家家還是他的媽,大姨二姨還是他姐。“媽媽一邊說,一邊笑,笑的眼淚都流出來了。

這麼多年,她第一次在我面前笑的這麼開心。

text | bittesvveeter

photo | 來源網絡

#你瞭解自己的爸爸媽媽和他們的內心嗎?#

-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