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公眾號生死劫

2019,公众号生死劫

來源:巨土文化(ID:jutuwenhua)

排版:放開那芒果

這是一篇硬貨類文章。

文字多,而且,確實不太好讀。

你可以先收藏,或者轉給朋友。

我相信這篇文章,會對你有所啟發。

消失的15%

來吧,開門見山。

15年-17年,前20%的公眾號,都活得不錯。

數據好、廣告多、甲方不事兒逼。

18年-19年,只剩前5%,活得滋潤。

20% - 5% = 15%

問題 1:消失的這15%,是哪些公眾號 ?

問題 2:它們為什麼接不到廣告了 ?

如果你做的是自媒體,就得琢磨了。

且,琢磨透。

這兩個問題,都和一個詞有關 ——

品效合一。

什麼是品效合一?

說白了:既要曝光,還要轉化。

有這樣要求的甲方,流氓嗎 ?

我認為,不流氓。

畢竟,和傳統廣告相比,自媒體投放,最重要的優勢,就是基於互聯網和產品,可以直接實現轉化。

無論是閱讀原文,還是識別二維碼、點擊小程序,在微信上,有太多的方法,能讓用戶看完廣告,很方便的購買,且,不影響(甚至會增加)文章的閱讀體驗。

可是,這個需求,在15年-17年,被廣告公司“或有意、或無意”的忽略了很久。就算文章裡有購買入口,轉化,也遠不如“閱讀量”重要。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快消品牌,做起了帶貨類投放,以及大環境的影響,單純“打品牌”的企業,越來越少。更多的投放,變成了

“追求轉化為主,品牌曝光為輔”。

嗯,兩個問題的答案,呼之欲出。

1、打品牌投放,只會和頭部KOL合作:GQ實驗室、黎貝卡、咪蒙……如果你仔細觀察,這些號從來沒缺過廣告,甚至越來越受歡迎。

2、搏轉化投放,只會找性價比高的公眾號、小紅書、抖音、快手……其中,多是一些優質的小號。

位於行業6%-20%的公眾號,就尷尬了。

1、算不上頭部。

2、性價比不高。

怎麼辦 —— 要麼逆襲,要麼降價,要麼等死。

十二個字,都能看懂,就不展開了。

刷屏的窄門

我特別喜歡“窄門”這個詞。

The Narrow Gate,宗教詞彙。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聖經:新約馬太福音》7章13-14節。

只靠套路寫作,那門是寬的。

用好內容刷屏,那門是窄的。

2019年1月,公眾號“不會畫出版社”的《“別難過,我先走啦。”》刷屏,實現雙“10w+”。單篇文章,漲粉20萬+。這背後,就是窄門。

同月,視頻《啥是佩奇 ?》刷屏,播放量數千萬。這背後,也是窄門。

2019,公众号生死劫

什麼是窄門 ?

1、同樣的選題,別人做1天,你做10天,且內容質量和時間投入正相關。這是一種窄門。

2、為了一篇文章,你進行了大量的親身體驗,而不只是通過百度。這是一種窄門。

3、你先想到了一個牛逼的標題,然後通過策劃內容,沒做“標題黨”。這是一種窄門。

什麼是寬門 ?

1、是熱點就追,文章追到一半,轉到“我有一個朋友小P”。這是一種寬門。

2、看別人寫火了,自己就跟著寫,把腦子動在了洗稿上。這是一種寬門。

3、起一個吸引眼球的標題,不顧用戶預期,隨便抖個機靈。這是一種寬門。

2018年,刷屏文章依然層出不窮,早就說明了:內容紅利根本沒有消失。

只不過,“套路內容紅利”,變成了“優質內容紅利”。

所以,走窄門,還是寬門 ?

Make your choice.

聚光燈之外

新媒體行業有一個怪象。

大部分從業者,或多或少,認識“咪蒙、黎貝卡、羅振宇、凱叔、獸爺……”

可是,麥當勞、肯德基,公眾號用戶5000萬+,負責人是誰 ?新華社的超級爆款,“八個字,用了三位編輯”,是哪三位大神 ?粉絲量過億的企業公眾號,每次推文,是怎樣一種體驗 ?

幾乎沒人知道答案。

這不是怪象嗎 ?

2019,公众号生死劫

要知道,90%的從業者,都是企業的公眾號編輯、微博運營。可行業的聚光燈,偏偏照在了10%的自媒體人身上。

聚光燈之內,圍觀神仙打架。

聚光燈之外,小兵摸黑幹活。

一個餐飲連鎖的新媒體負責人,該學習光彩奪目的咪蒙,還是振臂高呼的羅振宇 ?

他該學習的,是經濟學原理、市場營銷學、互聯網產品邏輯、自家企業商業模式,最後,才是新媒體運營。

我這麼表達,不知道你認不認可:

中國3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加上拿到ABCD輪的各種產品、一二三線城市的當地知名品牌,至少需要幾萬名優秀的企業新媒體負責人。但是,能夠匹配這些企業的人才數量,遠達不到十分之一。

聚光燈之外,企業新媒體運營,新興而畸形。

發展速度,遠落後於自媒體。

四小時的微信公開課,張小龍說了這麼一句話:以前說過公眾平臺不是為你們準備的,但公眾平臺確實是被自媒體用的最好的一個領域。

你真的聽懂了嗎 ?

