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好了歌》就讀懂了人生!

《紅樓夢》第一回講了什麼內容?

《紅樓夢》第一回是全書的縮影,寫甄士隱的人生悲劇和賈雨村的宦海沉浮,隱含著作者的悲觀主義的功名觀、愛情觀、親情觀和財富觀

書的開頭,介紹在姑蘇有一條街叫十里街(勢利街),街內有個仁清巷(人情巷),住著個鄉宦人家,主人名叫甄士隱,其女名叫甄英蓮(真應憐)。某天夏日,甄士隱一夢醒來,抱著女兒到街上看熱鬧,忽見一僧一道走來。那僧見甄英蓮便大哭起來,並說這個女兒是“有命無運、累及爹孃之物”,還留下一句讖語:

“慣養嬌生笑你痴,菱花空對雪澌澌。

好防佳姐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

讀《好了歌》就讀懂了人生!

“你把這有命無運、累及爹孃之物抱在懷內作甚!”

第一句是譏諷甄士隱未看破親情,痴心愛護女兒,後來女兒被人拐走,長大了連他這個父親都不記得了;第二句暗伏甄英蓮最後會被賣到薛家,第三句預言被拐的時間和甄家敗落的時候。

僧道走後,甄士隱偶遇住隔壁寺廟裡的窮書生賈雨村,並邀請其入內喝酒。飽餐之餘,賈雨村瞟了眼甄家“命運兩濟”的丫鬟嬌杏(僥倖),不料這個丫鬟也回望了他幾眼,賈雨村便自作多情,將其牢記在心。

一日,正值中秋節,甄士隱邀請賈雨村共飲。並勸他進京考取功名,資助他盤纏,雨村次日便入京趕考。到了次年元宵,甄家僕人霍啟(禍起)抱著甄英蓮到街上觀燈,不慎令英蓮被人拐走。甄士隱夫婦四處尋找,杳無音信。到了三月十五,隔壁的寺廟突起大火,殃及甄家,燒得一乾二淨。甄家從此敗落,財富散盡。

最後,甄士隱深感世事荒涼,偶遇一跛足道人,聽其唱《好了歌》,便領悟了人生痛苦的本質

,說了聲“走罷!”懸崖撒手,跟隨道士出家了。另一邊,賈雨村功名高中,做了官,回來想要報答甄士隱,可惜甄士隱已不知去向。因而便把甄家的丫鬟嬌杏納作二房,不久正妻死亡,又扶作正室。最後,賈雨村也因為貪汙之事,別朝廷革了官,功名之路終結。

讀《好了歌》就讀懂了人生!

賈雨村風塵懷閨秀

悲觀主義的功名、財富、愛情和親情觀全部都在第一回裡論及到了,讀《紅樓夢》要理解好曹雪芹的這一哲學思想,這是整部《紅樓夢》的一把鑰匙,有了這把鑰匙才知道這本書是寫什麼的,是要寫什麼的。

《紅樓夢》是怎麼寫成的?

甲戌本《紅樓夢》在第一回之前有一篇單獨獨立出來的《凡例》,《凡例》主要介紹書名、寫作目的寫作主題。這個《凡例》顯然不屬於脂硯齋的批語,而是作者對《紅樓夢》一書的自述。

《凡例》與第一回的前半部分用來介紹書的寫作過程,作者採用幻中有幻的方式來寫,講述一個故事:說女媧補天,遺留一塊石頭,遺棄在青埂峰(諧音:情根峰)之下。這塊石頭整日自怨自哀,一日突然遇茫茫大士渺渺真人

從峰下經過,石頭便請求他們將自己攜入人間去經歷一番世間冷暖,感受人世。

於是茫茫大士便施展法術,將石頭變成一塊刻字的寶玉,趁神瑛侍者下凡之際,將石頭帶入人間。神瑛侍者下凡後,便是賈寶玉,賈寶玉出生時嘴裡所銜的寶玉即為石頭。石頭在與賈寶玉曆經一番劫數之後,又回到了青埂峰下,由通靈寶玉變回原來的模樣。此時石頭上已經刻滿了字,敘述石頭的那段凡間經歷。

忽然有天空空道人經過,將上面的字抄錄了下來,寫成了一本書。書名《石頭記》,空空道人改名叫“情僧”,改《石頭記》叫《情僧錄》。後來,有一個名叫吳玉峰的人改《情僧錄》為《紅樓夢》,又有一個叫東魯孔梅溪的人把書名叫做《風月寶鑑》。再後來,有個叫曹雪芹的人,在悼紅軒裡披閱十年,增刪五次,編成目錄、分出章回,又將書名改為《金陵十二釵》。到最後,一個叫

脂硯齋的人在甲戌年(1754年)對此書進行鈔閱再評註,復歸了書名,叫《石頭記》。

這樣,作者把《紅樓夢》的成書過程作為虛構,寫進了小說裡。

讀《好了歌》就讀懂了人生!

