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鎮:一腳踏三省,中國最具潛力十大古鎮之一—青木川古鎮

在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西北角,有這樣一個古鎮,古鎮地處川、陝、甘三省交界處,襟隴帶蜀,素有“一腳踏三省”和“雞鳴三省響”之譽,它是國家也是陝西最西邊的一個鄉鎮,這就是青木川古鎮。

中國鄉鎮:一腳踏三省,中國最具潛力十大古鎮之一—青木川古鎮

青木川鎮位於寧強縣西南角,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處,東臨安樂河鎮,南接廣坪鎮,西鄰四川省青川縣,北倚甘肅省隴南市康縣和武都區。

中國鄉鎮:一腳踏三省,中國最具潛力十大古鎮之一—青木川古鎮

根據史料記載,青木川原屬川地羌漢雜居區,明成化年間,朝廷統一地名,命名為永寧裡;清光緒年間為寧羌州西路18牌。

民國30年(1941年) ,青木川為鳳凰鄉公所駐地,為青木川保。

解放後,青木川鄉屬於廣坪區,青木川鄉駐魏家壩。

解放初分為青木川和上壩兩鄉,因川道樹木挺拔高大,蔗天蔽日,改稱青木川。

1953年,青木川鄉屬於第六區,鄉政府駐青木川街。轄青木川、大院壩、袁家坪、魏家碥、韓家埡、莫家田坎、墳林壩7村。

1956年改為青木川等管理區,屬廣坪公社。

1957年,調整行政區劃,將上壩鄉撤併。

1961年設立青木川等公社。

1984年改青木川等鄉,屬廣坪區。

1992年末,青木川鄉地標北緯32°47′-55′/東經105°29′-37′,面積120.03平方千米,人口4302人,鄉政府駐魏家壩,轄南壩(原指南大隊)、西溝(原勇敢大隊)、袁家坪(原青源大隊)、青木川(原青春大隊)、東溝(原東光大隊)、韓家埡(原東光大隊)6村;玉泉壩鄉(原英雄公社、戰鬥公社)地標北緯32°48′-54′/東經105°35′-45′,面積80.66平方千米,人口2930人,鄉政府駐玉泉壩街(古名魚筌壩,民國年間易今名),轄李家院(原長林大隊)、何家山(原迎新大隊)、後溝(原玉林大隊)、玉泉壩(原玉明大隊)、蒿地壩(原玉光大隊)、雞頭山(原雞鳴大隊)6村。

1996年撤區並鄉建鎮,將玉泉壩鄉併入。

此後,青木川鎮便形成了現在的下轄9個村,48個村民小組,總面積200.06平方公里,總人口約七千多人的青木川鎮(截至2016年,寧強縣總人口約33萬人)

中國鄉鎮:一腳踏三省,中國最具潛力十大古鎮之一—青木川古鎮

青木川地名和民眾聚集的形成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即為西部繁華集市,間2日逢集,陝、川、甘3省邊民商賈來集,自古為秦蜀之咽喉,商賈雲集的邊貿重鎮,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三國時期,魏國大將鄧艾攻蜀率部經青木川南下;

明末崇禎10年(1637年),闖王李自成由青木川過境入川佔領青川縣;

晚清末年,太平天國蘭大順率軍與官軍曾在境內秦家埡鏖戰。

民國十二年(1933年),國民黨第一軍64師駐紮青木川3天,企圖阻擋北上抗日的工農紅軍;1949年10月,胡宗南騎兵第二旅旅長呂繼化率殘部在青木川駐紮9天,企圖利用自然地形負隅頑抗,在解放大軍強大攻勢下,潰逃入川。

1950年人民解放軍19軍171團一個營駐軍青木川,執行剿匪、保衛新政權任務。

中國鄉鎮:一腳踏三省,中國最具潛力十大古鎮之一—青木川古鎮

青木川古鎮在陝西最美的古鎮中位居榜首,古鎮歷史悠久,曾是羌漢雜居地區,明朝時始稱草場壩,後建回龍寺,遂改稱回龍場,青木川古鎮即始建於明朝中期,成型於清中後期,鼎盛於民國時代。現有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建築、古摩崖、古題刻、古祠堂廟宇、秦隴古棧道等歷史遺蹟。尤其以魏氏宅院和回龍場老街,以別具一格的建築特色,充分體現了中國明清時代和民國初期的建築魅力,2013年3月,青木川老街建築群和青木川魏氏莊園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鄉鎮:一腳踏三省,中國最具潛力十大古鎮之一—青木川古鎮

