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史詩級的音樂,為什麼一定要看《波西米亞狂想曲》


除了史詩級的音樂,為什麼一定要看《波西米亞狂想曲》


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皇后樂隊,但你一定聽過他們的歌。

We are the champions 和 We will rock you 出現在各種晚會和賽事上,抒發著人類的雄心壯志和幹雲豪氣。


除了史詩級的音樂,為什麼一定要看《波西米亞狂想曲》


正在熱映的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是對皇后樂隊尤其主唱佛萊迪·摩克瑞的“神還原”,這一點無需再多強調。

全場高潮Live Aid,連飲料的擺放都和歷史上幾乎一樣,可見電影想把致敬做到“像素級”。


除了史詩級的音樂,為什麼一定要看《波西米亞狂想曲》


我之前看了一遍,影院上映後又看了一遍。有一說一,大銀幕聲光效果帶來的血脈賁張和熱情沸騰,不是隨便哪部電影就能遇見。

但比起音樂,這部電影還有一個不容錯過的重要看點。

有不同的聲音說,《波西米亞狂想曲》敘事過於四平八穩,像“百科式電影”,甚至有點流水賬。

或許觀眾習慣了多線並進或者正敘倒敘這種混合的敘事方式,覺得順著時間線的表達不夠精巧。

可我恰巧認為,《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展開,是為了更直觀地討論一個重要且普世的問題:一個兼具天才和混蛋兩面的自戀之人,如何與自己相處。

佛萊迪並不是頭頂光環出生的天之驕子。剛好相反,他帶著很多與常人無異的卑微和窘迫。但他同時又有著天生的無可撼動的自信,以至於到了自戀的地步。

電影開頭是1970年的倫敦,佛萊迪還在機場做搬運行李的地勤。同事管他叫“Pakkie”,指他是巴基斯坦人。佛萊迪馬上回嘴,眼神裡寫著不滿和憤怒。

可鏡頭一切,他就在紙上記錄音樂創作的靈感。

回到家裡,父親對他把真名佛盧克改成藝名佛萊迪非常不滿,也絲毫不支持他的音樂夢想。

傳統嚴肅的父親期望兒子的人生擁有good thoughts, good words, good deeds,而不是“離經叛道”的流行音樂。

可佛萊迪完全不聽父親的,依然用藝名,甚至把姓也改成了摩克瑞,音樂也照玩不誤。


除了史詩級的音樂,為什麼一定要看《波西米亞狂想曲》


即便是音樂之路,佛萊迪也走得不順。他向其他成員毛遂自薦頂替主唱,隊友張嘴就是嫌棄:“你那副牙就先淘汰。”


除了史詩級的音樂,為什麼一定要看《波西米亞狂想曲》


他也不動氣,當場開嗓試唱,震撼全場。

按說常人此時應該會問:“這樣行嗎?”可是佛萊迪轉身告別,離開前回頭說一句“我會考慮你們的邀請的。”


除了史詩級的音樂,為什麼一定要看《波西米亞狂想曲》


種族歧視的言論一般會換來爭執,佛萊迪選擇用創作紓解。

家人的反對會讓人煩惱困擾,佛萊迪卻毫不在意地堅持自我。

齙牙通常帶來困擾,佛萊迪看到的卻是音域因此更寬廣。

我們常說要聆聽內心的聲音,但像佛萊迪這樣大寫的“堅持自我”本人,卻並不多見。有時候你甚至會迷惑,這種爆棚的自信,究竟從何而來?

和爆棚的自信相對照,佛萊迪的另一面是扭捏的自戀,舉手投足之間充滿了得意和驕矜。

女友瑪麗問她,你們的樂隊想叫Queen?平躺著的他把頭後仰,傲氣地回覆:“沒錯,和女王一個等級。”


除了史詩級的音樂,為什麼一定要看《波西米亞狂想曲》


掏出戒指向瑪麗求婚,問的是“你會嫁給我嗎?”左手卻撩著自己的頭髮,對這個行為極為自得。


除了史詩級的音樂,為什麼一定要看《波西米亞狂想曲》


想破例把《波西米亞狂想曲》作為新單曲,被拒絕後,佛萊迪拿菸頭燙唱片公司負責人案頭的文件,放言“你將成為那位永遠和皇后樂隊失之交臂的人”。


除了史詩級的音樂,為什麼一定要看《波西米亞狂想曲》


甩下這句話,跑到樓下用石頭砸碎窗玻璃,還趾高氣昂地說:“你可以從我們的版稅裡面扣。”

如果這一切放在普通人身上,很容易覺得這個人自戀、無禮、粗魯,可天才似乎總是有一些額外的豁免權。

佛萊迪也有真實的軟弱。

眾叛親離的時候,瑪麗去看他。他孤獨無助,希望瑪麗留下。瑪麗說我不能,因為我懷孕了。當年親手拋棄瑪麗的佛萊迪,第一反應竟然是:“你怎麼能這樣?”


除了史詩級的音樂,為什麼一定要看《波西米亞狂想曲》


這完全是自私本性的流露,畢竟瑪麗比他更有資格提出這個問題。

佛萊迪重新把鬧掰的夥伴聚集起來,動情地說了一段需要他們的理由,馬上又補充一句:“你們也需要我。”


除了史詩級的音樂,為什麼一定要看《波西米亞狂想曲》


這些細節已經足夠說明問題。

佛萊迪是天才。他愛音樂,愛情人,愛紙醉金迷,但說來說去,他愛的是自己。

愛自己愛到極致,反倒有一種讓旁觀者不那麼討厭的赤誠:你知道他就是這樣的人,他對無關的人並沒有攻擊性,他只是沉溺陶醉在自己的與眾不同裡,從頭到尾,每時每刻。

或許只有這樣的自信與自戀,才能在舞臺上握緊拳頭,舞動身姿,引吭高歌,引得千百萬人一起山呼海嘯熱淚盈眶。


除了史詩級的音樂,為什麼一定要看《波西米亞狂想曲》


佛萊迪和自我相處的方式,其實對每個人都有價值。

雖然我們都是普通人,不是什麼天才,但我們仍然欠缺像佛萊迪那樣真正無條件相信自己的勁頭,也很少為了喜歡和擅長的事情拼盡全力。

我們無數次懷疑自己,質問自己為什麼不是人群中最優秀的那一個,卻忘了更重要的一點:只要接納並且擁抱自己,我們都是與眾不同的那一個。

這話也許聽起來雞湯,可生活中就有很多人走通了這條路。

我相信我能以寫字作為終生的職業,千迴百轉也就如願以償。身邊學藝術的朋友,真心走這條路,雖然道阻且長,也慢慢活躍在音樂、戲劇的各個領域。

我始終相信一條樸素的道理,喜歡的事情才能做好,而對於不自信的人,喜歡也只是過眼雲煙。

《波西米亞狂想曲》提示了一點:能做成事的人,不可能完美,但一定自信。他會相信自己的與眾不同,從中汲取力量,最終說出那句“我要成為我註定成為的人。”


除了史詩級的音樂,為什麼一定要看《波西米亞狂想曲》


我們未必會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但我們成為自己註定成為的人了嗎?

這是史詩級的音樂現場之外,一定要看《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另一個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