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家族主要入川支派

黃氏家族主要入川支派

黃 奎蒐集整理

四川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大省,現川人的祖先大多是從南方各省及中原腹地遷來。在三國蜀漢時,黃氏家族就拉開了遷徙四川(包括現在的重慶)的序幕;尤其是元、明、清三朝,大量人口如潮而至。遷移頻率快,範圍大,人口多,為四川的墾殖開發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為了給族人尋根問祖、宗親聯誼及文化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近年來,我通過電子網絡、志書、族譜和報刊等多種渠道,廣泛蒐集入川始祖的材料。經過分析整理和歸類,發現有239支人馬入川。

在蒐集的材料中,有的只有輩次,有的只有落戶地點和入川祖先,有的只知道是入川到某地的黃氏,有的只知道在某個狹小區域(很小的地名,如青石坳)落戶。象以上四種支離破碎的材料,價值不大,我就沒有錄入。在收錄編排時,我以各大宗為條塊,以各支派為主線依序排列。這樣宗、支分明,條理清楚,便於查找。

由於四川市縣多,面積大,遷徙的人口分散,尤其與偏遠地區的宗親缺乏聯絡,統計上肯定還有一些遺漏。所以,今後還要請各位宗親大力支持。一是積極提供材料,及時補充、完善;二是有錯誤的地方,請提出來及時更正。從而更全面地反映黃氏祖先的入川風貌,為尋根問祖、宗親聯誼及文化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黃琬後裔

一、漢末太尉黃琬被董卓部將李傕所害,其子黃權與弟黃保遷四川逃難到巴西(現閬中)定居。

黃權生三子:邕、崇、賈。崇無子,隨諸葛瞻戰死沙場。賈任蜀光祿大夫。其子廣,字濟芳,任蘊州統兵大元帥。蜀滅,廣自巴西遷江西信州(今上饒市)定居,後裔支分江西、福建等地。

福建黃鞠後裔

黃聖官、黃國雄,黃鞠後裔,由福建石橋遷四川定居。

福建晉江黃守魁後裔

泉州黃守魁後裔,從晉江策卿鄉,現該村村名更改為赤坑村(現族人已全部遷往福建省石獅市靈秀鎮塘園村,古時稱桃源鄉)遷四川,黃守魁於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中己丑科武進士,殿試一甲第三名(探花),成為泉州科舉盛事。初任南京浦子口守備,以功累升大同參將、松潘副將。復擢四川總兵。天啟元年(1621年)升宣大總督,因戰亂所困,自盡於閱江樓,子黃兆昌,世襲千戶。《明史》、府、縣誌均為之入傳。

附則四:一丶黃守魁明朝四川大總督屬我族九世傳人,一世祖鶴翔公,四世祖是策卿派始祖靜齋又名直軒。二丶黃守魁父親自制,又名後泉公墓誌銘原照相的及譯本。三丶十一世祖黃崇圖公的自傳。四丶紫雲蘆川始祖世系,世子徳謙秉,奇汝載恆卿,甫夫伯侯元,仲叔季禮則,奕世種書田,文章昭國瑞,忠孝本家傳,行達明新學,修崇性堅安,份躋仁壽…(黃守魁的五孩子是甫字輩,現黃金屏要求與簡陽市黃甫啟家族進行家譜之間的交流和對照)。

黃守魁屬卿字輩,黃崇圖屬夫字輩,靜齋公屬秉字輩。

其後裔可能遷往四川閬中或巴中等地,望相關宗親速聯繫黃金屏:130-5595-6999(金屏現在正在找黃守魁大總督的後代)。

福建虎丘黃敦後裔

一、敦公第三子黃凝的後人黃洽,從福建省清流縣遷四川。

二、敦公第四子黃勃的(也是黃龜年後人)17世孫黃同榜、黃同橙、黃同興,20世孫黃元升,22世孫黃國選、黃通金、黃通禮、黃通武、黃通政、通讓、黃通賢、黃通富,23世孫黃光鑧、黃光紅、黃光文、黃光榜、黃光梅、黃光琉、黃楚臣,24世孫黃昌德、黃昌要、黃朝壽、黃朝吉、黃朝清、黃朝欽、黃昌龍、黃昌鳳、黃昌理、黃昌席、黃昌翎、黃昌鯉、黃昌論、黃昌化、黃昌圖、黃昌淵、黃昌澗,25世孫黃朝禎、黃朝禮、黃世諫、黃朝道、黃仕才、黃朝接、黃朝堯、黃朝末,26世孫黃漢汪、黃漢貴、黃漢仕、黃漢文,36世孫黃均崇(從貴州遷入),37世孫黃同相、黃同韶、黃同武、黃同中、黃芳、黃同美,38世孫黃方年、黃萬珈,41世孫黃再朝、黃再福(由福建靖縣遷入),46世孫黃始棋(字川秀),47世孫黃浦先後遷四川定居。

三、敦公第四子黃勃的(也是黃龜年後人)27世孫黃保光、黃保先遷四川,黃保黔遷四川黔江縣。

四、敦公第四子黃勃的(也是黃龜年後人)29世孫黃俊才、黃俊仕,遷四川秀山縣落戶。

五、敦公第四子黃勃的(也是黃龜年後人)36世孫黃秀貴,遷四川峨眉縣定居。

六、敦公第四子黃勃的(也是黃龜年後人)38世孫黃透禮,從綏寧縣聯民鄉米衝村遷重慶永川縣大馬井口落戶。

七、敦公第四子黃勃的(也是黃龜年後人)後裔黃傳芳、黃傳宗、黃文保、黃金堯,由銅仁縣遷四川定居。

八、敦公第四子黃勃的(也是黃龜年後人)後裔黃秀文,由天柱縣遷四川,金襄、金梳、金盈、金價由天柱縣遷四川遂寧。

九、敦公第四子黃勃的(也是黃龜年後人)後裔黃承瑞、黃承顯、黃承照由巴州遷四川桂子山。

十、敦公第四子黃勃的(也是黃龜年後人)後裔黃定一由九江遷四川秀山縣。黃遠長由居靖縣遷四川。黃仁機、黃仁碧、黃仁秀、黃進世、黃淵菊、黃元城、元漢、黃啟鰲、黃啟祥、黃啟敏遷四川。黃萬照由貴州三穗頗洞院屯遷四川。

十一、敦公第四子黃勃的(也是黃龜年後人)後裔秀然、仁勝、仁土、仁智遷四川潼川府遂寧縣,公柱(字璞臣)、公梓遷四川錦州德陽牛馬淹,公梁遷四川潼川府安嶽縣,公勝、正家(字土化)、良旺、良爵、良珠、良珍、良棟、良謨遷四川潼川府蓬溪縣井田壩,寶廷(字月明)遷四川武陵縣,世龍、定桂遷四川綿州德陽縣,正位(字永元)仁著、透露(字真選)、大泰、政坤、秀成、進三、進太、俊明、秀富、秀貴、保聲、傳芳、真金(字南重)、真松(字尊賢)、真質遷四川,真許(字才連)遷四川雅州合江名山縣,真聰(字文炳)遷四川永寧縣新化裡一甲。秀珍由靖州高梘團遷四川,真福、真愛、真源、真勳由靖寧掃竿嶺遷四川安寧橋,真資、如月、良工、保科、保全、良祥、均記、透昂、元貴、新屋、老下、慧生、雲貴、中通、如昆、真錦、真昌遷四川,良鬱由靖縣旗家莊遷四川大楊灣,仁義、儀禮、秀柏、萬裕(字日高)、通模(字全向)、真松、良世、良仕、良傑、良貴、均成、富賢、放賢、均受、中甲、中琦、孟和、孟吉、孟科、甲魁、昌魁、漢樓、漢倫、漢相、漢典、保文、保武、保齡、保元、保先、漢江、漢水遷四川,定彪由綏牢不可破武陽鋪遷四川,益遷、益舉由靖縣遷四川。

