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山前 李宗仁故居

天馬山前 李宗仁故居

從桂林坐車到臨桂兩江鎮浪頭村——李宗仁故居,一路好風光。廣西的景緻就是不一樣,到處都美,山山水水,看著就美。李宗仁的家鄉更是如此,那天馬山就映在眼前,映在房後。

我多次遊灕江,到過陽朔、興坪、小漁村,總管那山叫"饅頭山""醉山""盆景",它與我們北方的山格格不入,多是獨立成形,獨立存在,沒有北方大山那綿延巍峨的氣勢,到有自我小家碧玉的風格。"水流千幅畫,山立萬盆景"、"山舞青峰醉,水歌綠浪菲。"這都是我遊灕江、遊廣西,描寫讚美山山水水的詩句。

天馬山前 李宗仁故居

天馬山也彷彿是一座"饅頭山"" 大盆景",聳立在李宗仁故居面前,讓人看著就喜悅、就高興。出門看山,抬頭見景,這是何等愉悅的心情。還有那蜿蜒流淌的義江,打扮著、綠化著村莊潺潺而過。生活在這種環境下,天公作美,哪有不高興、不長壽之理。

更有意思的是,不知怎麼琢磨的,村子叫這麼一個名,"'木田木'(lang)頭村","兩木加一田",自造字,音為"浪",問了幾個人,才寫出這個字,讀出這個音,意思是"山林田地"。寓意還可以,但"浪"音不好,特別是我們北方忌諱說這個字,近幾年東北唱出了"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大姑娘走進青紗帳",要是過去,一旦說人家,"大姑娘浪"、" 大姑娘走進青紗帳",非捱揍,非挨嘴撕不可。"浪"不管怎麼說,不好聽,不是什麼好詞,要不然一個代總統跑到美國去"浪跡天涯"十幾年,這與其"浪"有關。

天馬山前 李宗仁故居

還有,一當官就不知所以,就憑空憑想象造字,不可取。武則天當了皇上就造了一個 "曌"(zhao)字,空上加一明,專用於自己的名字,意思是太陽普照大地,惠及天下。現在,字典上可能找到了,過去字典上根本沒有。權力呀,不要看的太至高無上,一個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有權力的時候少,無權利的時候多,老百姓才是真正的評判員,知其好,知其對,知其錯,知其非。

再看那大門,說得更是玄玄乎乎。門樓頂上三環龍脊拱簷,形如一張太師椅,又似一座穩固可倚的大山,椅靠正中間裝飾著一座時針正對著"九"點的大鐘,意思是說,"福壽參天,座中(鍾)有靠,長長久久"。哎呀!真是瞎琢磨,李宗仁當代總統沒有多長時間就跑了,誰靠誰呀?真有那心,用不著表現出來,"勉從虎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煞人",要有"韜晦之計"。門聯到是非常氣派:"山河永固,天地皆春",橫批:"青天白日"。有人戲言,那篆字"青",怎麼像"李"呀!可惜沒有那造化,終沒能成為"李天白日"。

天馬山前 李宗仁故居

據傳,李家還是殷實人家,堪稱小康。清咸豐二年,太平軍攻打桂林一掃而過,故居被焚燬,曾祖父也遭綁票勒索,致使家境衰落。日子略有好轉,祖父才在廢墟上,重建起一座僅有"一堂兩廂"的宅院,起名"安樂第",意思是希望後代從此"安居樂業"。

天馬山前 李宗仁故居

怎麼也沒想到他的孫子"飛黃騰達",1921年,李宗仁成了"廣西自治軍第二路軍"司令。家裡著手在"安樂第"旁建起了"將軍第"。 "將軍第"就闊氣多了,哥幾個一人一套房子,自成體系,又互相貫通,那真是"重重院落,深邃庭宇",氣象萬千。接著,又建起五開間學館,這到有超前意識,重視教育。隨著李宗仁地位上升——"新桂系首領",又建了三進五開間客廳,立板隔牆,拆開為一體,隔上是各間,顯示出靈活的多功能用途。

天馬山前 李宗仁故居

這客廳,抗戰時期,曾招待過尊貴客人蔣總統及其夫人。1940年12月4日,身為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以李宗仁的把兄身份,專程到"'木田木'頭村" 看望李宗仁的母親劉太夫人,並與劉太夫人等在故居後山合影留念,還與自己的夫人在故居大門口照相。

天馬山前 李宗仁故居

最巔峰的是,劉太夫人1942年1月14日去世,牽動了軍、政、民各方人士的哀思,靈堂中間懸掛著蔣介石的輓聯:"大地遍干戈正倚賢郎同掃蕩,寸心懷飢溺遙瞻慈範更低徊。"右側排列著于右任、馮玉祥、白崇禧、李濟深、蔡廷鍇的輓聯,顯處還有李四光、徐悲鴻、程思遠、田漢等學者名流的輓聯、輓詞------掛滿了三進廳堂的壁上廊間,形勢非常隆重。要不有人說,父母死了有人去,本人死了無人來,衝的都是官本位。

天馬山前 李宗仁故居

李宗仁最後一次回故鄉,是1948年任副總統之後不久,也算是"衣錦還鄉"了。等他大哥病逝,蔣介石多疑,恐他回鄉有謀,並沒請給他奔喪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李副總統無奈,只好讓夫人代表。等到"蔣家王朝"摧枯拉朽,他也無暇光顧故鄉,乘著飛機漂泊海外。

天馬山前 李宗仁故居

歷史是公正的,人民是大度的,對於李宗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青春戎馬,晚節黃花"。人民不會忘記李宗仁在護法戰爭、北伐戰爭、抗日戰爭中為民族解放、祖國生存所立下的功勳。臺兒莊古城的恢復,集運河文化、大戰文化為一身,是對李宗仁臺兒莊大捷的最好紀念。一座古城,既是民族精神的象徵,又是抗戰歷史的豐碑,現在已成為海峽兩岸旅遊交流的勝地。

天馬山前 李宗仁故居

周總理對李宗仁也有過評價,一生做過兩件好事,一件是臺兒莊,一件是迴歸祖國。這是他們演出的一段好戲。自1956年周總理接見程思遠,到1965年李宗仁回到祖國,一切導演都是周恩來。毛澤東更是好製片,當李宗仁把保存的一批文物,希望獻給祖國的時候------毛澤東聽後哈哈大笑,慷慨地說,"他說11萬多,就給他12萬!這叫'投石問路'嘛?"多麼高瞻遠矚。當在歡迎的人群中,經周總理介紹,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的手與最後一任代總統李宗仁的手,緊緊握在一起的時候,

天馬山前 李宗仁故居

左1溥儀,右2李宗仁

程思遠感慨了,"縱觀上下幾千年,縱橫五大洲,歷史上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政權能夠這樣?不但把一位末代的皇帝保存下來,改造成了新人,而且,末代的總統也萬里來歸。這證明了共產黨的政策多麼寬宏大量。"

李宗仁故居有知,"天馬行空,獨往獨來",還有一句"天馬行空,終歸來處"。落葉歸根,是每個老人的夙願,禪語說得好,"從來處來,到來處去"。

"歸來吧歸來喲------"費翔的歌不由自主地湧上歌喉,"浪跡天涯的遊子------"

九口2019-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