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太陽死亡後,我們的地球仍有一線生機?

宇宙中的一切變化在時間的長河裡生生不息,比如那些超新星的爆炸事件就是其中之一,在一般情況下這些爆炸的殘骸都會被拋入到星際空間之中,但萬事總有例外,仍然會有少量的物質會因為受到了引力的束縛而重新回落到該恆星周圍。這些殘骸的降落並不是雜亂無章,而是在周圍形成了行星的溫床(一個旋轉的物質盤)。關於太陽系的形成,天文學家們也同樣認為:起源於一團彌散在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雲,在經過它自身引力的作用之後發生坍縮從而形成的。

天文學家發現太陽死亡後,我們的地球仍有一線生機?

對於太陽系的探索,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那就是當有一天太陽死亡,我們所生活的地球能否有一線生機?天文學家們在白矮星的周圍找到了類太陽恆星的屍體,在中子星的周圍找到了超新星的殘骸,在褐矮星的周圍找到看了流產恆星正在形成的證據。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可以找到這些行星,就已經表明了行星的個體形成過程比我們預想的頑強得多,並且,即使太陽最後會死亡,我們的地球仍然還存在一線生機。

天文學家發現太陽死亡後,我們的地球仍有一線生機?

曾經,天文學家們一直對太陽系以外是否存在行星存在疑惑。但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非常類似於太陽系的行星系統目前並沒有,而是和太陽系完全不同的行星系統。比如說類太陽恆星sunlike star,這個行星的質量比木星還大,但是其公轉軌道的半徑卻比水星還小,這並不是天文學家們發現的最古怪的個例。像類太陽恆星HD 40307的質量是地球的四到十倍,同時,它還擁有三顆行星,但它們的旋轉半徑還不到水星軌道的一半距離。

天文學家發現太陽死亡後,我們的地球仍有一線生機?

或許,宇宙中的行星和生命最普遍的棲息場所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甚至該行星系統和我們太陽系並不相似。第一顆被確認的太陽系外行星,便是圍繞著中子星(neutron star)PSR 1257+12轉動,它是一顆和太陽完全不同的恆星,甚至比白矮星更極端,這具“恆星屍體”質量是太陽的20倍以上,但是直徑卻只有20千米左右。這樣的恆星在發生爆炸死亡的時候,過程會比類太陽恆星表現的更加劇烈,我們很難想象它是如何得以倖存。

天文學家發現太陽死亡後,我們的地球仍有一線生機?

天文學家們用斯皮策望遠鏡觀測白矮星 WD 2226-210,通過2年的時間研究在恆星死亡的時候,該行星系統的不同部分“存活”情況。這顆白矮星在死亡之前,被拋出的部分無知形成了Helix nebula(螺旋星雲)。這將G29-38 之類的老年白矮星連接到了一起,塵盤繞著白矮星旋轉,100個天文單位和我們的太陽系相當,同時,延伸的範圍比白矮星周圍都大得多。這麼大的半徑可以證實這個盤就是彗星和小行星碰撞所釋放的塵埃,這樣的殘骸盤在太陽的周圍也存在。這也說明的,當類太陽恆星真的死亡,在它遙遠處的小行星和彗星倖存下來,那麼生命力和它們同樣頑強的行星應該也可以存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