十二、虎丘敦公第五子黃啟後人亨明(字顯輝,復旦大學畢業),其子秦、潼、蓉、蜀定居成都。

十三、黃龜年後裔成曉,於清康熙年間從外省入川,遷犍為紫雲鄉(今鐵爐鄉)朝陽壩水孔廟。

十四、龜年公後裔黃萬明三兄弟,原籍湖南長沙府綏寧縣武陽黃石灘畔楊家衝,先祖黃奉祖於康熙36年丁丑(1697年)遷居重慶榮昌縣東單李子裡朱家灣。

字輩為:昌朝漢保進,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萬元再通光。

十五:黃龜年第八子秀秋的後裔,從湖南靖州入川,南充黃氏字輩是:真良均同透,萬元再通光;俊秀仁中定,正大自克昌。

十六、虎丘黃敦三子勃(也是龜年公後人)後裔秀然、仁勝、仁智,遷四川潼川府遂寧縣,黃公柱、黃公梓遷四川綿州德陽牛馬淹,黃公梁遷四川潼川府安嶽縣,黃公勝、黃正家(字土化)、黃良旺、良爵、良珠、良珍、良棟、良謨遷四川潼川府蓬溪縣井田壩,黃寶廷(字月明)遷四川武陵縣,世龍、定桂遷四川綿州德陽縣,正位(字永元)、仁著、透露(字真選)、真金(字南重)、大泰、政坤、秀成、進三、進太、俊柳、俊明、秀富、秀貴、保聲、傳芳、真松(字尊賢)、真質遷四川,真許(字才連)遷四川雅州合江名山縣;真聰(字文炳)遷四川永寧縣新化裡一甲,秀珍由靖州高梘團遷四川,真福、真愛、真源、真勳由靖寧掃竿嶺遷四川安寧橋,如月、良工、保科、保全、良祥、均記、透昂、元貴、新屋、老下、慧生、雲貴、中通、如昆、真錦、真昌徙四川,良鬱由靖縣旗家莊遷四川大楊灣,仁義、儀禮、秀柏、萬裕(字日高)、通模(字全問)、真松、良世、良仕、良傑、良貴、均成、富賢、放賢、均受、中甲、中琦、孟和、孟吉、孟科、甲魁、昌魁、漢樓、漢倫、漢相、漢典、保文、保武、保齡、保元、保先、漢江、漢水遷四川,定彪由綏寧武陽鋪遷四川,益遷、益舉由靖縣遷四川。

湖南靖州(渠陽)黃龜年後裔(上世系存疑,待考)

一、龜年公(俊國)後裔龍公次子仁地後裔黃通來、再鸞,由湖南會同縣禾口黃家寨房遷仁壽縣;真華及五子遷四川(合川)合州五坊鈞。一同入川有良祥、良弼之子及榮香、榮貴、均華全家。

二、龜年公(俊國)黃龍次子仁地後裔黃通敏、通典,由湖南會同縣廟背房遷酉陽縣臘湖。良龍及三子、再杆與二子,乃虎公長子仁恩後人。良元及子、均二、均威乃虎公十子仁邦後裔,由靖縣中腰團房遷酉陽。

三、龜年公(俊國)後裔龍公四子仁慈後裔黃通和,由湖南綏寧高椅背房遷大足縣。朝璋,龍公八子仁和後裔,由湖南靖縣赤竹梳耙房來大足縣。良雲與子,與同程、鳳公三子仁被後裔,由湖南靖縣太陽坪新寨房遷大足縣。

四、龜年公(俊國)後裔龍公四子仁慈後裔透貴,由湖南靖縣青山寨房遷來峨眉縣。

五、 龜年公(俊國)後裔龍公四子仁慈後裔傳華,由湖南會同縣三總界房遷來成都;保傑,龍公八子仁和後裔,由湖南靖縣洋溪官房團遷成都菜團溝。

六、龜年公(俊國)後裔龍公七子仁智後裔秀松,由貴州天柱縣烹寨房遷來秀山縣青龍屯;定一,由貴州天柱縣高釀界牌房遷來秀山縣。均弼、均年及虎公八子仁炳後裔,由靖縣下寶麻溪房遷來秀山縣北河。光宗及四子昌連、昌科、昌雲、昌達遷秀山縣石羊坡。黃秀、天雲、天瑞、黃福及安公三子仁合後裔,由湖南會同縣瓦窯白臘灣房來秀山縣。光佑及邊公六子仁毅後裔,由湖南綏寧下棟房遷入秀山縣。逶仁長子萬年及秋公次子仁澤後裔,由湖南會同廣坪西樓園房遷到秀山縣。

七、龜年公(俊國)後裔龍公七子仁智後裔,金(真)襄、金梳、金盈,由天柱縣聚溪車壙房遷來遂寧縣。虎公長子仁恩後人秀然,由湖南會同江東房遷來遂寧縣。

八、龜年公(俊國)後裔龍公七子仁智後裔金珍,由貴州錦屏縣高增大坪冒哨房遷來南充縣。

九、龜年公(俊國)後裔鳳公三子仁被後裔均丕、均爵、均輝,由湖南會同團河慄木坳房遷來犍為縣。

十、龜年公(俊國)後裔仁智、良旺,由湖南會同縣江東房遷來蓬溪縣。良旺、定科、定芳、真儒及九子同遷井田壩,虎公長子仁恩後裔由湖南會同縣遷蓬溪縣。

十一、龜年公(俊國)後裔虎公長子仁恩後人黃仁禮,由湖南會同縣江東房大房遷潼南縣大竹灣。

十二、龜年公(俊國)後裔虎公長子仁恩後人定匡、定隹、正輝、正魁、正信,由湖南會同縣江東房大房遷武陵縣。

十三、龜年公(俊國)後裔虎公長子仁恩後人黃定泰、公柱、公梓,由湖南會同江東房大房遷德陽縣。

十四、龜年公(俊國)後裔虎公長子仁恩後人黃公梁,由湖南會同縣江東房大房遷安嶽縣。

十五、龜年公(俊國)後裔虎公長子仁恩後人黃真許,由湖南會同縣江東房大房遷名山縣。

十六、龜年公(俊國)後裔公福六子,由湖南會同縣江東房大房遷合川縣二甲肖家場蘭家灣。

十七、龜年公(俊國)後裔虎公三子仁錦後人黃公禮,由湖南會同縣雙灘房遷會理縣油溪。道元及安公四子仁寬後裔,由綏寧泠水坪房遷來會理縣巴蕉村。

十八、龜年公(俊國)後裔安公三子仁合後裔龍鬚、秀茂,由湖南會同瓦窯白臘灣遷來廣安縣。

十九、龜年公(俊國)後裔邊公四子仁世後裔,由湖南會同縣官舟坊遷來綦江縣。

二十、龜年公(俊國)後裔六子仁毅後裔光德,由湖南綏寧下棟房遷來綿竹縣。

二十一、龜年公(俊國)後裔邊公七子仁河後裔保富,由綏寧楓桐黃家界房遷來重慶南門。

二十二、龜年公(俊國)後裔秋公三子仁麒後裔進獻,由湖南靖縣苗田房遷到樂至縣。

二十三、龜年公(俊國)後裔龍公七子仁智後裔承照,由天柱縣聚溪車壙房遷來四川桂子山。

二十四、龜年公(俊國)後裔龍公七子仁智後裔承顯,由天柱縣聚溪車壙房遷來四川木廠。

二十五、龜年公(俊國)三十五世孫光魁,於清雍正六年(1728)年攜四子入住仁壽縣安下鄉識經場七里溝龍阻山(現識經鄉七里村)。此支是俊國公(龜年)位下秀龍公四子仁慈世系真姍公支裔,屬會同連山三門洞腳房。

