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玩味(43):迄今之最遊絲描 鬼斧神工難意料

遊絲毛雕是古玉工藝的不解之秘,難免各種揣摩以至理解到天壤之別,其實“細若遊絲”就是以極細之陰刻線表現人鳥獸鬚毛的一種工藝(參見《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圖說古工遊絲描》),其後延申到凡極細之陰刻線,皆可以遊絲工藝看待。這種工藝也絕非漢代所獨有,而是從商周就開始出現,漢代最為工藝巔峰,而後一直延續到唐、宋、元歷代都有傳承(圖1)。

古玉玩味(43):迄今之最遊絲描 鬼斧神工難意料

圖1-1:商代遊絲毛雕

古玉玩味(43):迄今之最遊絲描 鬼斧神工難意料

圖1-2:西周遊絲毛雕

古玉玩味(43):迄今之最遊絲描 鬼斧神工難意料

圖1-3:春秋遊絲毛雕

古玉玩味(43):迄今之最遊絲描 鬼斧神工難意料

圖1-4:戰國遊絲毛雕

古玉玩味(43):迄今之最遊絲描 鬼斧神工難意料

圖1-5:漢代遊絲毛雕

古玉玩味(43):迄今之最遊絲描 鬼斧神工難意料

圖1-6:唐代遊絲毛雕

古玉玩味(43):迄今之最遊絲描 鬼斧神工難意料

圖1-7:元代遊絲毛雕

古玉玩味(43):迄今之最遊絲描 鬼斧神工難意料

圖1-8:明代遊絲工藝已經少見

遊絲毛雕工藝是用一種至今仍未能確知的工具,雕刻細微到難以想象的陰刻線,給人以絕對震撼的視覺效果。常見有所謂“遊絲毛雕”的古玉,其實既非遊絲也非毛雕,不過多是曲解罷了。

欣賞過許多館藏遊絲毛雕,能夠給人以震撼到無以復加的程度的,只有下面這件哈佛大學館藏戰國早期玉佩(圖2),堪稱迄今遊絲毛雕之最——不是之一,驚歎為鬼斧神工。

古玉玩味(43):迄今之最遊絲描 鬼斧神工難意料

圖2-1

古玉玩味(43):迄今之最遊絲描 鬼斧神工難意料

圖2-1

這件戰國早期玉佩長7.1 cm 、寬 4.7 cm 、厚 0.5 cm,形如盾,牛首紋,7個孔,網狀格紋。長7.1 cm是一個什麼概念?大約僅相當於《身份證》3/4的面積,在如此小面積的玉佩上,其所雕琢的網格達15個單元之多,而且每個單元都精細到真正的一絲不苟、紋飾精緻細密到肉眼所難以辨分的程度,網格細若古代織布的經緯線網紋——不是形容——確是細如織布經緯網紋(圖3:細到無法圖上劃出標識只有仔細辨認),但是依然整齊有序、無絲毫錯亂,且工痕整束無蹦碴,如何雕制?歎為觀止!

古玉玩味(43):迄今之最遊絲描 鬼斧神工難意料

圖3-1

古玉玩味(43):迄今之最遊絲描 鬼斧神工難意料

圖3-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