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就值3502億,負債工廠被他砸冰箱救活,超越格力成家電巨頭

說起家電行業就不得不提格力,在董明珠的帶領下,格力走進了千家萬戶。掌握核心技術的的格力,一直是中國家電行業的領導者。但要說家電之王,海爾才是真正的當之無愧。

曾負債147萬瀕臨倒閉,卻被他喝酒救活

1984年,35歲的張瑞敏接手的這個爛攤子,誰也想不到會有今天的成就。

在他走馬上任之前,一年的時間裡就有三位廠長主動申請調職。原因很簡單,廠裡冰箱賣不出去沒有效益。瀕臨倒閉的小工廠連窗戶都沒有,工人竟把窗戶上的木頭卸了烤紅薯。

在張瑞敏上任以後,工人好像要炒了這個廠長給他個下馬威。53份員工請調報告讓這個本就荒寂的工廠更顯落寞。


品牌就值3502億,負債工廠被他砸冰箱救活,超越格力成家電巨頭


沒錢給工人發工資,他就倒處借錢。更糟糕的是當時的工廠就已經負債了147萬元,這個數字在80年代是無法想象的,人們早已認定這個小工廠必死無疑沒有人對它表現出關心。

而張瑞敏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接手了這個燙手的山芋。

在車間和工人們一起工作的時間裡,工廠裡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甚至有人還在車間裡大小便,更不要提讓工人們按規矩辦事。於是張瑞敏莊重的頒佈了“死命令”。這些命令中竟包括著:不許在車間內大小便、不許遲到早退、不許睡覺這些最基本的工作守則。

雖然員工們有著這樣或者那樣不合規定的舉動,但是有人總比沒人要好。並且發不出工資的話,就連這些不守規則的人都沒有了。沒有銀行願意借錢給這個虧損的工廠。


品牌就值3502億,負債工廠被他砸冰箱救活,超越格力成家電巨頭


張瑞敏去生產隊借錢,難題就擺在張瑞敏面前,喝一杯酒借一萬,就這樣靠著喝酒借來的錢才讓這個瀕臨破產的小工廠才得以存活。

怒砸76臺冰箱,砸出質量、砸出國門

張瑞敏的朋友知道他的製作冰箱後,向他購買一臺冰箱。然而他發現,正在銷售的冰箱幾乎都有毛病。他立即帶管理人員去倉庫檢查才發現,同一批次的有400臺冰箱,竟有76臺冰箱不合格。

他立即召集全體員工。面對質量不合格的冰箱,員工也是滿不在乎。張瑞敏最看重質量,他說:我要是把這76臺冰箱買了,就等於允許你們明天生產7600臺這樣不合格的冰箱。隨機他就宣佈將這些冰箱全部砸掉,誰生產出來,誰來砸。

當時一臺冰箱的價格大約是800元,相當於廠內員工兩年的工資,員工誰能不心疼?但就是這一錘子,讓海爾冰箱在1990年,獲得了國家質量管理的金獎。而這把大錘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收藏為國家文物。


品牌就值3502億,負債工廠被他砸冰箱救活,超越格力成家電巨頭


在中國加入WTO後,還響應國家的號召將本國的家電走出國門。第一站就選擇對任何事情都嚴謹的德國,然而德國海關和商品檢驗局都紛紛拒絕讓海爾冰箱進入本國,8000臺冰箱硬生生的被退了回來。

於是海爾請檢驗官把德國冰箱和海爾冰箱都揭去商標,放在一起檢驗。結果反而是海爾獲得的優秀。2萬臺冰箱浩浩蕩蕩的走出了國門,進入了歐洲的家電市場。是中國家電打開歐洲市場的標誌,也只海爾產品質量的又一次標誌性的檢驗。

進入哈佛教材的"休克魚"


品牌就值3502億,負債工廠被他砸冰箱救活,超越格力成家電巨頭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國家政策鼓勵企業兼併重組,紅星廠在負債一億的情況下就被青島政府劃分給了海爾。在張瑞敏看來,紅星廠並沒有到瀕臨死亡的一步,紅星廠的硬件很好,但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就造成了它目前休克的狀態。他在和紅星廠領導溝通了有效的管理模式後,紅星廠復活了。以這種“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思路先後兼併了國內十八家企業。這個案例還被寫進了哈佛大學教材,並且以“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命名。

品牌就值3502億,超越阿里,格力望塵莫及

根《世界品牌實驗室》發佈最新的“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海爾的品牌價值超越阿里巴巴、華為等巨頭,成為僅次於國家電網和騰訊的品牌,以3502億的品牌價值位居第三。從砸掉76臺冰箱至今,海爾發展為家電業的巨頭。2019年最新發布的業績公告顯示,去年海爾集團全球營收2661億元,同比增長10%;除了家電的主營業務,海爾在智能家居的領域也獲得驕傲的成績。最近幾年隨著5G時代的到來,海爾更是投入到物聯網的研發之中。


品牌就值3502億,負債工廠被他砸冰箱救活,超越格力成家電巨頭


海爾轉型成科技企業

曾經我國的家電企業在外企面前抬不起頭。海爾並不只是發展家電企業,而是創新的科技企業。作為影響著全世界的家電品牌,海爾的崛起也離不開張瑞敏風風雨雨的支持。現在海爾已經今非昔比,那個怒砸76臺冰箱的事蹟也成為了行業的美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