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時間,50萬字,這本民情日記記錄了太多暖心幫扶故事

今年3月底,由貴州省戒毒管理局康復醫院派駐息烽縣西山鎮田衝村的駐村幹部羅昭中,在離任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長之前,捧出了用一年時間寫下的50萬餘字民情日記。

“進村主道修好了,種植養殖項目落地了,新建村級公辦幼兒園即將開園招生,幹群關係融洽了,發展了新黨員……”這本民情日記不僅詳細記錄了田衝村在一年內甩掉“後進村”帽子的新變化,還記下了駐村幹部的心路歷程,是對駐村幫扶工作的直觀註解。

息烽縣委組織部提供的資料顯示,2018年,該縣選派210名駐村幹部組建42個“鄉村振興·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共走訪群眾5.1萬餘人次,協調資金6772.4萬餘元,落實項目223個,辦理好事實事1320件。息烽縣以“盡情盡力”對駐村第一書記羅昭中的工作予以好評。

近日,記者前往田衝村,瞭解民情日記背後的駐村幫扶故事。

1年时间,50万字,这本民情日记记录了太多暖心帮扶故事

田衝村

春雨霏霏,記者和息烽縣西山鎮田衝村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長羅昭中一道驅車進村。剛到村口,羅昭中就剎車招呼路邊慢行的一位老農:“曾爺爺,您要去哪裡?”

“閒起沒事,去坡上翻土。”八旬貧困戶老人曾樹雲回答。

“下雨了,翻土不差這幾天哩。”羅昭中邊說邊跳下車,從後備箱拿出一雙新運動鞋塞到老人手裡,“適合您的尺碼,留起穿哈!”

“你咋總是這麼關心人哦!好,聽你的,我回家休息……”老人轉身走了。

春雨擋不住農人春耕的熱情。前行不久,羅昭中看見正在家門口忙活的殘疾貧困戶王明祥時專門停車叮囑:“你身體不好,要注意休息哈!”

新改造的進村水泥路,修建得十分平坦,設置了牢固的護欄。站在高處俯瞰,這條長8公里的進村路,就像躺在綠水青山間的一條玉帶,將散落於大山中的350多戶村民的農舍、田地和池塘串聯起來,構成美麗靜謐的田園圖,讓人難以想象這裡曾是戴著“後進村”帽子的地方。

沉下去,摸清底數融洽幹群關係

“農村工作,必須走到村民身邊,貼近村民生活,走進村民家中,要坐得下、擺得來、談得妥、說得通,才能走進他們心裡。”

——摘自民情日記

2018年駐村幹部第一次進田衝村,駕車在坡陡彎急的爛泥路上多次“半坡起步”,就預感幫扶“後進村”並非易事。

田衝村距縣城13公里,地理位置偏僻,經濟發展滯後。2018年初,縣委組織部排查村級後進黨支部,田衝村名列其中。

為迅速掌握村情,融洽幹群關係,羅昭中從駐村起,就帶著駐村幹部們開展入戶調查,並堅持記錄每天的工作內容。

入戶第一天,他們就走進了空巢貧困老人曾樹雲家,老人對這群陌生的來訪者充滿戒備心。羅昭中一行堅持多次登門,幫助其維修房屋,化解其家庭矛盾。老人最後眼含淚花對駐村幹部說:感謝黨和國家沒有忘記我!

駐村三個月,駐村幹部一行遍訪全村村民,以詳盡的文字、圖片資料編制出村民住居登記冊。堅持入戶調查,讓駐村幹部很快就走進了群眾中。

到崗第100天,駐村幹部召開村黨支部擴大會議。彙報入戶調查摸底情況及幫扶思路時,羅昭中對田衝村經濟發展等基本情況如數家珍。

這讓2007年卸任的老村支書黃永安很是佩服,他不由得感嘆:“黨員是種子,百姓是土壤,幹部要根植於百姓中。駐村第一書記給我上了一堂生動而深刻的黨課。”

1年时间,50万字,这本民情日记记录了太多暖心帮扶故事

羅昭中和田衝村幼兒園的孩子們在一起

融進去,轉變民風弘揚正氣

“必須放下身段,走進百姓心裡。只有黨風正、民風淳、心相通,才能齊心協力促發展。”

——摘自民情日記

田衝村曾是遠近聞名的“問題村”,打架鬥毆、酒後鬧事等事件時常發生。

民風不淳,是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改善民風,要靠發掘正能量、弘揚正能量。

在老黨員肖進文身上,駐村幹部們看到了正能量。

第一次去肖進文家中入戶調查是在晚上,肖進文只讓羅昭中在院子裡交談,身後的屋子漆黑一片。天亮後,心懷疑惑的羅昭中帶領駐村幹部再次來到肖家,才發現老人家中房屋開裂嚴重,逢雨必漏,所以沒有安裝電燈。村民們反映,肖進文覺悟高,雖然困難,但不等不靠不要。

