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社群招生引流七步法,輕鬆實現精準1000粉

面對眼花繚亂的互聯網熱點:直播、VR、網紅、自媒體、短視頻、內容付費、微信…… 教育企業經營者及從業者缺乏有效的方法論和指導工具,好不容易明白微信怎麼玩,建立了自己的公眾號,家長社群,然而微營銷理論太多,實際運用上還是不知所措。


今天與各位校長談談社群招生,現如今,電話陌拜都會顯得唐突,“微信”已經成為重要的招生的工具。

但和很多校長聊天時都會提到:“為什麼我也在微信群內做分享,也鼓勵家長討論話題,偶爾還會發紅包,可為什麼就變成了“死群”呢?”那麼,微信家長社群運營,怎麼做才能真正變成“招生利器”?

我們都知道,招生是系統性的工作,需要各個環節配合銜接。而系統性這麼強的社群營銷,如果想單靠某一環節片面、隨意地運營,不可能達到你想要的續課、招新效果。唯有精密、成體系地佈置,它才能發揮市場營銷的作用,成為招生的最強力武器。

那麼,系統性的社群營銷到底該怎麼助力機構營收呢?


微信社群招生引流七步法,輕鬆實現精準1000粉



一、瞭解什麼是“社群”?


營銷進入窄眾時代,對所有群體都有影響的方法已經落伍,我們需要的是精準傳播,儘量少騷擾不相關的群體。作為教培機構,我們的付費用戶群體為家長,針對家長這個群體我們建立一個個社群。

那麼,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真正的家長社群,不是一個簡單的群,不是家長衝著某一個目的,或某一個領域的專家或明星而加入社群,而是因為關心孩子成長與家庭教育。

一個真正的社群,是具有社會屬性的。群裡的所有人,無論是校長、老師,還是普通的家長,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角色分配。這個角色這不是自己分配的,而是由該群的運營人員分配的,就像一個班級,需要有班長、組織委員、文藝委員等等。

建立有組織的群,就能把每一個成員的群體屬性激發出來。

需要注意的是:

  • 如何找到這個家長群的中心節點。
  • 如何利用家長圈子和圈子之間的連接,抓住連接者,引爆傳播。
  • 圍觀層面的連接,口碑傳播的機制和動力等。


二、以構建信任為基礎而達成期望目標


社群的目的不單單只是廣告,而是構建彼此的信任。通過運營家長群,我們再建立信任的基礎上去達到我們所希望達到的目標:

第一個目的是降低退課。

通過讓教學過程透明化,減少信息不對稱,讓家長看到教師和機構的工作和付出,而不是單純以最後的學生考試成績作為標準;

第二個目的比較隱形,卻更加重要,就是招生。

未來真正切實有效的招生一定是一個長期準備的過程。招生以後將不再是招生,而是一個另類的續報——當家長享受了你的無償服務併產生信任後,才會把孩子放心的“續報”到你的機構。

而班級家長群是機構最優質的存量資源,他們認同機構的教學,是機構向外傳播信息的擴音器。


微信社群招生引流七步法,輕鬆實現精準1000粉




在不動聲色間將客戶納入池中,運營家長群也要有產品思維,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關懷家長”,換位思考去想家長需要什麼。這就是我們上面為什麼說,運營家長群應該是一個體系,而不是隨意的動作。

1、發佈內容專業性+有針對性


教師發到班級家長群裡的授課內容家長看不懂,那還發不發?

當然要發。大夫在給我們診病時,也會說一大堆我們聽不懂的醫學術語,但卻更加凸顯了他的專業性。但是別忘了,大夫還會補充“醫囑”,這部分是病人都能聽得懂的。

在發的過程中帶有幽默精神、娛樂精神也更讓家長能感知到其中有價值的內容,進入家長心智,更甚至是影響家長的購買行為。

同理,老師在發佈授課內容後,要有一些課堂評價(課堂測驗成績也是很好的課堂評價),而且一定要針對表現的好或考的好的同學做特殊點評,並“@”相關家長。須知“羨慕嫉妒恨”才是所有人類自發行為的第一推動力。

2、設定群目的,發佈群任務


基於興趣或某些間接聯繫(如家長是因為孩子在一起讀書才有間接聯繫)等弱聯繫建立的陌生人群,如果靠自發運作,最終都將走向無序和混亂,難逃廣告群或死群的命運。

成熟的社群不是群成員簡單地疊加在一起,它是有機的,因此必須是有序的。而設定群目的,圍繞群目的下達群任務並及時接收反饋是創建群秩序的最有效途徑。

比如,班級家長群的目的是續報和招生,圍繞這個目的,考查學生單詞、監督學生完成某些作業等都是很有效的群任務。對於高年級學生,這類參與往往不太現實——家長已經沒能力進行內容參與了。即使如此,新東方還是強制要求家長每次課後必須在微信群中“打卡”——家長已經收到作業通知並監督孩子完成作業了。

關於家長對群任務的執行力,我們完全不用擔心。在家長群,家長本來就很有動力去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只是很多時候無從插手,或找不到插手理由,因為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願意和家長討論學習的。

3、利用話題“去老師中心化”


群主中心化的社群往往面臨很大的風險:當群主缺席討論或群主拋出的知識或話題不能引起大家興趣的時候,群的活躍度和壽命會大大降低。所以,我們要致力於班級家長群的“去教師中心化”,鼓勵並引導家長產生話題參與討論。

比如,每次機構公眾號發出的教學諮詢或家庭教育內容等,都是非常好的討論主題,教師將文章扔到群中帶領大家討論,不但可以提高群活躍度,而且能提高文章的轉發率。

另外,媽媽們對於除上課外的非正式內容也是有很大興趣的,如果在群中看到了孩子上課的照片,或者下課時孩子們休息或做作業的小視頻片段,都會非常意外且興奮。


微信社群招生引流七步法,輕鬆實現精準1000粉


4、發展種子家長


良好的社群需要組織架構,但教師個人的影響力有限,並不能輻射到每個家長,所以,就需要發展班級家長群中的種子家長。

何謂種子家長?

