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肥西縣得名因其位居合肥之西?非也,只因一所百年書院

上期閱讀:

上回說到,“肥西民主縣政府”的印信,正式啟用的日期是1949年1月8日。以此,肥西作為一個縣份的誕生,應以此為紀念日,較為合適。而提起“肥西”之名,還得追溯到擁有150年曆史的肥西書院。這所書院由劉銘傳發起創辦,並且得到李鴻章、張樹聲等的支持,以及西鄉眾將的襄助。事後,李鴻章為這座書院題贈了匾額,左宗棠題贈了書院名和門聯,劉銘傳也撰長聯以志初心。

安徽省肥西縣得名因其位居合肥之西?非也,只因一所百年書院

今日聚星街附近的肥西書院(來源 | 文藝合肥)

有了李文忠、左文襄諸公的題額,肥西書院在公卿學士之間,日漸知名。在晚清的安徽,這座書院曾與廬陽、中江等書院齊名。但肥西書院的大名卻尚不夠接地氣,民間多以“聚星堂書院”相稱。因書院而興的小鎮,亦稱“聚星街”。

安徽省肥西縣得名因其位居合肥之西?非也,只因一所百年書院

今日聚星中學內(來源 | 美麗白龍)

真正使得“肥西”這一語詞深入人心的,是在抗戰時期。1938年5月14日,合肥淪陷。國民政府合肥縣政府隨即遷至西鄉鴿子籠圩子,即今大潛山北麓。這裡地處山區,遠離鐵路淮南線(日軍補給線);又有西鄉圩戶的底子在,結寨自守有傳統,保境安民皆能懂;加之,距離戰時省會立煌又近,是個合適的落腳點。

由於合肥城為日軍佔領,不便管治。不久,合肥縣又在梁園設立肥東辦事處。至此,合肥的析地置縣已埋下伏筆。

安徽省肥西縣得名因其位居合肥之西?非也,只因一所百年書院

民國安徽省合肥縣示意圖(製作 | 束文傑)

書院,還是書院。1939年秋,由鄉人湯堯(時任國軍32集團軍參謀長)為召集人,西鄉五大圩戶聚而議之,商定改製為私立肥西中學,併成立校董事會。翌年春,私立肥南中學創立。是為今肥西縣最早的兩處辦學,前者是改建,鄉紳合議;後者是新建,商會籌資,有所區別。

略提一下,抗戰時期私立肥西中學的教師裡,有一位叫劉君堯(緝之)的。他是合肥私立正誼中學(今合肥三中前身)的創始人,也曾執教於著名的國立八中,他還有另一個身份:淮軍劉盛藻之孫。

安徽省肥西縣得名因其位居合肥之西?非也,只因一所百年書院

劉君堯與百年合肥三中(來源 | 合肥三中)

抗戰時期,私立肥西中學辦學不輟,甚至招生還逐年遞增,很有一種剛毅堅卓的風骨和氣節。肥西置縣前,辦學規模達400餘人。1950年,此校一度隸屬巢湖專區,仍稱“肥西中學”。1952年,因校舍不敷使用,此肥西中學乃遷至三華里外的張老圩,舊址用於辦聚星小學。直至1957年,肥西縣在縣城上派河創辦今肥西中學,才更名為聚星中學。

往昔中國,一鄉一邑有書院並不稀見;但一書院身系一邑之文脈,已屬珍貴;至於以一書院名而為行政區劃名,誠可寶之。肥西縣,就是這麼一個縣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那些認為“肥西之得名是由於其位於合肥之西而來”的理解,至少是不準確的。嚴格來說,這樣的顧名思義是比較武斷的。畢竟,建國之初肥西縣域不是隻有原合肥西鄉,還包括南鄉,甚至北鄉之一部。

安徽省肥西縣得名因其位居合肥之西?非也,只因一所百年書院

1951年安徽省肥西縣示意圖(製作 | 束文傑)

五風十雨歲則熟,左圖右史身其康——建國70週年了,肥西也已是“百強縣”,關於肥西置縣的那些事兒是時候可以釐清一下了。

安徽省肥西縣得名因其位居合肥之西?非也,只因一所百年書院

(來源 | 隔水樵夫)


  • 作者:隔水樵夫(
    「出外龍舒人」創作者群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