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縣新泉工農婦女夜校舊址(張家祠)

紅四軍新泉整訓舊址介紹——

連城縣新泉工農婦女夜校舊址(張家祠)

連城縣新泉整訓紀念館


連城縣新泉工農婦女夜校舊址(張家祠)


該舊址位於連城縣新泉村,緊鄰紅四軍前委機關、政治部舊址(望雲草室),建於清代光緒年間,進深10.5米,面積196平方米,四合院歇山頂中軸式祠堂,磚木結構,雕花斗拱,由上下兩廳、天井、上廳左右各一偏房、大門外雨坪組成,正廳一橫匾“忠信誠敬”正廳左右牆壁上刻宋代理學家朱熹體“忠、孝、廉、節”四個大字,另左右牆壁上各保存紅軍標語“軍事政治訓練”、“加強少先隊”。 1979年10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10月被列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完成本體維修。

連城縣新泉工農婦女夜校舊址(張家祠)


連城縣新泉工農婦女夜校舊址(張家祠)


連城縣新泉工農婦女夜校舊址(張家祠)


1929年6月,毛澤東率紅四軍第二次進駐新泉休整期間深入群眾進行社會調查,當了解到大多數新泉婦女沒文化,還沒從封建束縛中解放出來,於是他立即指示新泉地方黨的負責人要創辦一所工農婦女學校,幫助新泉婦女砸碎封建枷鎖,衝破黑暗牢籠,在政治上、文化上獲得徹底翻身解放。於是,在毛澤東的親自指示關懷下,當年7月中央蘇區第一所婦女學校——新泉工農婦女夜校正式開班。

連城縣新泉工農婦女夜校舊址(張家祠)


婦女夜校一開班得到了新泉及周邊婦女的積極響應,她們紛紛到夜校學文化、學政治、學軍事,減掉髮髻留短髮,走出家門鬧革命,到1929年新泉整訓期間學員就由原來的十五六人發展到100多人,毛澤東多次抽空視察婦女夜校學員們的學習情況。為了培養婦女解放運動的骨幹,把婦女夜校推廣到各個鄉村,連南區蘇維埃政府於1930年春,在新泉舉辦為期三個月的婦女骨幹培訓班,學習結束後,這些骨幹學員分散到連南區各個鄉村先後辦起了18所夜校,發展學員700多人。為解決教材問題,區蘇維埃政府組織幹部編寫課本或者翻印《紅軍識字課本》,有的翻印來不及就發動學員手抄,邊抄邊學,邊認邊抄;為解決教師問題,一方面請區、鄉幹部輪流到夜校當義務教員,另一方面按“能者為師”的辦法,由學員自己教,培養“學員老師”當教員。

連城縣新泉工農婦女夜校舊址(張家祠)


連城縣新泉工農婦女夜校舊址(張家祠)


連城縣新泉工農婦女夜校舊址(張家祠)


張素娥就是一個典型的“學員老師”,1929年紅四軍進駐新泉時她才17歲,她是連南區蘇維埃副主席張育文的妹妹,當年她負責毛澤東、朱德、陳毅的生活起居,是婦女夜校的第一批學員,毛澤東曾親自教過她學習寫字和革命真理,她經常利用三餐吃飯時間向哥哥學習,自己先學了晚上再去教其她婦女,成為一名“學員老師”。新中國成立後,她堅持辦婦女識字班、掃盲班、農技班,為新泉婦女的文化翻身事業獻出畢生精力。1989年12月,中共中央組織部原副部長曾志還專門來到新泉婦女夜校看望這位當年的革命好姐妹。1990年,終身未嫁的她離開人世,享年78歲,臨終前張素娥把望雲草室和婦女夜校捐給了紀念館,她一輩子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令人敬仰。

連城縣新泉工農婦女夜校舊址(張家祠)


連城縣新泉工農婦女夜校舊址(張家祠)


1930年春,連城赤衛獨立第四團攻打連城時,新泉婦女夜校8名學員隨軍參戰,其中1名學員犧牲被譽為“八女勇士”。此外,夜校的婦女們組織了“夜校慰勞隊”,隊員們白天幫助紅軍戰士洗補衣服,看護紅軍家屬,晚上一起到夜校一邊學習一邊納草鞋,革命熱情及其高漲;還有120多名夜校青年婦女參加了游擊隊,為蘇區婦女翻身解放樹立了一面旗幟。1932年,紅軍攻打漳州時,夜校學員們英勇參與了運送糧食、物資和軍需彈藥等後勤保障鬥爭,更多的婦女則在後方從事農業生產、推動擴紅。建國後,60年代這所夜校曾停辦。

連城縣新泉工農婦女夜校舊址(張家祠)


連城縣新泉工農婦女夜校舊址(張家祠)


1972年,新泉恢復了工農婦女夜校,在此大規模組織學員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術,改變了當地婦女的命運。1973年新泉公共婦女夜校50多名女學員組成了紅色娘子軍“耕山隊”,連續三年開展開山造林活動,每年完成開山造林任務500畝,為當地經濟生產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成為我省和全國婦女的一面旗幟。1979年9月,新泉工農婦女夜校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三八紅旗集體”,10月被省婦聯評為“省三八紅旗集體”。

連城縣新泉工農婦女夜校舊址(張家祠)


連城縣新泉工農婦女夜校舊址(張家祠)


連城縣新泉工農婦女夜校舊址(張家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