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至民國武威方誌編纂概況

清代至民國三百年間,武威先後修志十餘種,而留存後世者只三五種而已,其餘大多散佚,實為憾事。

清代至民國,武威地方誌編纂呈現出繁榮興盛的局面,共編修志書十多種。

清代以來,由於經濟發展,社會相對安定,地方誌編纂悄然興起。有清一朝,出版了許多反映武威地方歷史文化、山川水利、民俗特產等等的地方誌。

武威現存最早的府志,就是清代涼州人張玿美編纂的《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簡稱《五涼全志》。此書由涼莊道張之浚及涼州府大小官員共11人倡議並鑑定,總纂修為張玿美。從該書的序言來看,當時全書為六冊,但現在流傳下來的卻只有五卷縣誌,即涼州府所屬武威、永昌、鎮番(民勤)、古浪、平番(永登)5縣各1卷,沒有第六卷和集《學道編》附錄。《清史稿·卷146·志121》收錄了《五涼全志》目錄:“《武威縣誌》一卷,《鎮番縣誌》一卷,《永昌縣誌》一卷,《古浪縣誌》一卷,《平番縣誌》一卷。”《五涼考治六德志全集》始修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包括地理志、建置志、風俗志、官師志、兵防志、人物誌、文藝志等。這部志書,記載簡明,材料取捨得當,但記述過於簡略。


涼州文化 | 清代至民國武威方誌編纂概況


張玿美,字昆巖,武威人。雍正元年(1723年)以孝廉方正應徵進入仕途,後被任用為廣東惠來知縣。張玿美到任後,從整頓史治入手,徹底肅清了當地匪患。雍正遷升他為廉州知府,進而升任雷瓊道,一時聲名大震。乾隆九年(1744年)初秋,他以父母年老為由帶著幾千卷書籍辭官歸裡。辭官回家後,他非常關心地方文化教育,把所藏的“十七史”等書籍955冊贈給書院。所著《五涼志》及許多詩歌,是涼州歷史文化中的珍貴財富,是張玿美對武威人民所做的一項重大貢獻。

除了《五涼全志》,影響較大的還有著名學者張澍編纂的《涼州府志備考》。

《涼州府志備考》在編纂上具有內容豐富全面、引徵廣博、考證嚴謹等特點,對我們今天研究武威地區的歷史、進行方誌編纂以及學術研究都具有重要價值和貢獻。主要體現在深得方誌編纂之法,糾正前人的一些訛誤,史料珍貴,體現作者的慧眼獨識等方面。


涼州文化 | 清代至民國武威方誌編纂概況


張澍一生著述甚豐,已刊印的有《姓氏尋源》《姓氏辯誤》《西夏姓氏錄》《續黔書》《蜀典》《大足縣誌》《大足金石錄》《養素堂文集》《養素堂詩集》《二酉堂叢書》《諸葛忠武侯文集》《涼州府志備考》等;未刊印的著作主要有《詩小序翼》《元史姓氏錄》《帝王世紀》輯本、《續敦煌實錄》《鵲野詩微》《文字指歸》《韻學一得》《小學識別》《疊字譜》《天文管窺》《消夏錄》等。其中所輯錄的《二酉堂叢書》,收書36種,其中21種輯錄唐代以前涼州地區有影響的文人著作,諸如《三輔決錄》《三秦記》《三輔舊事》《三輔故事》《涼州記》《西河舊事》《沙州記》《張太常集》《李尚書詩集》等是研究雍涼和河西的珍貴史料。張澍的輯佚工作,在當時是獨樹一幟的,不僅可以瞭解當初西北學者著述的盛況,而且對當時和後來產生過重大影響,魯迅就是在輯佚方面深受張渤影響的學者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蘇銑編纂的《涼鎮志》,成書於清順治十四年。該志共六表,三十目,分《地理志》《建置志》《官師志》《兵防志》《歲計志》《人物誌》等。《地理志》包括沿革、疆裡、山川、水利、橋樑、風俗、特產、古蹟(附故墓);《建置志》包括城垣、公署、學校、壇壝、祠祀(附寺觀)、驛傳(附鋪舍);《官師志》包括名宦、道屬(附員額);《兵防志》包括軍制(附馬匹)、堡寨、烽墩、隘口、戎器;《歲計志》包括戶口、地糧、馬糧、課稅;《人物誌》包括鄉賢、忠烈、節孝、甲第、鄉試、流遇、仙釋;此外還有前人記述的詩歌。

