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請允許孩子離你“遠”一些!

媽媽,請允許孩子離你“遠”一些!

01

媽媽要給自己留空間

媽媽心裡流的淚,常常很容易流到兒子的心裡去。不要以為藏起來孩子就不知道,你過得好不好,有個人比你還清楚——媽媽的感受,常常變成孩子的感受。

所以,孩子3歲以後,你得有自己的空間,不管是工作、興趣愛好還是朋友。總之,這個跟子無關的空間,可以讓你跟別的成年人交流,能夠給你補充精力,得到快樂,讓你更有能量做媽媽。

這也意味著你可以對孩子說"不",當你需要自己的空間時,孩子也要學會尊重和接受這個事實:他/她也不能完全佔有媽媽,而這恰恰在鼓勵你的孩子自立。

請做一個選擇題:

假如你有一筆閒錢,剛夠你在一個自我心靈成長課程或者給孩子的一個"不輸起跑線"的早教課中挑一個,你會如何挑?

我敢打賭你會挑給孩子的早教課!因為媽媽通常都願意犧牲自己,把孩子放在最前面。不過,最好的投資是把錢用在父母自己的提升課上。

這個時候媽媽需要自我充電,而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最好的課程,就是不上什麼課程,開心地玩!

02

媽媽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1、媽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影響

"媽媽這麼辛苦,你還這麼不聽話!"……

再不停下來,我生氣了!"……

"不要惹我發火!"……

孩子好像是我們的情緒主宰,我們成了奴隸。

當他們表現"好"的時候,我們情緒好上天;當他們表現"不好"的時候,我們感覺都看不到天日。我們的情緒好壞,就隨著孩子上下起伏。

影響是相互的,我們也把孩子變成了奴隸,為了讓我們高興,他/她可能就放棄了自己的樂趣,努力要表現"好",因為那是我們喜歡的。

情緒也成了我們控制孩子的武器。不過,你不可能要求一個奴隸心裡沒有不滿,所以有時候孩子又莫名其妙地跟我們作對,把我們氣得半死。

2、母子間的糾纏,說到底是情緒上的糾纏不清

特別容易跟孩子糾纏不清的媽媽,通常都是焦慮不安型。

也就是說,孩子那些讓她生氣、發火、擔心的事……換作是一個安全型的媽媽,可能完全不覺得是什麼問題。

焦慮不安型的媽媽,也受不了孩子情緒低落,孩子成長本來就是苦樂參半的事,但她們特別想孩子"高高興興的",如果孩子遇到一點不高興的事,她們就如臨大敵,無法忍受。

媽媽們情緒的過度反應,常常讓孩子誠惶誠恐。

而一個看起來特別溫和善良慈祥的媽媽,可能是最容易緊張和膽小的媽媽,她們為了避免衝突,常常過度放縱孩子,養出無法無天的孩子。

3、媽媽要把自己的情緒和孩子拉開一段距離

所以,一個媽媽一定要把自己的情緒和孩子拉開一段距離,不要讓孩子為你的情緒負責。

這是你最負責的態度,避免將自己的問題強加給孩子。你能做的是:

a.記住你的性格是養育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b.在你的情緒反應過度時不要"教育"孩子。

情緒狀態中我們多半會失掉些自我的正常功能,這個時候你是無法"教育"孩子的,不過是發洩而已。

c.自我成長,改善自己的情緒困擾,不讓它障礙你做媽媽的能力。

當你樹立了為自己情緒負責的榜樣,你才能教會孩子為他/她的情緒負責。教學相長,共同"提高情商"。

03

遠子,遠到多遠?

遠子,不是說把你的孩子扔得遠遠的,你跟他/她劃清界限,各自不相干,讓他自生自滅。那樣"遠"子,孩子會向你討債的。

焦慮不安型的媽媽根本無法跟孩子分離,親子不如遠子這句話,更多是為她們說的;即便她們牢牢記著"遠",跟孩子的距離也比較近,需要掙扎和努力才能做到"遠"。

假如你是迴避型,本來就不喜歡太過親密的人際關係,你跟孩子的關係已經夠遠了——

迴避型媽媽會乾脆把孩子扔給老人或者保姆,把孩子送進全託的幼兒園,孩子哭鬧得再厲害都懶得搭理,讓孩子自己收場……

焦慮不安媽媽需要學習才能做到的事,對迴避型媽媽來說易如反掌。問題是,她們無法跟孩子建立安全的情感聯接——

那麼你需要做些努力,跟孩子靠得近點:花更多時間跟孩子相處,特別地多為孩子做些事,給孩子買禮物,多多抱TA,學習對孩子的情緒更敏感些……你需要學習如何跟孩子親密。

遠和近,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它意味著媽媽能夠意識到孩子的成長、變化和需要,承受住焦慮擔心,逐漸放手,允許孩子自己做主,允許他長大,允許他不需要媽媽,允許他犯錯,冒險,離開我們,成為他自己!

來源:簡書

來源 | 微信公眾號:525心理網( ID:psy525_cn)一個有營養的心理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