將肖進文的名字添入貧困戶名錄的同時,駐村工作組也從這名老黨員身上看到了田衝村發展的希望。他們將此事詳細記入民情日記。

2018年7月6日早上,一場大暴雨突然襲來。

“請照顧好老人和小孩,需要幫助請直接撥打駐村幹部手機……”駐村幹部們第一時間查看村裡受災情況,用擴音器傳遞信息。這溫暖人心的聲音穿過風雨聲,傳遞到每家每戶。

“羅書記他們反應這麼快,很讓人感動。”村民徐正先說,羅昭中初到田衝村時,遇到村民都會熱情打招呼,典型的“自來熟”,村民們還感到不適應。而如今,不管是哪家村民,遇到困難,第一反應就是撥打村幹部及駐村幹部的手機,幹群關係越來越融洽。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正氣悄然間開始迴歸田衝村,村民之間的關係也越處越好。村裡民風改善的標誌性事件,是今年3月初,全體村民在駐村幹部的組織下,踴躍為患重病的村民唐明華捐款。“在田衝村,為同村人捐款,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離任村支書吳自倫說,駐村幹部做的一件件好事實事,的確感染了大家。

1年时间,50万字,这本民情日记记录了太多暖心帮扶故事

新改造的進村水泥路

幹起來,點亮發展的希望之燈

“要讓駐村幹部宿舍夜晚的燈光,點亮村民心中謀求發展的希望。”

——摘自民情日記

駐村扶貧,三餐不定,作息不規律。羅昭中忙完一天的工作寫民情日記時,常常已是深夜。

“幫助群眾主動謀求發展,雖艱辛卻十分有意義。”羅昭中在民情日記中如此寫道。

未改造前的進村路坑坑窪窪,嚴重製約了田衝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駐村幹部入駐後,不分晝夜堅守修路的工地,隨時解決各類糾紛。村民鄧某因徵地矛盾阻礙施工,羅昭中不僅耐心疏導,還幫他送孩子去4公里外的學校上學;有村民因為修路佔地糾紛,酒後打罵侮辱村幹部,被派出所留置調查,最終又是羅昭中去把肇事者領回村……駐守工地期間,駐村幹部共協調解決佔地和施工糾紛45起、其他矛盾糾紛21起。

2018年12月5日,田衝村的“組組通”公路建設基本完成。

在駐村幹部的全力協調下,田衝農村客運班車預計今年6月開通。

外出務工一年的村民廖永才,今年春節前返鄉,以為進村還要走爛泥路,特地換上了舊皮鞋,走到村口看見眼前的新路,他驚喜又疑惑:村裡咋個這麼快就完成了修路的大事?

路修好了,發展經濟的瓶頸被打破。駐村幹部利用週末自駕到遵義、重慶等地考察學習蔬菜、藥材、經果林的種植經營模式,及時向村民宣講,發動村民主動參加產業結構調整。

馬路槽組調動村民種植富平尖柿100畝,紅綠源合作社流轉土地150畝種植經果林,下隊組流轉土地60畝養殖小龍蝦,數十名村民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率先實現增收;

2018年底,田衝村徹底甩掉了“後進村”的帽子;

一些常年外出務工者今年春節後破例沒有外出,村民廖永江近期計劃把家裡拋荒多年的土地用起來,好好發展藥材種植;

……

在村黨支部的帶動下,田衝村發生了一系列可喜變化。羅昭中在民情日記裡及時記錄了這些變化,並在日記中寫下心願:早點把田衝村建設成為百姓富、生態美的富美鄉村。

實起來,好事辦在群眾心坎上

“只有解決田衝村幼兒教育的‘瓶頸’,才能解除老百姓勤勞致富的綁腿。”

——摘自民情日記

田衝村成了駐村幹部的家。即使是週末返家,羅昭中閒暇時發微信朋友圈,內容也是關於扶貧工作的。

一年來,在駐村幹部的牽線搭橋下,省戒毒管理局投資為田衝村升級改造黨建活動室,配齊電腦、打印機等辦公設備,提供道路硬化所需水泥,並向村裡70歲以上的老人以及殘疾人、貧困戶捐贈慰問糧油;息烽縣農業局為村脆紅李種植項目協調管護工資近2萬元;息烽縣國土局為硬化道路提供砂石材料……

老支書黃永安如此評價羅昭中:他愛老人,村裡70歲以上的村民他都拉過家常、送過溫暖;他愛孩子,盡最大努力協調改善了村裡唯一一所民辦幼兒園的辦學條件。

第一次走進田衝村這所簡陋的民辦幼兒園時,羅昭中差點掉淚:在這裡,廢棄輪胎就是玩具,風鈴則是用易拉罐做的……

週末返家,羅昭中背上背篼走上街頭,在胸前掛上寫著“贈人玫瑰 手留餘香”的牌子,開展募捐活動,並在微信朋友圈、單位號召同事、親友捐款捐物,共為村民辦幼兒園募集到價值3.5萬餘元的幼兒被褥、玩具、文具及上千冊圖書;他還聯繫到貴陽幼兒師範專科學校,發動師生利用暑期進村開展教育幫扶。

為了更加徹底地解決學前兒童教育問題,羅昭中撰寫了《關於請求幫助解決西山鎮田衝村學前兒童入托難問題的報告》。2018年7月,縣教育局正式批覆,同意立項融資50餘萬元,在原田衝小學舊址改建公辦幼兒園,幼兒園計劃於2019年秋季開始招生。

“家門口就要有公辦幼兒園了!”村民們喜出望外,村民徐德彬說,解決了入托難,自己以後就能安心在家門口參與產業發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