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碧江:“五項措施”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经验分享】碧江:“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近年來,碧江區堅持組織引領,以公共服務、培訓就業、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基層黨建“五項措施”,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有效推動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经验分享】碧江:“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抓公共服務,民生訴求有保障

強化教育醫療服務。精準把握移民群眾核心訴求,在安置區新建和改擴建中小學10所、幼兒園4所,隨遷子女全部在城區就近入學,實現移民群眾子女適齡學生入學率100%。配套社區醫院衛生服務站6個,新增床位510張,增加醫務人員編制600餘個,切實保障群眾就醫難題。全面推行居住證管理,搬遷群眾憑居住證與本地居民享受同等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

抓實社會保障服務。強化銜接低保、醫保、養老保險,加強安置地醫療機構建設、健康信息建設、醫療隊伍建設,引導和資助移民參保,確保移民小病通過新農合、城市醫保解決,大病靠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醫療保障”解決。堅持“同等待遇、同等政策、保障基本”的原則,推進農村低保和城鎮低保、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農村養老保險和城鎮養老保險有效銜接。搬遷群眾新農合參合率100%,落實搬遷困難群眾社保234人、城市低保224人。

推動社區綜合服務。按照“佈局合理、規模適當、功能配套、設施齊全”原則,以不少於1000平方米的標準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搬遷社區服務站,設立搬遷社區人社、公安、民政、衛計等部門便民服務窗口,形成整體合力,構建無縫化管理綜合服務體系。推行“一戶一卡”,對搬遷群眾每戶發放一張幸福卡,搬遷群眾持幸福卡到社區平價超市、平價副食店享受10%優惠,生活用電、用水享受10%優惠,補助期限為4年,惠及全區1.2萬搬遷群眾。

【经验分享】碧江:“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抓培訓就業,增收致富有門路

強化技能培訓。邀請各類培訓機構、企業、學校、志願者協會等加大對移民群眾生產生活、創業就業等技能培訓力度,讓每名移民群眾熟練掌握一門勞動技能,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就業能力,實現穩定脫貧。結合市場需求,積極開展“訂單式”培訓,如開辦夜校、家庭學校、企業上崗實訓等,截至目前,開展保安、孕育師、中式烹飪、手工製作等培訓班次7期,培訓學員485人次。

精準發佈用工信息。對全區採取地毯式用工信息收集,共收集各類用工信息12000餘條,並針對搬遷戶勞動力特點,篩選出用工門檻低、就業地點近的用工信息在安置區內定點專欄張貼,發佈用工信息600餘條,組織舉辦“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招聘會”等7場,農夫山泉、好彩頭、百麗鞋廠、金瑞錳礦等10家企業為搬遷戶提供一萬多個崗位,實現就業推薦工作全覆蓋。

推動就業創業。按照“培訓送到家門口、量身定製好就業、服務到位暖人心”工作方法,組織開辦建築、保安、烹飪、家政等培訓班,提升搬遷群眾就業能力,實現“一戶一人就業”1595戶2963人。利用城市環衛、公安輔警、物業管理等就業渠道,落實公益性崗位148個。對創辦微型企業的搬遷對象累計發放創業貸款700萬元,幫助158餘名搬遷群眾實現創業。動員314戶1000餘人利用承包土地、扶貧資金、“精扶貸”等入股龍頭企業,每年每戶分紅3600元。

【经验分享】碧江:“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抓文化服務,幸福生活有奔頭

強化結對幫扶教育。邀請區級講師作專題講座和輔導報告,依託新時代市民講習所,強化對黨的十九大精神、新時代貴州精神等知識的教育學習,讓移民黨員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實行“1+N”結對幫扶模式,由移民黨員與移民群眾結成幫扶對子,經常性開展交心談心,多形式開展法律法規、優惠政策、移風易俗等宣傳教育,引導移民群眾提高思想覺悟、樹立良好風尚、堅定脫貧信心、激發內生動力、匯聚致富合力。

