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紅中"開播,"趙寶剛+鄭爽"的《青春鬥》真的有那麼糟嗎?

文 | 胡洋

“青春呢,要「鬥」一下,要不然等到老了,鬥也鬥不動了”。3月24日,由趙寶剛執導、鄭爽、蓋玥希、徐悅、陳小紜、王秀竹領銜主演的現實主義時代青春劇《青春鬥》在北京、東方兩大衛視正式開播。首播當晚,該劇便以#鄭爽演技#登上了微博熱搜,“好與不好”的兩級評論中,鄭爽首當其衝的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

與其一同承擔“壓力”的還有知名導演“趙寶剛”。這部以“名導+小花”全新組合的青春大劇,得到網友足夠多的關注的同時,爭議與質疑也隨之而來。豆瓣上,更是驚現了“一星與五星”的對稱現象。

只是,相較於其他多關注於“內容”本身的影視作品,《青春鬥》的一星差評,似乎更傾向於演員的人身攻擊。“瘋爽”、“放飛自我”、“噁心”等諸多帶有人身攻擊性質的評論導向,佔據豆瓣大半頁面。

“黑紅中”開播,可以說是《青春鬥》播出當前的一大景況。只是,拋開外在一切因素,迴歸至內容本身來看,“鄭爽與趙寶剛導演”全新搭檔的《青春鬥》,真的如外界所言,有點“糟糕”嗎?恐怕並不見得。

爭議與質疑聲中,《青春鬥》“漸入佳境”

毫無疑問,《青春鬥》是當前市場中最火的熱播劇之一。百度指數顯示,該劇在定檔播出期間,其最高搜索平均值達到了260000+。開播以後,該劇的微博主話題 #電視劇青春鬥# 閱讀量迅速飆升至11億,子話題 #青春鬥# 7.7億,藝人話題#鄭爽 青春鬥#閱讀量也相繼達到了 6億+,是該劇中流量貢獻的“突出型”藝人。

所謂人紅是人非多,《青春鬥》也不例外。首播當晚,#鄭爽演技#便登上了微博熱搜,網友對其的演技褒貶不一。“支持者”暢言,這是鄭爽“有史以來”貢獻出的“最好”演技;“反對者”則表示毫無進步,認為其“臺詞都說不清楚”。

拋開所有成見,迴歸至演員本身,鄭爽在劇中的表現究竟如何?首先,從“向真”人設來看,這是一個行事偏頗,性格張揚又很仗義的剛畢業大學生,前期的不穩重、幼稚是人物身上的性格體現,鄭爽本人也因此遭到一波“謾罵”,故而也離不開“前期”人設的部分因素。

其次,“流量型藝人+名導”的組合搭配,本就處於“紅與黑”的高發地帶。遠的如楊洋與張黎導演合作的《武動乾坤》,近的則如年初剛剛結束播出的《知否》,都曾在播出期間遭遇爭議。

平心而論,就當前已播出的劇情來看,鄭爽在劇中的表現,稱不上十全十美,但與其過往刻畫的略顯單薄的人物形象相比,“向真”是其有史以來演的最像、最鮮活的角色。微博上,關於“香蔥CP”的話題討論,也達到前所未有的熱議。

近期,隨著“趙聰去哪了”、“向真趙聰分手”、“丁蘭曾海銘分手”“丁蘭媽媽”等相關話題持續走紅,該劇的播出境況也漸入佳境。微博上,呼籲“香蔥CP複合”的聲音,不輸《都挺好》中的“玉石CP”。而該劇的衛視收視和網絡播放量,也在逐漸飆升。28日晚,該劇在CSM52城的收視率達到了0.993,破1指日可待;其全網熱度也於近期攀升至82.49(骨朵數據),位列全網第一。

“黑紅中”開播的《青春鬥》,正在漸入佳境。

從“向真”到“于慧”,“五美”鏡頭下的“寫實人生”

如果說“鄭爽”是引起大眾關注的第一要素,那麼趙寶剛導演鏡頭下的“五美”人生,則是後期引發網友熱議的核心因素。以“向真”為例,前期該人物身上所持有的性格特點,多體現在率真、真誠和不成熟等方面,也因此給觀眾留下了“任性”的印象。