無材不堪入世

《紅樓夢》的主題是悲觀主義

《紅樓夢》第一回借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之口,道出了作者的人生觀,他說:“

那紅塵中有卻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

在作者眼中,人生雖然能夠有些樂事處於其間,但樂事十分短暫,瞬息即逝,整個人生的基調是悲慘和絕望的,所有的快樂和幸福到了最後會是一場大夢,終究會萬境歸空。因而,得出的結論是“到不如不去的好”——人生是不值得度過的。

在第一回末尾的《好了歌》及其解注中,更是詳細的表達了這種悲觀主義思想。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這四句闡述悲觀主義的功名觀,依“到頭一夢,萬境歸空”的看法,功名只是暫時的樂事,不可久恃,只要功名到了期限,就會人非物換,樂極生悲,一切得到功名的王侯將相都化為塵土,墳墓被荒草遮蔽,無人憑弔。悲觀主義告訴人們,世人都忘不了功名,但得到功名也不會幸福,最終還得走向死亡和被遺忘。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這四句闡述悲觀主義的財富觀,世人苦苦地追求財富,活著時永遠也無法滿足於現有的物質,總是希望獲得更多。等到他獲得更多的財富,獲得瞬息的快樂後,又立即面臨死亡,面臨無法揮霍財富、喪失財富的痛苦。求財不足以讓人幸福。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這四句闡述悲觀主義的婚姻愛情觀,人們認為愛情可貴,整日把嬌妻惦記在心,海誓山盟,日日說恩情,相許不離分。在短暫的婚姻相伴之後,一旦自己死去,妻子也便不再惦記什麼海誓山盟了,直接改嫁,跟著別人而去。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這四句闡述悲觀主義親情觀,人人都愛護子女兒孫,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惜到頭來孝順的子女卻也沒有幾個。一切的功名、財富、愛情和親情都不過是短暫的“樂事”,經不起瞬息變化的人生,最終都會走向毀滅。因而“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讀《好了歌》就讀懂了人生!

“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第一回裡對《紅樓夢》結局的伏筆

在《好了歌》的後面,還有一首《好了歌解注》,是對這四大悲劇觀點進行深入的闡釋,而且暗伏《紅樓夢》中主要人物的結局: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

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此兩句借寧國府和榮國府又盛而轉向衰敗,表達《好了歌》中的“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的悲觀主義功名觀

“蛛絲兒結滿雕樑,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這句仍是功名觀的延續,講述功名可由盛而衰,又可由衰而盛,但最後還是“致使鎖枷扛”的悲慘結局。

“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

這段解釋悲觀主義的愛情觀,對應《好了歌》的“夫妻日日說恩情,夫死又隨人去了”。快樂瞬息即逝,寶釵、湘雲等迅速衰老。賈寶玉昨日才剛剛送別黛玉、晴雯的屍骨,今朝又迎娶新妻,曾經的木石前盟又有何意義。正所謂“夫死又隨人去了”,沒有什麼忠貞不移的愛情,愛情亦要歸為悲劇。

“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這段闡述悲觀主義財富觀,對應《好了歌》的“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王熙鳳、賈寶玉、甄寶玉等人在賈家甄家繁榮昌盛之時,享盡榮華富貴,但到了最後也不過是淪為乞丐,喪失一切財富。體會人生的痛苦。

“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這段闡述悲觀主義親情觀,對應《好了歌》的“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柳湘蓮等,在父母健在時深受其痴心寵愛,父母亡故後,全無一絲孝心,做了強盜,成了娼妓,玷汙宗廟。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槓,

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這段又回到了功名觀

上來,講述功名循環往復,官場沉浮,到頭來還是走向悲慘的結局,逃不出“萬境歸空”的命運。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最後,表明整個人生的荒唐,否定人生的價值,又到那個結論“到不如不去的好。”要理解《紅樓夢》,就得明白這種徹底的悲觀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