青木川鎮古建築主要以明成化年間的回龍場街為主,后街下半部遭水沖壞,自清咸豐以來陸續修建,民國年間青木川一一魏姓人也進行了維修,並建有3處魏氏住宅。街道建築自下而上蜿蜒沿伸866米,金溪河繞著古鎮轉了個彎,古街被河拉成了弧形。形似一條臥龍,現留有古樸獨特,雕樑畫棟,風格典雅,古建築房屋260間,是不可再造的歷史文化遺產。古街上近百戶人家的房子大都是四合院,二進二出的兩層結構,建築風格有明清時期的旱船式,也有西方教堂式。

中國鄉鎮:一腳踏三省,中國最具潛力十大古鎮之一—青木川古鎮

雲霧繚繞的青木川

講到青木川,就不能不說起一個人,那就是魏輔唐。魏輔唐因青木川而亂世出梟雄,青木川因魏輔唐和古建築而名聲大震,要說青木川必然要從魏輔唐說起。

民國時期,政亂匪患,因地僻人雜,官府無力統治,亂世中,成就了當地一個不務正業、勇猛好鬥的人物魏輔唐,出身貧苦的魏輔唐從小爭強好勝,其弟兄三人,魏輔唐排行老三,因殺死當時民團團長魏正先而掌握了當地大權,種植罌粟發家買槍,擁有上千人,數百條槍,並與川陝邊境地方武裝頭目聯結,形成了強大的武裝集團,共同雄踞寧西一隅,建立統治一方的特殊局面,長達二十餘年,成為陝甘川邊界一支強大的地方武裝。魏輔唐先後當過寧強縣獨立自衛隊大隊長、寧西人民自衛隊總隊長、陝甘川三省九縣聯防辦事處副處長,建有豪宅數處,娶了大小老婆6個。

魏輔唐雖然種植大煙,自己卻不抽,也不允許部下抽;他重視文化,辦中學,辦劇社,送鄉里貧困孩子出去唸書,而嚮往山外生活的魏輔唐卻從沒有出過山。從掌控青木川開始到繳械投誠的20餘年中,他一邊壯大自己的武裝力量,一邊興建宅院、開鑿堰渠、種植大煙、興辦商業、創建學校、整頓治安、奉命剿匪、廣為施捨,使雜亂的青木川逐步呈現出秩序井然,田肥糧豐的景象。青木川解放前很繁華,有洋行、商戶、茶館、酒店……這一切均是魏輔唐的成就。1949年12月,寧強解放後,魏輔唐帶隊攜槍投誠;1952年的鎮反運動中,50歲的魏輔唐被人民政府以惡霸、反革命殺人罪,槍決在他一手創建的輔仁中學。直到30年後的1982年得以平反,定性為開明紳士。直到許多年後的今天,人們千里迢迢追溯在漢水的源頭,求證歷史的真相。

中國鄉鎮:一腳踏三省,中國最具潛力十大古鎮之一—青木川古鎮

輔仁中學

青木川古鎮現存有明清時期瞿氏、魏氏、趙氏、屠氏祠堂,並有立碑刻字,保存度達70%。祠堂廟宇密集,均明清時代所建。在鎮政府周圍一平方公里.的地區內祠堂廟宇既有九處之多。趙、魏、瞿、屠各姓氏祠堂完好度約70%。五座廟宇以文昌廟、回龍寺最負盛名,廟址清幽,廟像莊嚴巍峨。南下五里處有觀音巖摩崖石像,黃家院林氏桃園三洞墓葬等。魏氏宅院古色古香、氣勢恢宏,無不展示了房屋主人的霸氣和大手筆。