字輩從二十一世起是: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萬元再通光,昌朝漢保進,俊秀仁公好,道義能安順,天心篤慶長,正中懷廣大,榮貴世永芳,祖德宗功厚,淵源序典章,梓橋馨作述,蘭桂一庭香。

二十六、龜年公(俊國)三十五世孫光謀,於康熙甲申年(1704)率妻及五子由湖南靖州會同縣若水鄉圖九洞口江夏團一里五甲,入住仁壽縣安下鄉禾加場貢士壩黃家溝(黃泥凼)。屬秀龍長子仁天公世系定祖公派下九洞口黃家團。字輩同(二十五)相同。

二十七、龜年公(俊國)二十八世孫均鳳父子,於清雍己酉年(1729)由湖南會同縣三田鄉木粟裡曲塘團遷到仁壽縣東陵鄉遊子寺。屬黃秀安十六世昌引公支系,由樂骨團遷黃峰寨,再遷旗家莊,後至曲塘團。

字輩由二十一世起與(二十五)相同。

二十八、龜年公(俊國)二十五世定楚公父子,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由湖南靖州會同縣若水鄉高表團貿易至仁壽禾加場龔家壩,見土地肥美逐不回鄉,因四地無煙,故插標為記,以作後裔長圖,其標前抵中華山,後齊天宮廟,上至甘泉寺,下至高峰寺。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二十六世真鶴(鵬飛)與叔定宏(永昌)等叔侄九人到川入住禾加場龔家壩(即定楚圈地),屬虎公長子仁恩公世系漢忠支系。

字輩由二十一世起與(二十五)相同。

二十九,龜年公(俊國)二十六世孫真科,於康熙四十年(1702)年攜四子奉皇帝御詔,貿易由湖南靖州會同縣若水鄉高表團來川仁壽縣安下鄉禾加場東龍馬坳吳家溝,良金住張家山黃泥凼。屬虎公長子仁恩公世系。

字輩由二十一世起與(二十五)相同。

三十、龜年公(俊國)二十七世良友,自靖州會同縣與光謀、均鳳等遷到仁壽縣安下鄉禾加場板子溝濫泥凼,屬虎公長子仁恩公世系。

字輩由二十一世起與(二十五)相同。

三十一、龜年公(俊國)二十六世孫真選,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攜四子由湖南(北)寶慶府武剛州麻城縣孝感鄉大石團(其祖籍湖北省武昌府江夏縣分派福建後至靖會邑綏寧)遷入仁壽縣安下鄉禾加場熊家溝白果嘴。屬虎公後裔,其前世系不祥。

字輩由二十一世起與(二十五)相同。

三十二、龜年公(俊國)二十五世定義,從湖南遷禾加場五狼山,其它事項不祥。字輩由二十一世起與(二十五)相同。

三十三、龜年公(俊國)後裔——光楚公妣楊氏子黃昌福三人,於康熙年間(約公元1696年)由江西省游龍寶牙鼓團及官州白石魯衝下團遷入安嶽縣永康鄉胡家溝白鶴林立業。

江西輩字為:昌朝漢保進,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萬元再通光。

1990年續定輩字為:文武全都有,富貴永興隆,國政天星順,世代顯華榮

三十四、龜年(俊國)公後裔黃氏,於清康熙年間從江西省賴興鄉跳登壩遷入安嶽縣喜井鄉夾石寺落業。

輩字為:昌全漢保進,萬元再通光,正秀仁宗定,金良均同迪。

三十五、龜年公(俊國)後裔黃甲魁,於清康熙14年從湖廣直隸靖州府西陵縣黃花園遷入安嶽縣鹹通鄉赤雲溝落業。

輩字為:繼秀仁功定,金良均同迪,昌乾漢保進,萬元再通光。

後續輩字:紹芳德功奠,玉賢平齊順,盛上雲守登,大一復明顯。

三十六、龜年公(俊國)後裔——湖廣靖州府綏寧縣永寧鄉下八里黃氏,於清康熙年間遷入安嶽縣通賢鎮落業。

入川前輩字:正秀仁功定,金良君同迪。

後續輩字:昌全漢保進,萬元載通光,祖德益謀遠,學宗達榮先,勝朝恩永錫,世代啟芳聲。

三十七、龜年公(俊國)後裔黃全清,於康熙50年由湖廣穎靖州寧縣遷入安嶽縣李家場落戶。

輩字為:正秀仁公定,君食金同迪,昌全漢啟進,萬年瑞通光。

三十八、四川犍為鐵爐鄉,有一黃氏宗祠大門上寫有“渠陽世家”,他是龜年公(俊國)出征到湖南定居渠陽,祖籍是江夏郡,隨後分支遷徒到湖北麻城孝感鄉,是龜年公第六房五世孫黃珊,配金氏生明武(明朝洪武元年),授分黔陽。明朝洪武年間立字輩,以明朝年號起;明魁茂添單,朝世夢仁成,士志永文光,宏展大元宗,家學遠承芳。二十五個字,現已用完,新立四十字輩,這個字輩在雲南,安嶽,宜賓境內相同。入川始祖是明武公九代孫成曉公,於康熙四十三年(1705年)遷入紫雲鄉(鐵爐鄉)朝陽壩水孔廟。

三十九、龜年公(俊國)後裔公亮(號育三,與鐵爐成曉公一支同祖)。於清康熙四十六年(1708年)十月由湖南會同縣峰山鄉坡坪磨團遷來犍為縣孝姑鎮望鹿壩,後移入杜吳鄉(今龍孔鎮)搖動溪落業。同時入川四弟兄有長兄公堯,到成都鵝咡坎離城八十里;二兄公舜遷宜賓年石扁,三兄公舉遷榮縣城落業。亮公育四子,長定貴;次定文;三定才;四定武。

公亮入川,是有字輩的第九代:昌朝漢保進,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萬元再通光。生信言才。從公亮祖入川起至今又繁衍了十五代,鑑於字派即將用完,族人又新增20字派。即:永學文明盛,剛常任本初,立志登金榜,庭中啟相儒。

四十、龜年公(俊國)後裔第八子秀秋後裔黃萬榮,於清康熙二十三年由黔陽大水溪遷來蓬安縣。

字輩從二十一世起:俊秀仁中定真良均同扣,萬元再通光;俊秀仁中定,正大自克昌。

新立字輩:宏德傳家遠少昊開源長 繼承啟文強 聯科永興邦 書庭祥瑞世 祟高楚共江 春申登義澤 博學作虞良

四十一、龜年公(俊國)後裔由湖南會同縣木寨遷來樂至縣。

字輩:昌朝翰寶進,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迪,萬元再通聖;光前純祖武,裕後顯宗信;孝有傳家法,文章為國政。

四十二、龜年公(俊國)後裔秀龍,於康熙30年湖南會同會城遷蜀資中雙龍鎮、七龍鎮、內江等周邊地帶,已傳13代。

字派:肇系茂恩宗、景懷先仁澤,文永同迪承;常開奕禎祥;昌全漢世正;位中含泰運;萬年再通光;佑後紹書香....

