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在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裡,酒文化無疑是最悠久的,它伴隨著我國禮儀制度的成熟而迅速崛起,夏、商、周時期更是進入了“禮以酒成,無酒不成禮”的時代。偉大的東方智慧綿延幾千年流傳至今,各種貯酒器、盛酒器、飲酒器也成為工藝美術領域裡的一大亮點,從竹木、獸角類的天然酒器至陶、青銅器、玉器、漆器、瓷器、玻璃等應有盡有,可以說酒器文化是和酒文化須臾不離的伴生文化。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酒性烈,所謂“萬丈紅塵三杯酒”,三杯酒下肚,居天涯海角之遙也頓成知己好友,酒成為文人俠士宴飲時的俠膽柔腸,金庸《笑傲江湖》曾分享酒具經:飲酒須講究酒具,喝甚麼酒,便用甚麼酒杯。其中提到瓷杯,“飲這紹興狀元紅須用古瓷杯,最好是北宋瓷杯,南宋瓷杯勉強可以,但已有衰敗氣象。至於元瓷,則不免粗俗了。”說到北宋瓷杯,不得不說北宋五大名窯中唯一的白瓷窯——定窯,其“白如玉”之瓷杯應是最適合作飲食器的。古時酒多米酒,色黃如琥珀,於白瓷杯中更顯醇美。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圖1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五代)

元劉祁《歸潛志》載:(先子)主長葛簿時,與李屏山、張仲傑會飲,座中有定瓷酒甌,因為聯句,先子首唱之: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屏山則曰:輕浮妾玻璃,頑鈍奴琥珀。張乃曰:器質至堅脆,膚理還潤澤。三人一席聯語將定瓷的輕、白、淨、潤特徵描述得淋漓盡致,那一句“顏色天下白”更是傳唱千年而不衰。清陳瀏曾作《定窯壓手大杯歌》,洋洋266字將定窯酒杯飲酒之快意盡展無遺。“鬥杯堂前杯山積,墨綠金紫青黃紅。一一取視不稱意,獨有定窯清雙瞳。”以“鬥杯堂”命名書齋號,這份愛杯執念也是無人可及了。要知道,在陳瀏所在的清朝光緒年間,陶瓷生產已是百家爭鳴,即使白瓷也早已不是宋時的定窯一統天下,陳老先生依然從“杯山積”中固執地選擇定窯酒杯,可見愛其之痴。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喝酒講究一飲而盡,古時有行酒令、輸者“罰之,亦所以為樂”之俗,其罰杯(或謂罰盞、勸盞)容量較大,杯巨而酒多,受罰者須一飲而盡,以增席間樂趣。唐劉禹錫詩中“罰籌長豎纛,觥盞樣如舠”,舠即船,是說罰盞似船般狹長,史稱酒船。罰盞初為船形,船行於水中自然暢通無阻,與“曲水流觴”之戲頗有淵源。內蒙古庫倫旗遼墓出土定窯摩羯式水盂(圖2),後又有專家鑑定為酒船(亦有專家稱其為燈),摩羯自有一番異域風情,是隨著唐代與外域通誼開放的政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產生的產物,原為印度題材,隨佛教傳入中國,遼代較盛行,又經國人豐富想象,給以魚化龍、魚躍龍門、飛魚的多重寓意,皆吉祥順遂,廣受喜愛。酒船,常為每席置一,與常置酒杯不同,量巨,或形制殊異,陸游《劍南詩稿》中“酒海者,大勸盃,當時所尚也”,蘇軾詞《勸金船》“杯行到手休辭卻”即是也。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圖2 定窯摩羯酒船(通遼博物館藏)

另有多曲長杯,也為勸杯,傳自西域,因狹長似酒船而“西為中用”作勸杯,初以金銀器為多見,後隨陶瓷業發展也多有生產。於浙江臨安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定窯八曲高足長杯(圖3)即為此種海量巨杯,其長16.1cm,寬7.9cm,與今之大碗容量彷彿。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圖3 定窯八曲高足長杯

