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電商晚來10年——中國能否完成消費升級?

電商確實是中國的寡頭壟斷,讓做生意的人收入多的越多,讓收入少的越少。這嚴重阻礙了新生實體經濟。你們看某寶上買東西,排在前面才有銷量,排在後面的就沒銷量,而排在前面的往往都是靠虛假刷單才排前面的,大家可以去研究淘寶的商品排名。

假如電商晚來10年——中國能否完成消費升級?

寡頭經濟掌握國民經濟命脈

可能有人說,我在電商上面消費也是消費啊,和實體有差距嗎?

消費給誰了,利潤都是以電商的形式流入了少部分大城市,再往當地流入的可能性幾乎為O,所以造成錢都讓外地人賺啦,本地人沒收入,只能摳著花,日積月累,越來越沒錢。

假如電商晚來10年——中國能否完成消費升級?

美國街區

其實電商是打破了城市自有圈子的自我消費滿足,這點有點像過去中國的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美國,日本和歐盟等國家,雖然經濟增長緩慢,但是她自己的國內市場就可以滿足他物質消費的需求,從而完成消費升級。這些國家是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資源,來完成自己人民的消費升級。本來中國也可以像美國和日本一樣,做到自給自足。這個也是我們一直要努力的方向。

那是你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淘寶的寡頭經濟,等於是把有限的資源流入到僅有的幾個大端口商,不做競價的小商家看都看不到。這些錢基本不用交稅,稅收對社會意味著什麼你應該明白。大量的金錢被壟斷後,就會流入房市,金融等等一系列高資本行業,這些也是寡頭經濟,最後受剝削的還是那些基層消費者。這就好比另一個鴉片戰爭,讓你抽大煙,再用你貢獻的錢來殖民你。

假如電商晚來10年——中國能否完成消費升級?

日本街頭

現在不像過去了,你沒有一定的資金積累,基本上沒有創業的機會。很多普通人創業也只能選擇餐飲,物流,理髮等技術含量低服務業,做貿易的越來越少。大家有去過香港日本的可以看看,當地的零售業對於當地經濟的貢獻。這種繁華是實實在在可以看得見和摸得著的,這些地方也有電商,但是是被關在籠子裡的,得到嚴格管控的。

假如電商晚來10年——中國能否完成消費升級?

香港街頭

中國在物質爆發的前夜,讓電商攪了局,國家如果管控電商,別這樣無序發展,讓電商晚來10年,對中國經濟絕對是有利無害的。中國在沒有大量建立消費品製造業時,很多人對品牌、品質、專利都沒有維權的概念時,對中國零售業來講,電商就是致命的。本來中國在2000年以後已經有了大型連鎖超市的萌芽,中國消費經濟已經有了常態化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也會逐步提高。中國製造業也會蓬勃發展。但是這一切,經過這20年電商無序的擠壓,基本就滅絕了。這其實是社會的倒退。我之前就說了中國必須會還這些欠賬,今後,中國零售業還會崛起,可惜可能要晚20年。隨著電商慢慢受到監管,電商也會慢慢變成零售業的輔助手段。

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外部需求被稱為“三大需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三駕馬車”中,消費需求是生產的目的,可以創造出生產動力,並刺激投資需求。因此,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最終需求和目的,拉動生產力的發展;

投資需求是增加社會總供給的重要途徑,投資規模要和經濟發展狀況相協調,投資不足可能減緩經濟發展,投資增長過快則可能引發經濟過熱; 外部需求對經濟作用和消費需求類似。但是,受到國際經濟、外貿環境和匯率變動多種因素影響,外部需求容易出現波動。

完整意義上的“三駕馬車”的衡量指標是指GDP 支出核算中的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

假如電商晚來10年——中國能否完成消費升級?

良性的消費循環是社會穩定的必然結構,在社會還沒有完全建立相應的循環機制前,打破這個平衡,必然會讓社會結構失衡。與之相關的金融、地產、投資、出口都會受到衝擊。良好的經濟環境猶如流水循環,如果變成一灘死水,那就慢慢的失去了活力。錢只有大量的流轉起來才能有價值。現在的高房價和資金高度集中化,物價的上漲,變相的促成人民幣貶值,讓很多人喪失消費能力,也讓很多人失去消費的信心。不敢花錢,不能花錢,沒的花錢這是普通大眾的現狀。房地產抽乾了我們的財富,電商抽乾了我們的行動,金融信貸抽乾我們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