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是學習不好,才來讀文科的吧。”

錢鍾書在圍城裡曾經指出學校的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外文系看不起中文系,中文系看不起哲學系,哲學系看不起社會學系,社會學系看不起教育學系,教育系的學生實在沒人看不起了,於是就看不起他們的老師……

雖然說的是大學裡的現象,卻也是半個中國教育圈的縮影。

不可否認,從高中選擇文理科,到大學就讀什麼專業,再到後來畢業找工作,文科生都很難佔據任何優勢。而即便有無數人用馬雲(英語專業畢業)、俞敏洪(西語專業畢業)等成功人士來多番例證“文科生”不比“理科生”差。

但是“文科無用論”的聲音,依舊在就業現狀的無奈中甚囂塵上。

對文科生的偏見,無處不在

其實理科對文科的鄙視鏈,早在中學時期就已經盛行。

“讀文科,不就是背背就行麼?”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文科生的功課似乎每天都是在“背背背”。確實,相比較物理化更加註重邏輯推理和運算,文科需要記住很多東西,在考試中才能得心應手。

在新高考實施之前,文科生要背的,最基本的教科書細數就有10本:4本政治、3本歷史、3本地理,書本上的每一個句話,每一個字,在“一分壓倒一批人”的高考中,都不容有絲毫地馬虎。

“你一定是學習不好,才來讀文科的吧。”

甚至在很多人讀文科之前,可能也會以為文科只需要記住就可以了。但是,如果真的只是背背就可以,那一定僅僅觸及到文科的皮毛。即使是在高考中,真正學得好的文科生,都不可能是隻會“背背背”的書呆子。

理解是基石,記憶是磚瓦,如果對知識沒有透徹深入的理解,磚瓦堆砌地再多也如同空中樓閣,在越來越注重靈活性和運用性的考試中,很難有一席之地。而文科的魅力,在高考這場應試性的教育中,僅僅只是冰山一角。

“你一定是學習不好,才來讀文科的吧”

或許這也是在“讀文科,不就是背背就行麼?”的偏見下,衍生出的另一種偏見。

曾經微博上有一段關於對文科生的話引發了熱議,大致是一個通訊專業的教授發微博表示說:高中生階段很多人選擇文科,並非因為興趣,而是因為理科整不明白,所以高中文理分科也就完成了一次智力的篩選……

“你一定是學習不好,才來讀文科的吧。”

不可否認,文科的門檻要比理科低一些,比如文科中很多科目都可以無師自通,而理科的入門可能要略微難一些,也確實有部分同學這個原因選擇就讀文科。

可是這也說明不了什麼。相反,一個會說出如此有優越感和傲嬌話語的老師,更體現出即使在理科領域饒有建樹,缺乏了人文教育的薰陶,依舊只能處於在“文科”“理科”劃三八線的認知中,遭到大家的恥笑而已。

“選了文科,你就沒有退路了”

之前大熱的電視劇《你好,舊時光》中有一個鏡頭,成績還不錯的凌翔茜剛選了文科,她媽媽就說:

“你知不知道你現在轉到文科班了?你沒有別的退路,你只能當第一,不能當第二。”

“你一定是學習不好,才來讀文科的吧。”

在父母老師的眼裡,要讀文科,就得做到拔尖,否則就是沒有“退路”。而這樣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

從高考的錄取比例上,就可以略間一二。以2017年北京高考錄取情況,理科錄取率達32.4%,而文科錄取率僅有15.6%,在較低的錄取率下,如果想考取還不錯的學校,只能讓自己更具有競爭力。

文科鄙視鏈背後,是巨大的惡性循環

事實上,文科式微,是時代背景和社會機制發展自然而生的產物,也是社會錯綜複雜環境下的惡性循環。

在我國古代,以農業為主的社會里,更多奉行的還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這裡所謂的書,主要也指“四書五經”,大部分也是屬於文科的範疇。

但隨著西方文藝復興之後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時代來臨,自然科學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飛速發展,理科生開始全面逆襲。中國在被西方列強的入侵強迫打開國門,也開始了工業化的進程。

“你一定是學習不好,才來讀文科的吧。”

北大文科的強系歷史系

而在1952年院系調整之後,文科便開始了一路的沒落之路。在1950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來自蘇聯的專家阿爾辛傑夫認為新中國的大學就是教育工人、農民和勞動者的地方,要為國家培養工程師、醫師和農業專家,而不是文科生這種大而無用的人。

之後國家進行全面的院系調整,很多文科的專業被直接砍掉,文科系的各個教授也四處分散,文科專業的發展也停滯不前。儘管80年代後文科開始恢復,但是重建的道路之艱辛,遠遠非數十年光景可以恢復。

更重要的是,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文科式微的趨勢也非簡單的政策可以緩解。

“你一定是學習不好,才來讀文科的吧。”

一方面,在大學裡,文科專業很難像理科做項目一樣,很容易得到足夠的基金支持,在大學普遍默認的“錢是第一生產力”的法則下,文科無論是人才培養還是在基礎建設上,都面臨著“窮”的窘迫,文科專業設置得少,在高考招生時候自然也就少。

另一方面,在近年來的就業統計排行榜中,就業率高、工資高的崗位理科生多是榜上有名,而在就業“紅牌”榜裡,文科專業似乎從不落榜。

這樣的社會現狀,讓老師和家長們過早的認清了現實,孩子們在“文科無用論”價值觀的灌輸下成長,紛紛一股腦兒導向理科。

從中學、到大學再到就業,完美地形成了一個文科生式微的閉環。

你越功利,世界對你越神秘

自然,人文學科的精神內涵和終極關懷,對整個世界和人類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也有人開始高喊“未來即將是文科生的時代”,李開復曾在演講中就表示:未來十年人類50%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而正因如此,人類才有空間發揮我們的人文、文化、藝術、美;人工智能是非常理智的,記憶力非常好,但他們真的不懂什麼是美,什麼是幽默。

“你一定是學習不好,才來讀文科的吧。”

但是今天,並非想說這個時代到底是屬於文科生的,還是屬於理科生的,也不想說文理本是一體並無高低優劣之分等等,而是想聊聊一個偏於理想化的社會。

“你越功利,世界對你越神秘”,是在電視劇《最好的我們》中,洛枳學姐講的一句話,在功利主義蔓延的今天,還是有些讓人耳目一新。

我們從小到大被教育好好讀書,未來找一份好工作,而帶來的結果是,越來越多的人,在畢業找工作的時候不知道何去何從,並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到底喜歡做什麼,而這樣的迷茫,可能未來會伴隨自己的一生。

“你一定是學習不好,才來讀文科的吧。”

在電影《無問西東》中,剛出入清華大學時的吳嶺瀾,文科考試滿分而實科不及格,但是受到當時“好的學生都在實科”的影響下,也硬著頭皮讀實科,他表示“大家都學實科(理科),都說實科才是有用的。學什麼不重要,好好學就可以了。”

後來梅貽琦校長找他談話,聊到“什麼才是真實”,以及聽泰戈爾演講的影響,才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最終成為一代名師。

“你一定是學習不好,才來讀文科的吧。”

也希望未來的大家,都有能力,有勇氣去做真實的自己。就像電影名字說的那樣,無問東西。

你喜歡文科還是理科?最後選擇了什麼呢?

留言區說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