四十三、龜年公第八子秀秋後裔,從湖南靖州遷入四川南充。

字輩:真良均同透,萬元再通光;俊秀仁中定,正大自克昌。

四十四、湖南渠陽龜年公後裔黃良謙、黃良卿兄弟倆,在300年前由湖南經貴州入川,在重慶市涪陵區龍潭鎮新義村殷家灣定居。

入川字輩:昌朝漢保進,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萬元再通光。

四十五、俊國公三子秀虎仁恩後裔黃昌啟,清康熙末年(1721年)從湖南會同遷蓬安縣高坪鎮長溝(十二村)定居。

字輩:昌傳漢保進,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萬元再通光。

四十六、俊國公二十三世孫黃仁武,於清康熙年間,從湖北麻城縣孝感鄉遷入蓬溪縣茸山鄉井田壩居住。(現為潼南縣東風鄉井田壩村),祖傳字輩相同的,在轉宗後將“再通光”改為“道化新”。宣統三年又續“宗緒傳江夏,世化啟文明,學業上正大,禮儀自精純,繼述多賢哲,應克紹先行,敬乃守祖訓,吉慶達群英。從仁入川,已傳新字為十三代。

四十七、俊國公秀龍後裔黃同學,原籍會同縣,清康熙時,遷入潼南縣桂林鎮四村定居。其老字輩相同,民國六年續:“繼世文明永,體德福自增,克孝榮華盛,承先裕後坤。”一九九五年又繼:“忠厚傳家寶,建國顯才能。”從“同”入川,已傳“永”字。

四十八、俊國公秀千之後黃通孝,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原居靖州覃黃團,後遷會同若水鄉,才遷潼南縣古溪鎮一村居住。

四十九、黃通學,是俊國公後裔,原籍湖南沅江,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遷四川蓬溪縣任隆鎮東新鄉衡家溝定居,現用字輩是:“再正通忠永,啟承大吉昌,純修心自大,多才世應良,祖義德澤廣,後代成首長。”由“通”字傳“心”字。

福建黃膺後裔

一、福建膺公後裔嘉爵(1568-1647年),字君寵,號景修,明天啟歲貢,誥授奉直大夫,任湖廣興國知府,攝南康郡,升建昌知府,後遷成都知府。

黃庭堅後裔

一、黃庭堅後裔黃道煜、黃道存,於公元1660-1670年從湖南永州零陵縣興平鄉遷入安嶽縣喜井鄉傅家溝安居。

二、黃庭堅後裔日林之後佳景、中輝,於康熙41年從湖南永州府零陵咸陽裡水字橋八木塘遷蜀仁禾加板橋青石山大水溝,分佈地廣:板橋、禾加、汪洋、鶴名、鶴立、複合、大洪、識經、白鳳、付家、八百山等地。

已傳14代字派:佳道中原,朝茂純修、文尚明仕、崇聖尊賢、敦仁由義、於家有光、為幫之瑞、敬迪如斯、永錫爾類...此為仁壽多數庭堅後代之字派。

三:黃庭堅後裔日林之後佳修及佳粹,約康熙10年左右從湖南永州府零陵咸陽裡水字橋八木塘遷蜀仁白鳳,已傳13代,字派同上。據查日林公後代,在仁壽附近不少於10支左右。

四、黃庭堅後裔日林之後,始遷祖為佳字派“祥、興、榜”黃氏,字派分佈在仁壽的鐵馬橋、火燒騙等地。

五、黃庭堅後裔黃國禮攜弟黃國祚,於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從湖南湘江地區(寶慶府新寧縣潭山村早禾砂)遷入四川省樂至縣普安鄉(今高寺鎮)薄荷堰、流浸溝作為始遷地。散居大足、安嶽、犍為、雁江等處,繁衍已有15代,族眾上萬。

先輩訂立字輩:積珍邦慶一,國應春枝生。

宣統三年議定字輩:福自天定,祿惟德成,能全性理,萬世餘榮。

1999年續修字輩:江夏派衍,宗澤長延。普慈碩彥,毓秀鍾靈。關瞧麟趾,武緯文經。

福建邵武黃峭後裔

峭公子黃和後裔

一、黃峭子和公後裔黃大震,於1362年從湖北江夏縣黃鶴鄉仁義村遷居四川三臺青衣溝(今紫河鄉),後遷入簡州。第二次分遷梓潼鵝溪寺油榨溝(今鹽亭縣安家鎮)、彭水、酉陽等。第三次分遷重慶、線樹埡、砦矛溝、湖南敘浦等地,氏族繁衍興旺,是四川黃姓的重要支系。

輩字為:漢、文、朝、兆、開,興、華、富、貴、公。

後續輩字:繼發祖德能忠勤,佔首先立自顯英。才碩果成萬千,開拓並進取孝道,美名傳團結是力量,靠智永向前。

二、黃峭子和公後裔黃啟生,於清乾隆甲子年(1774年)由廣東入蜀,卜居四川三臺縣,後又遷居中江縣發展。

三、黃峭子和公後裔黃仕朝(進士),於明朝洪武初年(1369攜三子)從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入川。公與幼子天禎落業於中江縣下村八鄉馬鞍山。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就是這支黃氏家族的後裔。其長子天祥(武進士)分支三臺縣,次子天佑分居遂寧。天禎(舉人)公一支傳至明朝中葉,僅知平、欽、越三弟兄傳世。長子知平一房主要分佈在高店、永安、柏林、龍臺、太平、清河、興隆、馬鞍、石龍、勝利等鄉鎮。在乾隆時期琚公的子孫遷新都、新繁、成都、金川等地。中江該支族在道光年間修譜時定字輩:

火本文明象德光,培成坤道自鹹章。毓金永裕清源體,樹立宏基世克昌。

欽公一房主要分佈在高店、龍臺、興發、繼光、馬鞍等鄉鎮。民國37年立字輩:

立功宗上達(也叫仁智榮開吉、德際中輝緒、仁賢家國瑞),永遠業恆增。持之常肅穆,代錫第聯登。盛服宏文啟,萬世兆昇平。詩禮綿教澤,孝友傳後昆。道隆超前哲,四海顯揚名。

四、黃峭子和公後裔黃葉儒(黃和的第十三代黃常之長子文尉的後裔),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湖廣麻城縣孝感鄉萬人巖班竹灣遷徙大竹,落籍山後文星鎮“儀門口”。歷時640年,至今已傳二十三代、“祖”字輩,現有人口三萬餘眾。主要分居在:竹陽鎮、城東鄉、城西鄉、城北鄉、黃家鄉、人和鄉、楊家鎮、柏林鄉、二郎鄉、餘家鄉、東柳鄉、朝陽鄉、烏木鄉、團壩鄉、川主鄉、高穴鎮、五倉鄉、歐家鄉、文星鎮、童家鄉、高灘鄉、明灘鄉、周家鎮、石橋鎮、楊通鄉、石子鎮、鄰水縣古家鄉、王家鄉、太和鄉、萬源市城關鎮、井溪鄉、渠縣龍潭鄉。另外,外遷萬源市2支、開江縣1支、渠縣1支、鄰水縣1支。

其字輩是:敬時維汝 玉宗人一 文光世德 承良廷士 克景先猷 永繩祖緒 學崇正國 道秉丕志 忠孝心傳 福履綿翼 壽茂升恆 萬年科第 啟迪彝倫 天懷惇敘 治肇齊家 祇恭昆季 泰吉謙尊 羲元贊義 和厚發祥 雍熙兆億 蘊毓經綸 榮邦隆系 通理位中 培基繼序 本支百代。

峭公子黃梅後裔

一、黃峭子梅公後裔黃澄遠(選),於康熙二年(1663年)從嶽州府慈利縣長湖堰寄莊遷四川北道潼川府遂寧縣下安裡甲觀寺山回壠壩、青山壩(今潼南縣永安鄉梅家村)立業。立籍後按胞弟澄崇、澄仲二公來川同居,傳家300餘年,繁衍十五代,600餘人。