勸杯唐宋時以象生花式樣為多,如歐陽修《玉樓春》“美人爭勸梨花盞”中的梨花盞即為彼時流行樣式,餘如梅花、蓮花、葵花(圖4)、菊花等,還有曾多地出土的定窯海棠式盞,其他窯口也有燒製。上海博物館藏定窯海棠杯(圖5)同為此類器物,長14.6cm,寬9.5cm,還有史載的“屈卮”、“卮杯”,即一側有把手的酒杯(圖6)。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圖4 定窯葵花瓣(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圖5 定窯海棠杯(上海博物館藏)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圖6 定窯酒卮(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古時還流行一種碧筩杯,唐代小說《酉陽雜俎》中載,“取大蓮葉置硯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葉,令與柄通,屈莖上輪菌如象鼻,傳吸之,名為碧筩杯”,言用此杯飲酒“酒味雜蓮氣,香冷勝於水”。此文人雅興自逃不過陶瓷匠人的慧眼和才智,遂有陶瓷仿碧筩杯(圖7)出現,或曰荷葉杯,雖無“酒味雜蓮氣”的清雅,倒也頗具情調。遼寧朝陽姑營子遼耿氏墓曾出土定窯白瓷帶把盞,“盞作圓筒式,侈口,圈足較高而略外展,管狀嘴,環形把,嘴高出口沿,內孔上伏一小龜”,疑為此類酒杯。蘇軾《和陶連雨獨飲》詩前有小引:“吾謫海南,盡賣酒器,以供衣食,獨有一荷葉杯,工制美妙,留以自娛,乃和淵明《連雨獨飲》”。蘇子謫海南前於定州任知州,對定瓷多有褒讚(如其詩句“定州花瓷琢紅玉”),此“工制美妙”之荷葉杯為定瓷仿碧筩杯應極為可信。清蔣時雨撰《藤香館詞》有《沁園春·定窯雞缸,陸鳴九刺史所贈,內嵌小蟹,上作碧筩式,吸飲最便。僕人失手墮江中,惜之》,亦是此類器物。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圖7 定窯碧筩杯(玫茵堂藏)

現存柏林亞洲博物館出自中國宋代的白瓷盞,譯為“驚喜碗”(圖8):高圈足,盞心有蓮花底座,蓮苞內有可移動石制觀音像,斟水則石像可動。關於其用途,《全宋詩》方一夔有詩《以白瓷為酒器,中作覆杯狀,復有小石人出沒其中,戲作以識其事》,詩文曰:彼美白瓷盞,規模來定州。先生文字飲,獨酌無獻酬。咄哉石女兒,不作蛾眉羞。憐我老寂寞,赤手屢拍浮。子頑不乞火,我醉不驚鷗。無情兩相適,付與逍遙遊。此盞描述與之前館藏一般無二,一句“規模來定州”點出其產地,定州白瓷,確屬曲陽定瓷無疑,況曲陽向為石雕勝地,石像雕制更屬小技,此謂石雕、瓷藝珠聯璧合也。關於其中的“石人”之說,筆者特意請教了精研國外博物館陶瓷藏品的陳麗莉女士,陳女士說其中的“石人”有誤,實為瓷質,且同時期許多窯口都有同類產品生產,其中的人物傳為酒中仙李白。至於方一夔詩中的“石女兒”,大概是詩人浪漫主義情思的表達吧!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圖8 定窯驚喜碗(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摩羯酒船、荷葉杯、驚喜碗類酒杯俱為席間調節情趣的精巧玩物,量小而珍貴,若非規模龐大、實力雄厚的窯場斷不會去挖空心思開發此類奇特產品,定窯在古時的生產地位由此可見一斑。除此之外,宴飲時酒桌上的主角當屬溫壺、注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大抵都人風俗奢侈,度量稍寬,凡酒店中不問何人,止兩人對坐飲酒,亦需用注碗一副,盤盞兩副(圖9)。注碗即注壺、溫碗,盤盞即酒盞和托盤。注壺古時稱注子、執壺,古人習飲熱酒,常注壺與溫碗組合使用,溫碗中加熱水,注壺放其中把酒加熱後飲用,所以古畫中常見宴席上置有注碗一兩副,甚是亮眼。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圖8 定窯驚喜碗(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定窯注壺(圖10)品類非常豐富,相較於其他器型,形制更考究,以葫蘆形居多,流多飾以模印龍首,把手則以盤、貼、塑等多種工藝製成;裝飾更是精雕細琢,不計成本,浮雕蓮瓣紋、剔刻牡丹紋等,較定窯刻花、印花紋飾更顯帝王氣派,其他器型中也較少這種繁雜的技法出現,可見為官窯器用。定州曾出土一件帶溫碗的牡丹紋葫蘆形執壺(圖11),被陶瓷文物專家穆青稱為“目前所見同類器物中裝飾最為豪華,堪與富麗堂皇的金銀器相媲美”。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圖10 定窯覆仰蓮瓣執壺(遼寧省博物館藏)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定窯牡丹紋執壺(巴黎國立亞洲美術館藏)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圖11 定窯牡丹紋葫蘆形執壺