聚光燈之外,才是公眾平臺的初心。

杜蕾斯的鍋

很早就想寫一篇《杜蕾斯的蝴蝶效應》,最終決定偷個懶,把這個思考,濃縮到這篇當中。

杜蕾斯要背什麼鍋 ?

讓很多企業,新媒體定位錯誤的鍋。

聰明的你,當看到“定位錯誤”,可能就知道,我想說什麼了。

這一口飛來橫鍋,可不算小。

七年前,環時互動牽手杜蕾斯,從微博到朋友圈,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刷屏。

在那個階段,如果你問一家企業:你們為什麼做新媒體 ?

答案很可能是:可以低成本的刷屏。

漲粉、刷屏,是老闆的唯二追求。

後來,這些企業發現:微博刷不了屏,公眾號閱讀上不去。於是,對新媒體失去了興趣。

大家晃晃悠悠,就到2014年。

自媒體大號,已遍地開花。

直到一些知名企業(比如:招商銀行信用卡、南方航空),開始用產品思維,運營微信服務號,將“轉化和服務”,而非“100000+”,作為運營目的。

企業新媒體,終於找到了方向。

品效合一、存量思維、產品化、小程序、增長黑客、商業閉環、社交電商……追求“100000+”的企業號越來越少,新媒體,開始成為企業的賦能工具。

Luckin Coffee:朋友圈熟人裂變;

萬寶龍:新品的曝光與線上轉化;

支付寶:強人格化提升用戶關係;

招行信用卡:通過接口提升服務體驗;

……

2018年,環時互動與杜蕾斯和平分手。

企業新媒體,進入到了漫長的下半場。

哪怕是一個初創企業,也開始把新媒體,當作企業發展的“乘號”,而不是從天而降的“加號”。

所以,如果你的老闆/總監,依然基於“寫什麼能火”,而不是基於“商業模式”,來定位新媒體。

9102年了,換個單位吧。

人才困獸鬥

都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做了8年新媒體,關於人才,我最大的感觸是:才不配位,滿地都是。

除了金字塔尖,大部分的公眾號,閱讀量和質量,根本不成正比。也就是說,閱讀量3000的公眾號,很可能比閱讀量30000的,做得好。

還有更糟糕的:企業的品牌價值,與其公眾號的質量,也不怎麼成正比。比如,某世界500強的公眾號,只有幾百閱讀,排版更是五彩斑斕的黑。

為啥會這樣 ——

行業新、門檻低、要求高、需求大。

如果你想入行,或者已經入行,

一定要理解,上面這十二個字。

行業新:相比傳統崗位,新媒體運營,缺少成熟的高等教育學科,職業培訓更是良莠不齊。另一方面,企業的用人標準,也存在認知不足,甚至依然停留在“網感好、腦洞大”,這種十分虛的層面。

門檻低:新媒體這行,就算沒吃過豬肉,也都見過大量、海量、巨量的豬是怎麼跑的。一部分從業者,是因為喜歡且簡單,想做新媒體的。還有一部分從業者:這家公司真棒,可我不懂產品不懂技術不懂運營不懂行政不懂銷售,看樣子,只能做新媒體了。

要求高:內容編輯、原創寫手、用戶運營、團隊管理,單獨一個崗位,想做到優秀,都不容易。更何況,有些公司,做到了“四崗合一” —— 從商業模式,到互動留言。從內容定位,到標題撰寫。從跨部門配合,到工作站模式。除了說得不算,什麼都是你一個人。

需求大:“行業新、門檻低、要求高”不要緊,用人需求還大,這就麻煩了。需求多大 ?前面的文章,我已經做過假設了。3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ABCD輪的各種產品、一二三線城市的當地知名品牌,至少需要幾萬名優秀的企業新媒體負責人。

別忘了,除了數量不夠,高手還容易受限。受企業實力的限、受商業模式的限、受領導的限、受預算的限……

以上種種,讓我很看好新媒體行業的發展。

沒錯,是看好。

因為,新媒體行業,太急太糙了。

有太多人,想成為新媒體人。

有太多企業、大號,需要人才。

對於“天生新媒體人”,這是最好的時代。

最後,希望文章能讓你有所收穫。

From:池騁 巨土文化CEO插坐學院 新媒體首席講師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所幫助,歡迎留言並且推薦給你的好友。

本文由巨土文化(ID:jutuwenhua)發佈,授權互聯網早讀課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職場相關:

  • 有一種人會越來越難找到工作

  • 為什麼說跳槽加薪低於30%,等於在“降薪”?

  • 簡歷投了10家公司,結果統統被拒.. 運營新人還有救嗎?

  • 非名校,經驗少,沒人脈,有機會進入BAT做產品經理嗎?

  • 29 歲成為阿里巴巴 P8,工作前 5 年完成晉升 3 連跳,他如何做到?

商業閱讀:

  • 淘寶網“宣戰”拼多多,誰抄了阿里巴巴的後路?

  • 慢公司豆瓣:只要不死,就讓我們這樣喪著吧

  • 美團司機:老子這三個月不跑滴滴了!

  • 第一批00後區塊鏈創業者終於坐牢了

  • 盒馬鮮生商業模式與運營全面解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