祖傳字輩:登榮繼顯宗正文子永應通朝復。

1995年續字輩:祖德育良才,武定國安邦,興發傳志士,寶貴萬代長。

峭公子黃楚後裔

一、黃楚長子惟慶的後人黃水莊,於元朝從麻城遷瀘州市小市、合川、九支等地。興文大壩共樂等地亦有不少楚公後裔。

後人在大清光緒九年八月三十合族時立字輩:培修祖列,作述逾彰。祥呈澤普,俊育才良。名儒上策,體道經邦。家聲克振,萬代榮昌。

二、黃楚第四子起順公的後裔黃均齊,從福建遷居湖北麻城孝感鄉大墳壩落業,繼遷江西省吉安府太和縣定居。元朝末年戰亂,再度遷移湖南省邵慶府邵陽縣定居。十三代黃興華之子黃玉石弟兄三人,於明末從湖南邵陽入川,初居瀘州市納溪區水利壩三寶山,其子黃登甲遷至砂山,今傳16世,1800多人。

現編輩次:國治賢親義,齊入傑世英,純仁隆照璧,興敏慎廉清。

三、黃楚次子元標後裔黃海義,元朝至正23年與兄海仁等,由麻城遷居四川富順(現隆昌)黃家場。現有2000餘戶,人口逾萬。

新續字輩:榮光輝典雅,惠澤育賢良。偉志開新宇,文明兆富強。英才精卓建,俊傑況鴻翔。鳳翥呈華瑞,龍騰頌楚江。

四、楚公後裔黃嘉興,從麻城孝感鄉大水井遷至四川榮縣洛陽鄉磨子灘。

輩字:培述先訓,佑啟仁華,如果攸久,必由聯甲,端方丕振,秉信祥發,樂善心存,自有上撥,功臣勤慎,孝子欽嘉,互和真吉,長守亨達。

五、楚公後裔黃仕雄,於清雍正年間從長沙縣新陽鄉遷重慶小南海貓兒峽對河兩岸的江津、巴縣等地。

字輩為:尚克仕正天洪遠,永宗世代光家邦,顯揚孝友從善進,昌明道德守定章,仁義禮智信立上,榮華悠久福壽康。

六、楚公長子惟慶後裔黃成周,於明洪武初年(1368年)遷居高縣蕉村定居。

字輩為:述修謹德懋,型立嗣守成,崇本為忠孝,存心鑑顯明。

1985年續字輩:聖道鴻亮達,賢讓仁義高,純學思先進,同輔祖國基,詩書爾克後,永世振家聲,天開文運化,必定緒光輝。

七、楚公後裔黃海仁,於元朝至正23年(1286年)由湖廣遷四川隆昌黃家鎮,後人遷珙縣定居。

字輩為:仁登錦美,汝金龍廷,應興遠時,文宗支萬,天申朝庭,大富貴子,泳有元國,定正乾坤。

八、楚公後裔海義公第六代孫黃榮祿,從湖北麻城孝感鄉遷居四川茶縣,後於庚子年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遷到珙縣寧泰鄉望山溪黃家壩安居。

九、楚公後裔於元朝至正23年入川,卜居四川隆昌縣黃家鎮。後人黃覺勤又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到珙縣黃家鎮落戶。同來珙縣者有孝兒鎮榮祿公一房,鎢連縣景陽壩嘉興公一房,宜賓縣永興鎮瑞公房,雲南水打槽的宗親。

十、楚公後裔黃本瑞公支派,從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萬寶場到德縣,因避戰亂遷到四川瀘州水東壩安居,分支遷到富順縣紅雀鄉及筠連縣等地。

十一、楚公後裔於明朝從湖北麻城孝感入蜀,後金榜公移居瀘州小市,其子應江公又移居錫嘉山。應嘉公為該派始祖。

十二、楚公後裔黃金佑,於乾隆初年(1736年)由湖廣麻城孝感鄉遷居四川中犍為三江鎮井兒灣(今屬井研縣)。

十三、楚公後裔,於洪武元年因避兵災從湖北麻城遷到四川瀘州洗碗灘。長仁輔及次仁軻遷九支赴純州定居,三仁榜入箱子巖雞鳳山卜居,四仁祥到遵義仁懷廳土城裡黃家潭落戶。

十四、楚公後裔黃朝璉兄弟八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湖北麻城孝感鄉大墳壩遷居四川瀘州大河邊洗碗灘。

十五、楚公次子黃元標,於宋鹹平元年(998年)由福建建寧縣遷居麻城孝感鄉,後率族入川。數百年,子孫遍及川中。傳至十二世孫平公,其子孟德公由內江仁裡鄉楊松橋跳登壩遷至筠連縣,聞雲南改土歸流,又遷至雲南省昭通地區鎮雄縣雨河鎮官莊壩。其長子黃堂(字汝民)遷居長安天坪甘灣。次子黃堯(字汝旺)留居官莊。後裔遍佈西南。

十六、黃峭第23代孫黃揚(峭公子黃楚第四子啟順公的後裔),於明朝永樂中年(公元1410年)由湖北省麻城縣遷至四川省資陽縣資善中鄉(現石嶺鎮金帶鋪)石板坳安家落戶。

1732年,該支族與丹山黃竹期支族聯宗,統一擬定輩字:長鳳中文世,正汝立朝廷,天道開元運,永遠國太平。

1882年續定字輩:漢代家聲肇,芳型萬古揚,寬和照治澤,重仁德倫常,厚積宗之慶,名垂祖乃光,綱維臻大備,發育兆禎祥。

1930年黃揚之後裔黃淑亮在續修族譜時再定字輩:詩書至寶,義理卓越,植桂培蘭,準作弘業,勤儉敬慎,清廉高潔,玉宇春生,震東令節,秀毓丹山,固安磐石,明善復初,登崇後哲,六合通達,顯謨承烈,休雲富貴,性泰松柏。

(一)清初因戰亂,黃揚之五代孫黃裳帶領其弟黃裡到貴州避難,在康熙二十八年返回四川。這時,黃裡從資陽將族人遷往本省洪雅縣,成為該地的始遷祖。

洪雅牯牛灣黃氏字輩:茂天金在瑤,正文永朝廷。乾道開元運,支遠國太平。

洪雅黃灣黃氏字輩:仲金崇祥色兆玉元登洪國宗支衍慶淵源一脈培植本根光前烈。

洪雅黃河壩黃氏字輩:俸遂以正聖君朝厚登賢中金明玉敦懷前烈肇鍾良人文作述光門弟。

(二)後裔黃正清一支於清順治年間遷入安嶽縣永康鄉黃典溝落戶(輩次同上資陽的一樣)。

十七、楚公後裔黃載嶽,於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湖北麻城孝感鄉遷成都府資陽縣善中鄉(石嶺鎮金帶鋪土橋口濫泥溝篩子樹壪)落戶,後因人丁漸繁分為三處,一居黃家壩、一居土橋口、一居篩子樹壪。後國仲公遷至東鄉慄林鎮(今東峰鎮)安家落戶。

輩字為:萬榮甲倫,宗國金鸞,彥登吉慶,永世洪昌。祖先有訓,億代流芳。才學丕振,紹述成祥。

十八、楚公第四子啟順公後裔黃興華,於清朝順治年間從湖南省邵陽縣率族遷居瀘州納溪縣安家落戶,現已發展到1800多人。入川20代始編輩次,22代開始啟用:

國治賢親義,齊入傑世英,純仁隆照璧,興敏慎廉清。

峭公子黃洋後裔

一、洋公的25代孫黃慶真,率族從麻城縣孝感鄉遷到安嶽縣通賢場,後遷筠連縣巡司場的思梨、大沱、小沱等地居住。

字輩為:慶正玉立本,定富世澤長。開基宗支遠,啟後從夏江。三七登金榜,萬代繼書香。國光光統緒,貽謀保家鄉。

二、洋公第27世孫黃肇明,從廣東省東昌府河口縣遷居四川江津縣東南扦標仙峰場黃家灣定居。

三、洋公後裔原籍福建黃洋巖,後遷江西吉安府太和縣,再遷湖廣永州府陵零縣永政鄉,清康熙年間移民填川。思敬公生四子:彥美、彥芳、彥良、彥恭。二房彥芳、四房彥恭後裔一龍、鼎祥、甲瓏、登銘、登生、登耀、鼎美、鼎禹諸公入川,落業廣安花橋一帶;三房彥良公後裔國泰公率三子湖廣零陵縣永政鄉先遷廣安州梓潼吉慶裡大地名幹壩子(嶽池縣回龍黃家幹壩子)、雙河口,再遷嶽池、回龍鄉、大墳壩等地;四房彥恭公後裔登試、甲太二公遷順慶府蓬州永新場,登楚公遷順慶府嶽池縣東觀鄉(今嶽池安東鄉)芭茅地、胡家壩、馮家乾井等地;國治公遷蜀廣安州梓潼吉慶裡落業,地名幹壩子睥雙河口。