該志綱目齊備,記述簡明扼要;考錄互用,多有卓見。但內容編排缺乏條理,考證亦多附會。該志因故失傳,朱士嘉《中國地方誌目錄》中收錄了2900多部地方誌,其中就有《涼鎮志》。

《涼鎮志》的編纂者蘇銑,交河人,順治年間進士,曾任陝西布政使司參議、分守西寧道、陝西按察使司副使。

清代至民國武威地方誌編纂中,民勤縣編纂的較多,也做到了前後相承。主要志書有:《鎮番衛志》,民勤縣人孟良胤編纂,成書於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1年),該志早已亡佚,卷目不詳;《續修鎮番衛志》,民勤縣人吳攀桂、盧生華修纂,成書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全書共10卷,早已亡佚;《鎮番縣誌》,山西平定州人、鎮番縣令許協主修,縣舉人謝集成總修,成書於道光五年(1825年)。該書5冊10卷,分地理、建置、田賦、水利、學校、師官、宦跡、選舉、人物、雜記等。《鎮番縣誌》記載的史實集中真實地反映了民勤近百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風俗、人物、物產等,是極為重要的史籍資料,是研究民勤歷史的重要憑據;《鎮番縣誌採訪稿》,鎮番縣令常孝義主修,鎮番縣教諭彭汝翼總修,民勤舉人盧殿元協修,成書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於這不是一部地方專志,而是為當時纂修省志編寫的採訪稿,所以在體例上沒有采用方誌編纂的傳統方法,而只是根據採訪所得的資料稍加分類,依序編錄而成一帙;《續修鎮番縣誌》,鎮番縣令周樹清(安徽合肥人)主修,民勤舉人盧殿元總修,成書於民國八年(1919年),共4冊12卷。志中搜集了一些鎮番前朝文人的詩詞歌賦,對後世讀者有一定參考價值,可聊以彌補前志的不足;《鎮番鄉土志》,分上下兩冊,署名“知縣事劉椿堂督修,邑增生聶守仁纂修。”該書共13目,包括歷史、政績、兵事、耆舊、人物、戶口、氏族、宗教、實業、地理志、道路、物產、商務等;《鎮番遺事歷鑑》,共12卷,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謝樹森纂輯,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謝廣恩補修。該書為編年體史書,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民族、軍事、地理、氣候、人口、生態、民俗、考古、地名、語言、中西交通、地方建設等許多方面。

古浪縣除《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古浪縣誌》之外,於咸豐三年(1853年),編寫有《古浪縣賦役全書》刊行。民國28年(1939年),李培清、唐海雲主編的 《古浪縣誌》由河西印刷局出版發行,總計8冊。

清代至民國三百年間,武威先後修志十餘種,而留存後世者只三五種而已,其餘大多散佚,實為憾事。

作者簡介: 李元輝,甘肅武威人,先後在《甘肅日報》《民主協商報》《貴陽晚報》《未來導報》等報刊雜誌發表歷史文化類文章三百餘篇。近百篇文章被《鳳凰網》《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新媒體平臺轉發。2014年由線裝書局出版詩文集《詩文話天馬故里》(與西木合著),2015年,由團結出版社出版長篇歷史小說《汗血寶馬》,參與編撰《村口有棵大槐樹》《涼州寶卷之方四姐》《涼州會談》等影視劇、舞臺劇劇本。現供職於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