我們一般指的種子家長是:孩子的成績較為突出,非常樂於主動分享自己孩子情況並給對方提建議的家長。辨別種子家長並和種子家長建立相對更深度的聯繫,將會在教師運營班級家長群的過程中,傳遞更多聲音,更有效的擴大機構的影響力。

比如:有許多孩子是學寫作文的,有的是學習各種樂器的,我們就可以考慮運營一個項目,比如為孩子出一本書,或者出一本畫冊等。如果要給孩子出一本書,家長肯定就會興奮起來,自己孩子的作品可以寫到書裡,供大家觀看,那就趕緊參與進去吧。

在此過程中,你可以在群裡呼籲:哪位家長有時間可以幫忙徵集篩選文章?而每篇文章的格式什麼都是不一樣的。誰能過來給我們做編輯呢?有人跟印刷廠熟悉嗎,可以給聯繫下這方面的人嗎?如果要做成電子書,有沒有對互聯網很瞭解的呢?這時肯定就有家長積極參與了,這就是角色分配。

角色分配之後,分配到角色的人,肯定就特別有存在感、參與感、成就感,他們也就會成為你的種子用戶。尤其,當你在這本書署上他們的名字,他們肯定會去給他們的親戚分享,給他們的朋友分享,給別的家長分享,這個群就會發生裂變,這樣還會愁沒人加群了嗎?

5、明確的觸發場景——固定的時間


既然要培養家長的期待,你首先要知道人不可能一天24小時都有期待,而且每個人至少有十個左右的群。所以,你不可能佔有家長的所有時間,也不要指望著家長對你全天候保持期待。

那我們怎樣做到讓家長在被佔據期間,對家長群充滿期待呢?這就需要我們設計能夠觸發他們期待的場景。

最簡單的觸發場景是“時間”,通過固定時間來觸發家長的期待。比如“羅輯思維”發語音的時間大約是 6:30,“學邦智庫”的發文時間是每晚10:00。

所以,你需要把你的活動固定下來,比如週一發文章分享,週三話題討論,週五來個紅包福利等,不要想一出是一出,活動太隨機,沒辦法培養家長的期待,反而會造成這個群很隨意的感覺,接下來可能就會出現各種灌水、廣告,防不勝防。

6、明確的觸發場景——具體事件


除了固定的時間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場景呢?

某個“具體事件”也可以成為能夠激發期待的場景,就好比你精神狀態好時不在意,但當你困了累了的時候,就會來一罐紅牛提神醒腦。“困了累了”就是具體事件。

家長群可以怎麼利用“具體事件”呢?

比如:我們可以在學生每次月考後,在群裡進行試卷分析、在學生各個節假日放假期間分享複習計劃和資料等。這裡的“月考”和“法定節假日”就是“具體事件”,長期下來,家長就會形成每次孩子月考後就來群裡找試卷分析,每到孩子放假就來找複習資料的習慣。

所以,我們要通過固定的時間或事件作為觸發家長的場景,從而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我們儀式化的活動中去。

7、設計互動活動


比如:讓孩子之間去PK找到幾十個數所使用的時間長短。讓每一個家長邀請兩個人,三個人一組來PK,看誰成長得最快。媽媽們都是喜歡玩數字遊戲的,當她們帶著孩子PK的時候,你可以給她一些精神上或物質上的激勵,比如小紅包,比如曬圖得積分。“曬”是人性的一部分,她這樣一曬就停不下來了。這樣的比賽就形成了1x3的網絡效應,這樣的群就會發生裂變,群成員數量就會有個飛躍式的增長。

一個小技巧案例:

如果你在自己群裡,做注意力培養方面的話,你可以這麼說,你即將給大家分享一個方法,可以讓孩子三個月之內改掉馬虎粗心的習慣,相信社群裡的家長肯定都會很興奮。

90%以上的學生都有馬虎粗心的壞習慣,是不是意味著90%的家長都會報名參加呢?有的家長並不會太上心。我會讓每一個家長邀請兩個人,三個人一組來PK,看誰成長得最快,這時社群也在發生著裂變,家長之後就會每天在群裡曬圖。

最後要提醒的是:家長群存在的目的絕對不是代替原有的電話和麵談家長會,而是創造更多的與家長溝通的機會和理由。與家長溝通的最好方式還是面談,其次是電話,再其次才是微信。

效率的提高不應該帶來效果的下降。定期的微信群家長會,做好了可以成為正式家長會的有效補充。培養家長的機構品牌依賴、降低教師個人口碑招生比例以保證整個教學秩序的穩定性,微信社群給予了教培機構非常大的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