四、洋公後裔黃碧彩、黃碧祥兄弟二人,於康熙年丙寅(1686年)舉家遷四川遂寧縣下安裡九甲燕溝土牆恆鄭家溝(今塘壩區康樂鄉薪五勝黃家壩)定居。

入川字輩:正勤金肇啟,永遠繼家邦,光宗懷祖德,世代顯榮昌。

1983年續字輩:昔朝文武勝,先賢忠孝名,祥琦續傳夏,實益鶴康寧。

入川已傳了12輩。

五、洋公後裔黃國泰、黃登銘、黃一龍,於1882年從湖廣永州府零陵永政鄉遷嶽池回龍鄉及花橋鎮落戶,現有5千餘人。

峭公子黃化後裔

一、黃峭子化公後裔黃配夏,於康熙三年甲辰歲(公元1664年)從湖南長沙禮陵縣徙居安嶽縣喜井鄉(今永清鎮),至今已繁衍10餘代。

入川的幾代人按“配、道、良、金、玉、榮”輩字取名。

續譜輩字為:魏煥先型萬代香,如何繼可綿長。果能作福多為善,預言澤流永熾昌。

民國初年,裔孫從接“先”字輩另改輩字:朝開文運,世代顯光。心存忠孝,永遠吉昌。

二、黃峭子化公後裔黃粵相,於清康熙56年遷入安嶽縣喜井鄉了河安居。

輩字為:必勤宜粵大金玉,榮朝正國天心順。齊家有道富貴興,萬代永敦詩中訓。克明先宗德敬深,自知啟佑流芳盛。舉世長懷福祿尊,才華著美同相慶。

三、峭山公子黃化後裔質全,於乾隆18年(1754)從粵龍川張崗嶺田心裡遷蜀仁陵陽安下鄉玉龍場燈籠壩,分佈仁壽龍旺、板橋、中農、玉龍等地,已繁衍11代

字派:星道正學光,斯樂畔水香。宜彩勤其美,忠知長髮祥。已傳水字。

四、黃峭子化公後裔,江津市朱楊鎮—松溉鎮青草灣黃氏,原籍廣東省興寧縣南廂五里外鐵爐漢篤碑堡。始祖奇發公(上川始祖共四兄弟,都是日榮公之子,長子茂發,次子奇發,三子常發,四子才發。茂發、常發二公於清末遷居他鄉,年深日久失去聯繫,無法查找和考證。而才發公移居朱楊時丟嗣。),於清乾隆戊子(1768年)間定居四川江津縣朱楊鎮上的橫樑子,後於道光年間遷居永川松溉青草灣建祠開基立業。

輩字為;日、發、有、慶、德。正、玉、時、中、興。家、祥、開、萬、世。福、澤、肇、春。

五、黃峭子化公後裔,從龍川遷入四川內江縣落籍。

輩序:日榮宗子德,文昌百世興;學大朝廷選,家聲丕振明。

六、峭山系天祿公裔黃宗冠,於乾隆42年由廣東龍川鐵場約上湖峰背遷蜀東林鄉龍洞山葉子灣分尖山。已傳11代,分佈尖山汪洋大勇等地。

輩次:宗子德山朝,庭雲世秀良。汪付志永昌,文星明道第...

七、黃峭第十世孫僚公後裔朝選,於明1375年入川遷敘州府宜賓縣宣上鄉泥溪場黃家壩落業。

字輩為:鼎啟忠宗登倫紹,建正玉世朝良道,安邦定國昌榮躍。

八、黃峭第十世孫僚公後裔朝舉、升舉、福舉、寬舉、嵩舉、國舉,於乾隆七年(玍戌)從廣東長樂遷居四川南溪縣羅隆落戶。

字輩為:應元政世德,家興以建功,道全名永顯,智大福恆豐。

九、黃峭第十世孫峭山公子黃僚後裔庭政公後代多衍公,於公元310年(元朝至正2年)從廣東龍川寧仁都半石約肖鄉遷蜀資州府永字橋分鐵拂。

字派:自章多金選,裕仁廣學宗。永大光前德,興發顯廷中。

十、黃峭第十世孫僚公後裔黃秀成,於乾隆20年左右攜妻及子五人從廣東平遠東石黃地村徙川到武漢。公死,妣攜五子到威遠巖桑屋基定居,人口分佈於威鋼附近和仁壽部分地區。

粵字派:慶日文伯奕,應遂執永廉,習有賢惟成。元立生世相。

川字派;德正大光明,循良富貴榮,科甲開三級,詩書紹九齡。已傳到光字第10代。

十一、化公後裔伯四郎第十三代孫黃象珍,從外省遷重慶市江津縣扦標場胖子(今仁沱鎮其武大祠村)。

十二、化公後裔黃成韜和黃元福從廣東龍川分別遷四川成都市洪安、龍泉定居。

十三、化公後裔黃瑞華五個兒子從廣東嘉應長樂縣橫流堡安龍三崗長興圍入川,到川北道潼川府遂寧縣上安裡六甲塔溝稍箕灣定居。

入川第三代起字輩:正勤永興起,澤遠定家邦,光惠福祖德,世代顯榮昌。

1995年修譜字輩:廉明朝發達,志倫作文章,立業重科學,仁義富貴長,雙喜名楊壽,忠孝保安康。從文星公起,已傳至13代“光”字派。

十四、化公的30代孫黃茂盛詩(又名上詩,字達人)於1824年從江西省撫州府崇仁東里民城小港下外出經商來川,落籍豐都縣南岸九甲廂壩場(今三壩鄉廂壩場上)定居。

十五、化公後裔黃文公,於清朝乾隆四十三年從廣東到川南永寧道,直隸瀘州九姓司(今興文縣城)西正街定居。

十六、化公後裔黃成曉,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湖南渠縣陽靖州遷入犍為縣鐵爐鄉朝陽壩水孔廟定居。 

十七、化公後裔黃宗耀,率國良、國禎、國祥、國賓、國翰、國俊、國慶七子入川,到四川北道潼川府遂寧縣上安裡六甲灘石壩祝家遍(今潼南泰安鎮三村四社)開基立業。

祖傳字輩:瑞宗國彩耀,世承祖德榮,紹先思久大,存性必光明,本在培元正,心從克復清,逢時登俊秀,有學獻人民,長遇中天運,永觀子道成,鴻文超上代,自可顯家聲。現已傳至14代“大”字派。