豐富文體活動。在摸清搬遷安置點搬遷群眾家庭底數、年齡結構、文化程度等情況下,突出開放性、實用性、多功能性的特點,按照搬遷安置點規模合理選址,整合各方資源規劃建設文體活動廣場,拓展居民群眾的公共空間,為搬遷群眾開展文化娛樂活動提供場所。按照“六通八有”要求進行規劃建設,同步推進綠化、亮化、美化、淨化工程,突出山地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增設“鄉愁館”。組織開展“黨在我心中·喜迎十九大”系列活動、革命傳統教育系列活動、播放露天電影等,滿足移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開展主題實踐活動50餘場次,在搬遷群眾中培養文藝骨幹、矛盾糾紛調解骨幹等60餘人。

開展“三留守”服務活動。統籌建設關愛服務中心,對搬遷安置點兒童、婦女、老人進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詳實完備、動態更新的信息管理系統,聘請專業社工、吸納社會各界積極為他們排憂解難,提供關愛服務,形成關愛兒童、婦女和老人志願服務行動長效機制。創新開辦“四點半”課堂,同步開設“四點半”課堂、圖書室、心理疏導室、親情聊天室等功能室,組織志願者教師近100人,開展“四點半課堂”300余天,幫助搬遷群眾子女解決學習中的難題,惠及兩百多個家庭。

【经验分享】碧江:“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抓社區治理,社會文明有發展

聯動治理主體。積極推動轄區內社會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公司、轄區企事業單位等多元主體,為社區提供人力、物力、智力支持,並主動參與搬遷安置點管理,形成安置點社區“多元”治理格局。採取黨建工作聯做、公益事業聯辦、項目建設聯推、服務難題聯解、精神文明聯創、社區治安聯防“六聯動”破解搬遷社區治理中的難題。

推動民主決策。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對涉及社區黨建、居民利益、公益事業、社區治安等重大事項共同商議,用最快的速度解決老百姓身邊的大事、急事、難事;引導社區各方力量對社區重大事務進行科學評判、民主決策,逐步形成民主提事、民主議事和民主決事的良好氛圍,基層自治功能得到有效激活。

推進平安建設。充分利用轄區單位、企業等資源,強化移民群眾自治功能,開展律師進社區和法律明白人機制,發揮在矛盾化解、糾紛調處、民情研判、群防群治、法制宣傳等方面的作用。積極開展背街小巷亮化、天網地網延伸、吸毒人員收戒管控、零發案網格小區創建、平安建設大宣傳等平安碧江“五項行動”,實現移民安置小區治安巡防覆蓋率100%,人民群眾安全感保持全市第一。

【经验分享】碧江:“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抓基層黨建,統籌推進有力量

創新組織建設。根據“支部建在連上”原則,把支部建在移民小區裡。按照“便於管理、便於服務、便於治理、群眾滿意”的原則,在川硐塢坭、環北響塘龍、燈塔矮屯等移民安置小區設立移民黨支部,實行“一站式辦公”,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在安置點社區治理、糾紛調解、就業保障等先鋒模範作用。同步推進遷入地共青團、婦代會、工會等群團組織建設,不斷壯大基層組織、推進群團組織全覆蓋。

孵化社會組織。大力培育孵化能有效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社會組織,開展“春暉行動”“綠色碧江·黨員先行”志願服務活動,組織“我到社區搞義診、我為社區獻一策、我為社區捐一物、我在社區爭做貢獻”暨社區鄰里文化節主題實踐活動,激發移民群眾參與熱情。

突出作用發揮。建立“縣級領導聯繫社區、科級領導包戶、幹部職工蹲點掛鉤”的幫扶機制,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黨建工作與其他工作同規劃、同實施。建立健全協調聯動、包保責任、多元共商等聯絡協調機制,採取每月例會、季度彙報會、年終述職會等方式,狠抓黨支部作用發揮和支部書記履職。積極引導多元主體對涉及移民群眾利益訴求、公益事業、治安管理等重大事項進行商議,逐步形成民主議事、民主決策的良好氛圍,帶領移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推動社區發展。

【经验分享】碧江:“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執行主編:劉 雅

編 輯:劉 銳

【经验分享】碧江:“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经验分享】碧江:“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经验分享】碧江:“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