中國鄉鎮:一腳踏三省,中國最具潛力十大古鎮之一—青木川古鎮

魏氏宅院

魏輔唐宅院位於距離老街不到一里路的魏家壩,由毗鄰的老院子和新院子兩套天井院子組成。舊宅建於1929年,為魏輔唐住宅和處理公務的地方,坐北向南,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磚木結構,建築結構上採用傳統形式,為典型中式建築,由兩進天井院子組成;新宅建於1932年,為西式建築,高大氣派,外面有警衛室,彈藥庫,還有榨油坊,兩套院子外有荷花魚池。

魏輔唐蓋的新老兩處大院外觀像北京的四合院,現在仍是青木川鎮最顯眼的建築,兩座大院都有長達7米的青石鋪就的走廊,前廊後廈的格局以及精雕細刻的窗欞門楣,顯現出魏輔唐當年的氣派。新院子成為林業部門的辦公室,保存得比較好,青磚素瓦,雕樑畫棟,顯示了陝南古鎮建築的古樸。魏家大院的天井、廊前7米長的青石就是背工們揹回的。魏輔唐的幾處老宅已被列入寧強縣古建築群加以保護。2008年汶川大地震,地震導致這個鎮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魏氏宅院部分屋脊和牆面開裂坍塌,一片狼藉。建於明成化年間、長800多米的“回龍場”古街也遭到破壞,許多老宅已經坍塌。如今的政府部門對青木川進行了“修舊如舊”的改造,一座座木結構二層老宅雕樑畫棟,街面青磚迴廊、流水潺潺,依然炫耀著昔日的繁榮。

中國鄉鎮:一腳踏三省,中國最具潛力十大古鎮之一—青木川古鎮

魏氏宅院

距古街5公里處,有長達6數公里的明清時留下的通往甘肅的商運古棧道,該道路順河而上,順崖鑿路,路勢十分險峻。沿途文人墨客題字留言,具有較強的考研價值。

中國鄉鎮:一腳踏三省,中國最具潛力十大古鎮之一—青木川古鎮

青木川

青木川於2001年被確定為縣級古建築保護單位。寧強縣政府2003年十二月在青木川立了“古建築群保護"標誌牌。

2010年,青木川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2016年10月14日,被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認定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

中國鄉鎮:一腳踏三省,中國最具潛力十大古鎮之一—青木川古鎮

青山之下的青木川古鎮

古鎮之外,青木川的自然景觀隨處可見,閻王碥、望鄉臺、鬼門關地處懸崖絕壁,下臨狹谷深淵,經此嶙峋崎嶇幽徑,使人望而生畏。玉泉壩有石梯子,拾級250餘步。頂部兩邊石門挺立在峭壁之中。龍池山有龍池近畝,終年石枯不爛,鳳凰山四季有各自風光,將軍石有飛來之談。

青木川自然保護區屬秦嶺山系與岷山山系交匯處,呈明顯的間斷分佈和特定自然氣候,有大量的珍稀野生保護植物,主要樹種、植被豐富多樣,保護區被動、植物專家們譽為:“天然的動植物基因庫”。

青木川先後榮獲“全國特色景觀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最美十大潛力古鎮”、“中國最美十大鄉村旅遊名鎮”、中國最美休閒鄉村、中國傳統古村落等稱號。

中國鄉鎮:一腳踏三省,中國最具潛力十大古鎮之一—青木川古鎮

夜晚的青木川

每個古鎮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我們總是沿著歷史的甬道,走進其厚重的文化經絡,探尋這神秘而悠遠的文化核心。

在青木川古鎮,若是你不畏艱險,走上距老街五公里處,順崖鑿路,依河而建的秦隴古棧道,就能從沿途經過的殘橋、界碑,遺址及文人墨客的題字和地理、水文、生態中,洞悉出當年這條茶馬古道上的繁榮景象。當你極目四野時,群山逶迤,脈梁重重,眼前是“棧道千里,無所不通”的秦蜀文化,山下則是幾千年的農耕生產與遊牧方式相互交融的秦隴風情。風光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何嘗不是一種自然的迴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