關於盤盞,世傳茶盞和酒盞容易混淆,都是上有盞、下有托盤。酒盞還有一個俗名——酒臺子,顧名思義,就是托盤中心有一個可置盞的高臺狀突起,由侍者託舉托盤雙手奉上或僕人跪向託舉,客人或主人只取盞飲。此應是我禮儀之邦遺風,其他如一盤三杯、一盤兩杯,大致與此禮節有關(圖12)。茶盞中心為凹進去的杯座,作用為固定茶杯,使用竹筅擊打茶湯時不會打翻,飲茶時連託一併端起,亦不會被燙手。從出土文物看,定窯茶盞似乎要多於酒盞(圖13),概因北宋定窯鼎盛時期也是點茶的流行時期,但酒盞的生產質量絲毫不弱,如上述水邱氏墓出土的定窯酒盞(圖14),盤心突起圓臺,邊口均鑲以金飾,可見其珍。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圖12 陝西蒲城洞耳村元墓壁畫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圖14 定窯帶把盞(浙江省臨安市文物館藏)

盛酒器早期為樽,呈圓桶狀,下有三獸足,常置於承盤上,飲用時用勺舀起注入杯中,即“斟酌”詞語的起源,盛行於漢代(圖15)。漢樂府《隴西行》有載:清白各異樽,酒上正華疏。酌酒持與客,客言主人持。直到魏晉南北朝時,酒樽還是宴飲時的酒具,至隋唐,隨著飲酒習俗的更易,酒樽名稱仍有沿用,但器形所指更廣泛,亦可代指其他瓶狀盛酒器及飲酒器。明收藏家項元汴《歷代名瓷圖譜》中收錄有定窯白釉象尊“可貯酒一升”、黑定鳧尊“腹空可貯酒一升三合”,可見為體量較大的盛酒器(圖16),蘇軾“一樽還酹江月”之“樽”應指酒杯。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圖15 成都出土漢畫像磚宴樂圖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圖16 定窯弦紋樽(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北宋時期,陶瓷酒瓶中又以梅瓶、玉壺春瓶最為多見,各窯口無不生產。梅瓶體量較大,小底欠穩,多於酒桌一側另置,不入席,只在飲間注壺中續酒用,海內外收藏的定窯梅瓶(圖17)高俱在36cm以上,在定窯產品中實屬大件,為盛酒器無疑。玉壺春瓶則以20餘公分為多見,闊底,置地較穩,細長頸便於手持,古壁畫中常見有侍從託持玉壺春瓶侍酒的場景(圖18),是作為斟酒器使用的。還有仿薩珊風格的鳳首壺(圖19),既能盛酒又能斟酒。定窯地處北方,為了滿足遼、金遊牧民族的遷徒習俗,也生產一些便於攜帶的酒器,如皮囊壺則可直接對口豪飲,都是馬上民族的飲酒神器(圖20)。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圖17(左) 定窯刻花梅瓶(英大維德基金會博物館藏)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圖20 定窯皮裹壺(朗斯朵夫藏)

獨酌時細細品味“對影成三人”的綺麗浪漫,宴飲時盡情享受“斗酒相逢須醉倒”的志滿狂狷,還有“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的羈旅黯然……“詩仙”李白,“草聖”張旭,文人遇見酒,總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恨情愁、情絲繾綣。一千多年前蘭亭雅集的那場醉,成就了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美名,也開啟了後世文人朋友圈的打開方式——雅集。北宋的西園雅集,因蘇軾、蘇轍、黃庭堅、秦觀等一代名流的參與而名聲大噪,李公麟繪《西園雅集圖》、米芾書《西園雅集圖記》為後世津津樂道。文人雅集(圖21),豪飲放懷無疑是最燃情的橋段,想來定窯酒器(圖22)也貢獻了許多吧。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李公麟《西園雅集圖》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定窯盤口瓶(佳土得拍賣)


看看古人是怎麼玩轉定瓷的

圖22 張世卿墓備宴圖(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