十八、化公後裔黃德偉,從廣東省嘉應州長樂縣遷居四川東道重慶府安居縣萬安里正十甲大磴唐家溝發展。

字輩:先德登盛世,金玉集(吉)天朝,道學三元秀,祖宗萬代高。

1995年續字輩:少立青雲志,才能勝英豪。現已傳至12代“學”字輩。

十九、黃峭子化公後裔黃禹德及妣張氏協同黃偉區諸叔侄昆弟十三人(始祖鄭千八郎公),於康熙五十九年遷居四川渝西北甲璧山縣,並在城內建宗祠。

二十、黃峭子化公後裔,遷居江西。明洪武二年黃建泗又由福建遷居廣東省興寧縣西鄉大坪鄉上大塘。1747年,黃酉鳳三弟兄從廣東入川,遷居資陽縣豐裕黃添青岡灣,做佃戶。

字輩為:鳳毓廷顯德恆新,川源世澤溯昭明。

峭公子黃衢後裔

一、黃峭子瞿公後裔黃亮升及黃亮恆,於清乾隆年間從江西錦州府高安縣遷居簡州湧泉寺。

輩字為:亮宗崇厚道,繼生有賢良。仁義治國慶,孝直映天星。福祿康樂永,德澤世代昌。

二、黃峭子瞿公後裔黃立緒,於清康熙30年間從湖南省永州府東安縣宣義中鄉遷入安嶽縣同化鄉金廂溝。

輩字為:流庭朝承仕立,經啟慶一邦。發應祖能在國,永世必大光。

新擬輩字:新建順久遠,隆震中祥才,景興巨維照,瑞宇德升全,天文普富貴,任志輝中原。

三、峭公子瞿公後裔黃祖戍,於清康熙年間由湖北孝感遷入安嶽縣賴興鄉樓落業。

輩字為:宣慶松柏柳,明玉正芳輝,傳遠光明槐,宗祖朝廷茂,文武在通邦,高登永元興,世代壽運長,俊自開鴻勳。

四、衢公後裔黃尚仁、黃尚明兩弟兄,從貴州鎮遠府施偏中裡七甲遷至重慶巴縣老灌窩定居。

字輩:尚仕正國天星順,永道知德光明啟,才學金榜有大臣。

現已傳至13代。

峭公子黃廬(盧)後裔

一、廬公後裔志明公(1249--1338)第十三代孫崇達公,於1732年從江西省遂川縣巾石鄉界溪村背塘自然村遷重慶雲陽縣黃石鎮。

輩次為:志素必訓習,燦庭選文正;德萬曆崇起,毓秀曾復春;舜天鳳公發,光前裕後昆;國風聯大雅,詩書兼經綸;安邦定社稷,朝宰為相卿;五音宮商位,周坊傳鴻名。

峭公子黃福後裔

一、峭公子福公後裔,清初從湖北省遷入安嶽縣天林場安家。

輩字為:朝國成天昌,萬代富貴長。均太義祖再,永遠發達興。

續定輩字:孝友正家邦,忠厚尚弘揚,文明慶大治,

峭公子黃林(寧)後裔

、黃林後裔仁輔,從外省卜居內江縣黃氏井。

字輩為:登安芝定鳳,山德時錫元,永述先人澤,長開億世祥,位中承泰運,佑後紹書香。

二、峭公子黃林後裔,清初由湖北省遷入安嶽縣新民幹灣居住。

輩字為:祖宗定仁,世代再興。佑啟永正,家傳維新。忠孝承繼,科名超倫。克紹先緒,同芳前人。江夏顯德,成年如春。

三、峭公子黃寧後裔黃弘林,於清雍正七年從從江西遷居簡州東南鋪立業。

輩字為:宏雲其錦紹先春,一本淵源世澤新。忠孝傳家思祖德,安邦永作耀宗臣。

四、林公四子延彩後裔黃登高,於明朝末年遷居四川筠連縣蒿壩鎮齊心村定居。子孫傳至15代,一千餘人。

五、林公後裔黃明宗,從貴州遵義府安花縣核桃屋基懶板登入川扦佔於今潼南梓潼鎮西頭柏樹下。後裔分居光輝、城西、安嶽白水等地。

祖傳字輩:(並吉啟)宗治,應進正天明,自安代興順,子孫顯榮昌,能富崇善德,世傳大文章,根本倫常有,福祿壽增祥。入川已傳至13代。

六、林公後裔黃貴宗與妣率二子,於清順治七年從貴州遵義府南隅裡六甲後臺屋基遷居四川省重慶府壁山縣土主廟灘廠垣子。後又遷入四川北道潼川府遂寧縣四甲地名楊柳溝(今潼南城西祖師廟一帶)扦佔為為業。

字輩同入川始祖黃明宗的一樣。

峭公子黃髮後裔

一、黃峭子發公後裔黃洪俊,於乾隆十五年從江西贛州府興國縣遷居簡州河東郭家溝。

輩字:有學思維道,文章啟世家。朝廷欽德澤,邦國尚光華。

二、黃峭子發公九世孫黃國祝、黃國安,由惠州永安集青水塘遷四川江津縣石坑;發公十一世孫黃祥興(勝海長子)由惠東遷四川江津石坑口,祥發由惠東遷長岐嶺;發公十二世孫黃惠樂、黃東樂由惠東遷四川江津石坑長樂岐嶺。

三、黃峭子發公後裔黃洪俊與兄弟洪仕、洪任、洪瑞,於清乾隆十五年庚午歲(1750年)從外省遷往四川西道成都府、簡州河樂郭家溝金家嘴等處居住。

四、黃峭子發公妻呂氏之後裔,祖籍居福建省汀州府武平縣,後又移居上杭縣瓦子街黃竹頭下、杆竹壩白石巖。迨至元末明初之時,瑛祖移居廣東潮州府陳化縣居住五載,又移於韶州府乳源縣神仙坪。奇元祖之後仕俊同二弟仕傑、仕瑜並攜四子於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四月從廣東韶州府乳源縣龍甫鄉周雷村出水巖遷至四川省大竹縣長樂鄉柏樹灣秦家咀居住,分派高穴鎮、媽媽鄉、廟壩的沽竹壩、陳家扁、老場、中桔村、躍進村等地。

老字派為:瑛受日積璜有科,奇仕文明大吉昌。入川后仕俊、仕瑜祖在續譜的同時又撰有新字派:斌興盛世廷,化育集大成,國正天心順,萬福廣川寧。

峭公子黃潭後裔

一、黃峭子潭公後裔黃登明,於明朝初年由湖南祁陽遷四川潼甫定居;黃佐財於清雍正四年由四川遷雲南巧家定居。歷傳40餘代,佐財公至今已傳10代,後人遍佈雲南巧家縣十九個鄉鎮。

峭公子黃城後裔

一、黃城後裔黃楹耀,1718年由廣州惠州府長樂縣遷重慶壁山縣來鳳驛赫寶灣。

二、黃城後裔仕升,清乾隆十六年辛未歲由廣東惠州府龍川縣寧都半石約肖鄉遷四川資州。

字輩為:光宗耀祖,永振家聲,承先啟後,法吉重今,忠孝倫理,樹品端行,詩書禮義,明德維新,儒冠百代,千秋蒸嘗,祥臻福集,世澤攸長。

三、黃城後裔黃禮九,從廣東遷四川隆昌縣車鄉埝落業,為筠連縣落木柔鎮分支。

字輩為:九文成洪善,懷得享榮華,天賜全富貴,永遠光耀家。

四、城公後裔翼祥,於1722年從長樂縣橫陂約河南甲較溪洋琵琶鋪遷宜賓縣宣鄉下太公壩。

字輩為:金學斯維貴,文明錦永興,汝賢懷道德,家國顯人倫。

後續字輩為:世代輝先緒,宗功裕後生,英豪長遠出,聲譽震乾坤。

五、黃城後裔熊文、簡文、鼎文三弟兄,於清康熙末年由廣東長樂縣遷居隆昌南鄉六里順水橋。

字輩為:文獻洪朝貴,映世德成章,新開有和智,國太正榮昌,永躍華宗意,相傳遠澤江。

六、黃城後裔黃德行,從江津建昌府黃豐縣雙井頭遷筠連縣筠邑正街。

字輩為:德盛遠朝遷,光宗顯耀升,開基任重遠,啟迪從文明,天仁通萬瑞,忠孝永傳行,詔思修譜成,家邦百業成,江夏合一禮,本正國清寧,都澤宣至善,運動吉乾坤。

七、黃峭子城公後裔黃祖俊,於清康熙28年從江西南昌府上尤縣大潭坑遷入簡州仁善鄉小河堰安家落戶。

輩字為:文如雲錦可為英,才學永希俊世成。光泰宗傳輝上國,福壽志彬慶昌廷。

八、黃峭子城公第二十九代孫黃松耀,於康熙戊戌年(1718年)由廣東省惠州府長樂縣岐嶺黃沙坑南湖口遷重慶府壁山縣來鳳驛赫寶灣。

九、黃峭子城公後裔黃成龍,系龍川支派,自粵入川,初居金堂縣,後居隆昌及榮昌、珙縣孝兒等地。

十、城公後裔黃昌裘,於武岡長塘遷重慶定遠縣定居。康熙52年(1713年)遷四川宜賓縣宜上鄉胡家山文家壩定居。

十一、城公後裔黃朝選,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從外省入川,在南道敘府宜賓縣宣上鄉泥溪場黃家壩落業。