鄭爽本人在談到該人物形象時,曾用了“真誠”一詞對其總結。一來,她認為“向真”是一個生活中極少能夠以“真實”身份面對自己的年輕人,“不化妝”、“大大咧咧”、“隨和”、“任性”都是她身上特有的標籤;二來,在剛剛經歷了創業失敗、失戀、找不到工作等一系列挫折後,“向真”的整個人生是灰暗、不積極的,也就是觀眾說的有點“作”的體現。

其實,不僅僅是向真,劇中的其他“四美”以及呈現出的多位男性角色,也都或多或少的帶有些性格上的“小瑕疵”。如錢貝貝挑選男朋友只看“顏值”的習慣、丁蘭的與父母不和、不善溝通,以及晉小妮的一談戀愛就迷糊、于慧的過於心急渴望成功等等,都充分展現了人性的另外一面。

導演趙寶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強調,“這是一部展現問題的劇”。言下之意,即將故事中的每個人物自身所持有的缺點,進行放大。觀眾看到的或許是曾經的自己,也或許是自己的“另一面”,但沒關係,成長給予所有人的一定是青澀之後的蛻變、幼稚之後的成熟,以及努力之後的收穫。

“我們這部劇的主題是講成長,而不是成功”,在趙寶剛導演看來,當下的年輕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帶有一些“小問題”。但正如劇中“五美”所示,她們都沒有放棄自己,而是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方式,完成了與自己、與負能量、與青春“鬥”的種種使命,最終成為了“長大後的自己”。或許,不完美,但不會留下遺憾。

國產青春劇在快速邁入“懷舊3.0”的今天,曾誕生了一批諸如《最好的我們》、《你好,舊時光》、《人不彪悍枉少年》等聚焦校園生活的青春劇。在這些劇中,觀眾大部分看到的是“初高中的自己”、“大學時期的自己”,真實有餘但卻不夠“直接”。

《青春鬥》最為不同的地方則是通過“五美”的另一面展現青春的成長,有美好,也有遺憾。

趙寶剛的“變與不變”:變的是創作,不變的是“初心”

“類型”是門玄學,但卻不得不被“信奉”。趙寶剛導演即便是已經64歲了,但他依然喜歡和青年人一起探討與交談、觀察瞭解他們的所想所為。年輕人究竟是什麼樣子?是成長中的叛逆與自信?是肆意灑脫後的放縱與不羈?還是影視劇中常常表現出的“戀愛腦”與“事業男”?

都有。但絕不是全部。知乎上曾有過這樣一個問題,“當下年輕人的生活狀態是什麼?”,評論下方答案五花八門,但總結來看其主要闡述觀點離不開“北漂”、“有理想”、“壓力大”、“事業心強”、“怕孤獨”等幾大關鍵詞。

再來回看趙寶剛導演的過往作品,從早期的《渴望》、《編輯部的故事》到“青春三部曲”,再到如今的《青春鬥》,其核心思想始終離不開“成長”、離不開“青春”,甚至是“北漂”一詞。

在他的鏡頭下,觀眾看到的最多的是商業化的大都市、一群來北京打拼的年輕人,以及各式各樣的年輕人碰撞出的愛情火花。只是,不同於一般的偶像劇,或者說是青春題材,趙寶剛導演最擅長的便是以“寫實”的手法來記錄年輕人的成長。

因此,觀眾才會在他的鏡頭下,不斷看到“寫實”。而到了《青春鬥》,這種“寫實”則進一步得到放大,觀眾不僅看到了“畢業季即分手季”的殘酷,要不要考研、家庭條件一般要不要出國、與原生家庭該如何和解、職場中該如何為人處事等諸多“後青春”的問題,也被搬至檯面,成為大眾熱議的焦點。

“我一直在觀察當下年輕人的生活”,在趙寶剛導演看來,當下年輕人的價值觀都是“地球觀”,在接受了來自國內與國外的雙重壓力後,他們渴望自由與平等,同時肩負的責任與壓力也會更大,也就造成了更多“問題”的一蹴而就。

B站、微博、豆瓣等社交網絡上,曾有一批觀眾質疑“趙寶剛導演變了”。是的,在新時代語境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趙寶剛的確“變了”,他的創作題材不在只聚焦於過往的70、80後,而是將矛頭對準了當下的“問題青年”。明面上看,或許劇中的每個人都不完美,但仔細回想,這是否就是每個人的青春?

變的是“創作”,不變的是“初心”。在趙寶剛導演的鏡頭下,起碼觀眾還是看到了“真實”的青春。誠如劇中的“五美”一般,《青春鬥》不夠完美,卻也正在逐漸“成長”。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