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日本東京,女子的和服與洋服


1930年,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日本未能倖免。在此期間,濱口、犬養和岡田內閣為挽救經濟,主張削減軍費,使軍部和右翼組織不滿,三人亦先後被暗殺。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7年7月7日,日軍策動盧溝橋事變,正式入侵中國,引發中日戰爭。其後,戰情僵持不下,令日軍陷入消耗戰;曠日持久,消耗日軍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和服 是日本自幕府時代起對其本土衣裝的稱呼。和服衣料多采用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指定傳統染織繡工藝品。和服最早期因中日文化交流而深受古代中國的漢服影響,尤其是日本歷史上的古墳時代。

1864年,因為禁門之變,幕府向長州發兵討伐,軍服決定改為西洋式,洋服開始在日本流行。明治時代以來,日本服裝主要分為現代服裝“洋服”和“和服”。

因與洋人交流的機會增多,一些與西洋人有比較多接觸的人如華族、政府要員等開始改穿洋服,以便與洋人交涉,充份顯現出日本人當時急切求變的心態。

至於平民,因洋服的價錢高昂,以及傳統對美的觀點所影響,江戶時代的生活模式基本上維持,故此平民多為穿著和服。由於明治維新不斷力求西化的行徑,洋服逐漸取代和服於平民中的地位。

大正時代因明治維新將大量西方文化帶進日本,使西服取代和服成為流行的服式。再加上女性主義的抬頭,使得服裝西洋化變得不再侷限於男性,如女學生的制服由初期日本化的行燈袴變為後期西化的水手服。

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亦是一個洋服取代和服的轉捩點。由於災後社會動盪,搶掠時常發生,穿著和服的女性往往就因為和服緊身的剪裁影響而成為日本鮮族賊人搶掠的目標。翌年,“東京婦人子供服組合”發起了婦女服裝西洋化的行動,使洋服進一步取代和服成為婦女的日常穿著。

日本人將他們對藝術的感覺淋漓盡致地表現在和服上。 在日本,出席冠禮、婚禮、葬禮、祭禮、劍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卒業式、宴會、雅樂、文藝演出以及慶祝傳統節日的時候,日本人都會穿上端莊的和服去參加。


現今很多日本女性都不懂得如何自己穿著和服,這是因為現代大部分的和服都包含了至少十二件的部件,而且需要複雜的方法去將其穿著、組合及系穩。故此很多時女子穿著和服都需要別人的協助,甚至需要請到專業人士去協助穿著。【三十年代的日本。資料:Goog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