十二、城公後裔黃翼祥,於1722年從長樂入川,定居於宜賓縣宣鄉下太公壩。

十三、城公後裔黃貴仁之子黃朝舉、黃升舉、黃福舉、黃寬舉、黃嵩舉、黃國舉,在其母帶領下,於清乾隆七年從廣東省長樂縣遷居四川南溪羅隆;普安公由嘉應州鎮平縣遷犍為秀姑鎮望鹿壩高家營。

十四、城公後裔黃萬章,於明萬曆年間從江西入蜀,在潼州府射洪縣白魚裡雙陸壩大箍井立業,後因避難又遷隱貴州省遵義府仁懷縣定居。

十五、城公之子僚公後裔黃乃厚,於乾隆十七年攜子乾舟、坤舟、輔舟從廣東嘉應州興寧縣遷居四川省成都府直隸資州(現資中縣)東一里化上鄉孟塘鄉安家落戶。

輩字:元德從心正,宏恩世錫魁。光宗能顯祖,福澤應天開。

十六、城公後裔於廣順元年從邵武至江西,後子孫黃珍吉(字玉美)於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冬十月初九日由江西遷至大竹安居。

字輩為:祥榮建清景,祖日和萬春,永遠穎川富,貴顯必昌榮,道德光元吉,詩書正大興,勤謹培植厚,國家定太平。

十七、城公後裔於廣順元年從邵武遷至江西省贛州府龍南縣上蒙堡汶龍牌居住十餘代,其子孫黃淑正於雍正三年一月十六日攜家十餘口人遷至四川省大竹縣長樂鄉春裡大安漕落業。

字輩為:文王德淑昌隆啟,運會明華世代興,學本詩書召統緒,家傳易禮育才能,安邦定國敬宗祖,孔孟之言必達成,造化由來先福善,忠孝仁義千秋盛。

峭公子黃延後裔

一、黃延後裔世魁、世忠、世俊,於清乾隆甲子年(1744年)由貴州同仁府提豈司羅滕三篼樹遷四川敘州府南溪縣高熊裡(現林豐鄉石龍村)。

字輩為:儒遺應世仕,萬興正家庭;雲飛天星照,安邦定太平;仁義敦倫品,忠孝守常誠;克昌先培本,俊秀啟文明;增修長吉慶,流芳百代榮;永遠聲華振,光宗顯揚名。

二、黃峭子延公後裔黃羅選,從湖廣麻城縣孝感鄉遷入簡州新合鄉黃家溝安家。

輩字為:其文澤啟中,開宋萬國通。世貞天美本,增元大永崇。

三、黃峭子延公後裔黃淑淵,於乾隆五年從廣東遷居簡州北門楊馬河。

輩字為:淑松煒斌先,元懷修道珍。國中子賢紹,正大志光明。有才顯盛世,吉泰恩上榮。孝順其發久,德祖傅家興。

四、延公第三子城蔭公後裔黃儒鳳,從江西省吉安府太和縣遷湖廣麻城孝感,其孫輩黃應仙又遷貴州同仁府提豈司羅騰三蔸樹,應仙三子世魁、世忠、黃俊於清乾隆甲子年(1744年)遷至敘州府南溪縣高熊裡(現林豐鄉石龍村),到仁金公時,又遷涼姜鄉寒婆嶺老屋基。

五、延公後裔黃有亮、黃有興、黃有聘、黃有明、黃有富、黃有清,從湖廣金州府遷四川成都府內江縣石子鎮膏涼裡地名釣魚臺黃家壩定居。

峭公子黃允後裔

一、允公後裔黃繼儒,於康熙庚子年(1720年)從福建漳州府龍巖州遷四川嶽池縣城肇基創業。

二、允公後裔黃繼八,於1720年攜妻邱氏及黃良迪等四子一侄,從福建漳州龍巖州西門外白土堡遷入四川嶽池縣南郊任家橋安居樂業,現有族人4千多人。

峭公子黃井後裔

一、黃井後裔玉發弟兄,於清乾隆初年隨母親從廣東梅州遷宜賓賓統山鄉中壩老房子立業。

字輩為:玉文永道肇,開其正大明,長春富泰運,世德發昌榮。祖訓金書在,天恩樹葉生,勤學宗人士,思培定顯成。乾坤通廣遠,富貴樂清平,全家忠孝友,萬代慶豐亨。

二、黃井後裔黃青雲,明洪武二年由湖南賓慶府武岡州入川,流寓夔府大凌縣麥地壩落葉村旋歷永寧(現敘, 永)大壩西門定居。

字輩為:祖籍啟衡湘,分支記武岡,耕桑勤世業,經史重家藏。積德培元氣,修文驗道光,穎川遺澤永,敦睦慎毋忘。

三、黃峭子井公後裔黃居懷,於康熙庚中年從廣東和平縣寨背泊先遷到四川省內江縣居住,後遷至簡州仁鄉安家。

輩字為:超以仁忠孝,克全定有報。承先相繼迷,奕世受封誥。

四、黃峭子井公後裔黃上賓,於雍正四年從外省遷居簡州仁鄉彭家池。

五、黃峭之子井公後裔黃宏珍,於清雍正1728年從江西遷入成都府內江縣牛角衝,後又遷資中縣太平場,其十一世孫再遷至安嶽縣永康鄉窯房壩安家立業,現有人口700多人。

入川時輩字:宏盛德志善,光前裕後昆,尊祖顯宗駿,世錫永昌榮。

宏珍公二十一世孫續輩字:正直賢修定,書香禮義興。川良策首,繼先建功勳。民安樂堯舜,富貴福祿春。輔政冠群英,廉孝耀家聲。

六、黃峭之子井公後裔黃大相,於清康熙36年由外省徙遷安嶽縣同化鄉觀音橋。

觀音橋輩字為:大世開天星,宗顯定安邦。忠厚傳家遠,詩書鎮國強。三略輝華夏,九齡耀申江。信義篤前列,廉潔裕後光。

回龍寺輩字為:大世開天星,宗顯定安邦。忠厚傳家遠,詩書鎮國強。

七、黃峭之子井公後裔黃仁潘,於清乾隆年間遷入資中龍珠橋 後遷入安嶽縣千佛鄉大壩子高峰寺。

入川輩字為:仕仁學雲開發。

續編輩字為:國正朝廷盛,富貴樂長春,恩澤忠孝立,永世振家聲。

八、黃峭子井公後裔黃大賢、黃大貴,於清康年間從湖南永州府東安縣恭和下鄉遷入安嶽縣同化鄉清流鎮及涼水井落戶。

輩字為:端本承賢世大忠,芝國正天心順學,立文運開光明昌,萬代道德毓英才。

黃氏家族主要入川支派

黃氏家族主要入川支派

黃氏家族主要入川支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