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的微笑”,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一生值得來一次的地方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被稱作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築。自從1859年被印上第一面國旗開始,作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吳哥窟就是這個國家的驕傲和象徵。因為當地氣候和文化的原因,吳哥沒有多少文字史料流傳下來。它所有的歷史,都寫在這些往日的遺蹟裡。留下的雕塑,都是凝固的歷史。

大多數旅行者,會用三天的時間,將吳哥的重要建築群一網打盡。即便沒有提前做準備,當地的客棧老闆和tuktuk車司機都會拿出標註著“大圈”、“小圈”和“外圈”的地圖,帶你展開緊湊的“走馬觀花三日遊”——的確,這樣的三條經典線路是公認最少重複、最省時間的,而且恰好可以各在一天時間內完成。但是,如果你想要深度遊,三天是遠遠不夠的!

尤其是當你提前做了不少功課,便可以輕易從門楣、牆壁上的浮雕中辨別出寺廟供奉的究竟是梵天、毗溼奴還是溼婆;還能夠從“攪動乳海”的故事裡一眼看出天神和阿修羅,以及翻騰的浪花裡捲起的飛天小仙女阿布薩拉……深陷在魔幻和現實交織的歷史故事裡,面前是斷壁殘垣上生花的雕刻,腦海裡英雄和神靈早已糾纏在一起。


如果說從唐代的“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繁盛的時代,那麼在差不多時間段的柬埔寨,闍耶跋摩七世統治的年代,最能代表它的往日輝煌。和中國不同,古代柬埔寨的真實歷史沒有太多流傳下來的文字記載。當時的柬埔寨人喜歡在貝葉、獸皮和石碑上做記錄,由於當地氣候高溫高溼的特點,再加上戰事多發,貝葉和獸皮很難保存下來,所以史料大多以石刻碑文的形式流傳至今。

公元802年,闍耶跋摩二世打敗印度人,建立了吳哥王朝。王位幾經更迭,311年之後,蘇耶跋摩二世推翻其叔祖父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一世而成為國王。和眾多信奉印度教的先王一樣,出於宗教信仰和統治需要,蘇耶跋摩二世在位期間修建了很多廟宇,其中就包括如今蜚聲四海的吳哥窟。這座柬埔寨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寺廟由眾多能工巧匠耗時30年修建而成,建成後作為蘇耶跋摩二世的宮殿使用,死後便成了他的陵墓。

除了建造能力超強之外,蘇耶跋摩二世還是位英明的君主,在他30餘年的統治時期,國內政局長期穩定,國力日益增強。他的軍隊擁有20萬頭戰象,曾數度發動戰爭,與西邊的孟人和泰人國家交戰,而向東則與安南和佔婆不斷爭鬥,一度佔領其首都佛逝,國家版圖也隨之擴張“東到海,西按蒲甘,南抵加羅西”,成為當時印度支那半島最強大的國家。


巴戎寺闍耶跋摩七世最閃耀的傳世傑作非通王城莫屬。有“大吳哥”之稱的吳哥通王城佔地超過145公頃,城中坐落著吳哥歷代國王所建造的眾多宮殿、寺廟、祭臺和石塔。巴戎寺不但是通王城地理位置上的“中心”,更是這些建築中最輝煌的一處。你所熟悉的“高棉的微笑”就在這裡。巴戎寺是闍耶跋摩七世為自己修建的國寺,於1219 年建成,同時供奉婆羅門神像和觀音菩薩。

雖然擁有“高棉的微笑”的巴戎寺是闍耶跋摩七世最被世人熟知建築,但塔布籠寺才是他在位期間修建的第一座寺廟。如今出現在旅行者面前的塔布籠寺早就不復當年盛景,與吳哥的其他寺廟不同,這裡沒有被修復過,長久以來被遺棄在大自然之中,自生自滅。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後吳哥窟作為吳哥古蹟的重中之重,成為了柬埔寨一張亮麗的旅遊名片。

數百年間,漸遭熱帶雨林侵蝕吞噬,盤根錯節的林木侵入石塊中生長,在撕裂建築的同時也支撐著廟宇,使其不至於完全坍塌。也許很多年後塔布籠寺會徹底湮沒於叢林,但目前仍然可以欣賞參天巨樹與高棉寺廟令人驚歎的糾纏。電影《古墓麗影》曾在這裡取景,這也是吸引一些遊客前來探訪的原因。


由於吳哥城市圈的擴大,生態逐漸惡化、水利過度開採使用,再加上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最終導致吳哥不再適合作為都市存在。不論怎樣,吳哥窟都是你一生值得來一次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