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論壇談債務:去槓桿和刺激經濟不對立,關鍵要選好路徑

IMF一再警告,次貸危機爆發後的十年間,新興市場的公司債務增長過快,成為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的一大風險。美聯儲加息和美元的走勢,已使部分外債槓桿率高的新興市場壓力倍增,並引發局部金融動盪。未雨綢繆,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開始了有陣痛的去槓桿週期。美國橋水公司的研究,將去槓桿分為“惡性的通縮去槓桿”、“惡性的通脹去槓桿”、“良性的去槓桿”。怎樣衡量一國的槓桿率和負債水平?債務的“度”在哪裡?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去槓桿,應該遵循怎樣的路徑和思路?

3月29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的最後一天,來自世界各國的業內權威人士共同就以上話題展開討論。

可持續的去槓桿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認為,穩定增長和去槓桿都是中國現在的重點。當下債務問題仍然嚴峻,雖然我國負債率較去年相比下降1%,國企負債在GDP中佔比下降了0.7%,但是仍然存在風險,因而進一步降低債務去槓桿仍然是政府的重點工作。但是,在去槓桿的過程中也必須有一定程度的刺激保證增長。

那麼,刺激政策是否包括重新加槓桿?

在朱民看來,幾周前兩會中提到今年地方的融資會增加60%,這並不意味著發債的餘額淨增長為60%,“我們必須要考慮流動性的問題,並且要為地方的債務市場和債券市場提供足夠的流動性”。朱民表示,大部分的地方債務背後有實際資產作為支持支撐,這和很多國家的地方發債不一樣。“我們發債時必須要有一個資產的支持才能夠獲批,中國政府也講得非常清楚,我們不會讓整個經濟重新加槓桿”。

據合眾集團合夥人、前國際金融協會理事長查爾斯·達拉雷觀察,全世界在過去十年債務激增,中國是企業債增長比較快的中國。他認為中國的在過去幾年中去槓桿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現在所處的狀態更需要平衡,“一方面想繼續推進去槓桿,另外一方面中國政府也希望通過減稅、放松管制等措施來刺激經濟”。達拉雷表示,希望去槓桿的過程中能去除各個層面的不良貸款,在中國必須要有一個可持續的去槓桿流程。

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鬍曉煉認為,去槓桿和刺激經濟並不是完全相對立的問題,這取決於去槓桿採取的路徑。

去槓桿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組成部分,胡曉煉表示需要注意三個重要方面:第一,是推進國企改革,加強公司治理,進行財務的硬約束。該過程本身就對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有很大的作用,而經濟效益的提高、資源更有效利用對於經濟增長非常重要;第二,政府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將進一步有利於去槓桿,在有效減輕企業負擔的基礎上,增強債務償還的能力,同時也有助於增長資本性股權的融資實力;第三,中國正大力加強資本市場建設,資本市場的建設有兩個好處,增強股權融資的比例,以及對有效處置債務存量發揮積極作用,通過市場化的方式進行存量債務的交易和處置也有助於降低企業的債務負擔。

“我想這幾個方式都不是對經濟的增長起負面作用,而是起正向作用的。”胡曉煉稱。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宣昌能贊同以上觀點,並表示過去幾年中國經濟處於高質量增長進程中,而不是高數量增長。供給側改革帶來了積極正向的影響,減少非金融公司的槓桿率、通過債轉股方式優化結構等方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全球去槓桿

除了對債務總量的關注,債務質量也是問題的關鍵。

“中國的債務大多數為境內債,以外幣計價的債務可能只佔到3%左右。在考慮自然增長率以及實際增長率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利率水平。” 宣昌能表示很有信心,認為中國有足夠餘地來採取相應措施實現去槓桿化。

“調節貨幣政策除了考慮未來的債務,還要考慮債務存量。”無獨有偶,日本銀行前副行長中曾宏也認為央行必須進行去槓桿的同時保持對經濟的刺激度,他也從日本的歷史中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日本的經濟曾經一度非常迅速地進行去槓桿,也因此對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和衝擊。“這是日本的經驗教訓,我希望其它經濟體不再重複這樣的教訓。”中曾宏說。

完全同意將去槓桿進行到底。“不僅是中國,全球也應該如此。與十年前相比,全球的債務佔GDP比增長了80%,所以每個經濟體都必須將去槓桿持續下去。”朱民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