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在哪裡?蘇軾的一首詩,讓你大徹大悟!

學佛人,都想見到自己的佛性,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也就是說,我們人人都具足了佛性,可為什麼我們找不到它?

看了蘇軾這首人人熟悉的詩,或許你也就悟到了,佛性究竟在哪。蘇軾,是宋代大文學家,也可以稱為佛學家,因為東坡居士在佛法上的造詣,非常高,從蘇軾的作品當中,就可以看出。

佛性在哪裡?蘇軾的一首詩,讓你大徹大悟!

這首大家都熟悉的詩,並不是最具有禪意的一首,但通過這首詩,我們便可以知道,佛家經常提到的自性,佛性,到底在哪裡?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題西林壁,雖然是描寫廬山的景緻,但卻暗藏了人生大智慧。

佛性在哪裡?蘇軾的一首詩,讓你大徹大悟!

前兩句,因為觀看的角度不同,所以有了遠近高低的不同,套用在佛法上,一切佛說法,只因眾生的妄想不同,所以有了高低遠近之別,但佛法本身,只有一個,並沒有任何不同,只是角度的問題。

套用在人生上,一切人和事,只因我們站在了不同的位置上,所以才有了對錯,善惡,好壞之別,而這世間的一切人事,本身也是沒有不同的。

佛性在哪裡?蘇軾的一首詩,讓你大徹大悟!

後兩句,點名了佛性之所在,我們每個人,生活在紅塵世俗當中,我們每天吃飯、睡覺、工作,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我們的佛性,正因為佛性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所以我們到處忙著奔波,到處認識這個世界,卻永遠都不瞭解自己。

就好像我們的眼睛,看來看去,就是看不到自己這張臉,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中,都蘊藏了無限的寶藏,因為我們一味地向外去追求,所以,才忽略了我們自己的內心深處,其實,佛性,就如我們身上的金子一樣,一直都在哪裡,只是我們習慣了向外去尋,所以無法找到它。

佛性在哪裡?蘇軾的一首詩,讓你大徹大悟!

因為我們身在廬山之中,所以無法見到,廬山真正的面目,而這廬山真正的面目,也是我們自己本來的面目,佛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果我們可以,見到自己本來的樣子,也就見到了自性。

要想見到本來的樣子,我們只有站在廬山之外去看,只有離開自己身體裡的這座大山,才能見到大山真正的樣子,也就是佛告訴我們的,要做到無我,不要把身體當成一個我,只有去除我執,離一切相,才能見到真正的自己。

佛性在哪裡?蘇軾的一首詩,讓你大徹大悟!

很多人學佛,都在騎牛覓牛,學佛要多向內心去看,其實,真正的智慧,真正的寶藏,以及可以度一切苦厄的般若,都在我自己身上,學佛不是要去得到什麼,而是要去找回自己本就具足的,本就有的,所以佛在金剛經中告訴我們:學佛了無可得。

因為我們只是找回自己,本來就有的,所以,我們並沒有得到,更沒有失去過。就好像我們在路上,丟了一百塊錢,我們隨手又撿起來了,你能說,你得到了嗎?你又能說,你失去了嗎?

佛法就在世間,人生處處都是修行,佛法並不專指佛說的法,而是世間一切法,都是佛法,包括吃飯、睡覺、工作、學習,這些都是佛法。感恩閱讀與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