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味——興平葫蘆頭

多年前就知道有“葫蘆頭”這味小吃,但從來無緣品嚐過。聽人說“葫蘆頭”就是豬的大腸與缸門相連的那一塊,俗稱豬勾子。

舌尖上的美味——興平葫蘆頭

每當聽到這樣的議論,我總在想,豬勾子那塊肉到底有啥好吃的,竟然被店家冠以“葫蘆頭”的名子招攬顧客?此疑問不絕於腦。

今年正月初五,在大雁塔北廣場閒逛,路過一家葫蘆頭泡饃館,衝著嘗豬勾子到底有多好吃的想法走了進去,價目表上一看,哇;一碗兩個餅子竟然要32元,便已進又出。

舌尖上的美味——興平葫蘆頭

出門剛走不遠,又一想,咱也就太有點小家子氣,不就是32塊錢麼!腳一拐又進了店。

心想,不花錢怎知世上奇異事?硬著頭皮還是買了牌子。不一會兒,服務員將飯端了上來,數九天裡見了熱氣騰騰的美味上來,首先從心裡有一種特別溫暖的感覺。誰知,動筷子一翻,怎麼也找不到心裡想要的豬勾子肉。只有那麼少許的數節肥腸及輔料,頓覺有上當的感覺。又一想,該不會是廚子頭正好在咱這碗飯上給弄錯了吧?反正一碗飯下來總覺不值,恰恰忘記了重要的一環,哪就是味道還真的不錯。

前幾天去咸陽會友,老同學相見分外熱情。到了飯點,說要帶我去一家名店吃葫蘆頭,一聽這仨字,我的內心有點不樂,但礙於面子,只得尊從常理,客隨主便,在心裡極不情願的情況下,跟著腳步進了館子。

舌尖上的美味——興平葫蘆頭

進得小店,難有的人山人海,實乃座無虛席,我們想立即入座,但是沒有空位。在老同學與店老闆(老熟人)交涉座位的時侯,忽見西面牆上有一幅關於葫蘆頭由來的書法作品,出於好奇和喜看書法的兩個目的,我便很是專注的看了起來,字很不錯,我在想,就看你店家是如何用豬勾子忽悠人了。

誰知一看,茅塞頓開,原來飯菜的名子但凡傳承已久的,必有一定的文化內涵。而自已原來的所聞所見所食,對於這一名吃的誤解皆因不懂中華傳統飲食文化所致。

葫蘆頭的來歷說來也很有趣。

舌尖上的美味——興平葫蘆頭

想傳有一天,藥王孫思邈路過一豬雜泡饃館進而食之,覺得主人蠻好的,肉多湯肥,可是就是有點油膩,食之未必對人是件好事,隨將自身所帶寶葫蘆(古時用作裝藥之容器)中的幾味藥材料薦於店家用之。經調試味道果然不錯。

打第二天起,由於有藥王所薦之桂皮、八角、花椒等大料作輔,豬雜泡饃的食客大增,名聲大振,收入倍增。

店家是個有良心的人,覺得小店能有如此轉折,全賴藥王葫蘆裡的寶物所賜,怎能吃水忘了鑿井人呢?與老婆商量設法報答恩人,可是遲遲想不出好的法子。正在苦思冥想之際,無意間看到鍋裡的大腸經煮縮水後好似一根葫蘆把把,高興的狂叫:葫蘆!何不叫葫蘆頭呢?!

舌尖上的美味——興平葫蘆頭

第二天索性將藥王的那隻寶葫蘆掛在店外做幌,並把豬雜碎泡饃中的其它東西去掉,只剩肥腸部分輔之少量精肉,更是把店名改為“葫蘆頭泡饃”,且再度調製湯料,使之更加味絕別家。

食客們聞聽老店家報恩改名之事,便紛紛好奇觀看品嚐,一致認為果不其然,就是比以前好吃多了,隨一傳十十傳百,引的四方食客絡繹不絕。

自此再經有些食客互相演繹,藥王神人有多奇妙等等等等,便使這家店鋪得以美譽日廣,也由此為世人留下了一味美味佳餚。

後來經歷代商家不斷改進,葫蘆頭煮饃才成了一味經久不衰的飲食名號。

看完這段文字,使我不盡好笑,由於不懂飲食文化,竟然在品嚐美味的過程中鬧成了一出笑話。

看來,文化無處不在,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學習呢?!


關於作者:愚人,興平人,高中文化程度,一九七五年元月畢業於興平三中高七四級一班。(當時是春季始業),畢業後,歷任生產隊長,會計,大隊團支書,村委會副主任。從事過村辦企業財務管理,鄉鎮站所工作。本人自幼愛好文學,對詩歌,楹聯,謎語,歇後語更是疼愛有加,特別是對謎語的創作更是如醉如痴,幾乎達到了所碰之人和事都欲作謎的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