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墾丁,寶島上的天涯海角,然而它從前只是個路名


海南島上的“天涯海角”,知名度極高。在我國的寶島臺灣省的屏東縣恆春半島上,也有個類似於“天涯海角”的地方,那就是墾丁的最南點紀念碑。這個地方因為處在臺灣島陸地上的最南端,紀念碑的右手是巴士海峽,左手便是浩瀚的太平洋。說它像 “天涯海角”,也恰如其分。

現在人們去臺灣環寶島旅行,墾丁一定是會停留下來。這裡有著墾丁公園,有著龍鑾潭、貓鼻頭、白沙灣、龍磐公園等景觀,自然,位於鵝鑾鼻公園內的白色燈塔、帆船石和最南點紀念碑,最值得去打卡。

墾丁,原先只是屏東縣恆春小鎮上的一條路的名稱。據說清朝時,從大陸過去的墾荒者,基本都是集中居住在這塊臨海的地方,因而當地人便俗稱為“墾丁”。現在的墾丁大街,已經發展成一個有規模的商業街,兩邊都是一二層樓的民宅,改成店鋪或旅館。夜間時,投宿在這裡的遊客,會給這條大街帶來商機。


因為後來建了墾丁公園,這條大街也被包圍在公園的範圍內,所以墾丁出名了。據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哈雷彗星飛躍地球時,也不知哪裡來的預測,說在墾丁是看彗星的最佳地點,一時造成天文愛好者和遊客蜂擁前來墾丁,從而帶動了墾丁的旅遊業。

寶島最南點,便在墾丁的鵝鑾鼻公園處。它是類似於伸向海里的一個觸角,當地人稱“岬島”。這裡的地理位置是東經120度50分0秒,北緯21度53分59秒,站在岬島的邊緣,再朝前跨一步,便是茫茫大海,寶島的陸地至此為止。但是以前說寶島的最南點,是以鵝鑾鼻公園內一座白色的燈塔為標誌的。

這座燈塔有年頭了,它最初由清政府於1883年,花一百兩白銀,向當地的土著居民購買了土地而建成的。當年建成的燈塔高度為56.4米,夜間點油燈來為過往的船隻導航。在建造燈塔的同時,還沿著燈塔建了一座駐軍堡壘,派了500清兵駐守保護燈塔。二次大戰時期,原燈塔被毀,現今人們見到的白色燈塔,是1962年重建的,高度降至24.1米。


作為一座有百年曆史的燈塔,它一直被譽為臺灣最南點的地標建築。1982年建成的鵝鑾鼻公園,就是以燈塔作為公園的主要景觀,以吸引來墾丁旅行的人觀看。直到後來新建了最南點紀念碑,這座白色燈塔才被取代了。

從鵝鑾鼻公園邊上的停車場,順著山坡朝海邊方向走,穿過一條用方塊磚鋪成的林蔭小道,可以走到最南點紀念碑。進入小道時,路邊有個標誌,告訴你最南點紀念碑距離500米,其實這條小道太過幽深,總覺的遠不止500米的距離。

小道的兩邊是比人還高的樹叢,看得出漲水的時候,海水可以淹沒樹叢的根部。因為有樹叢遮擋,走在路上,你完全不知道道路的盡頭有個紀念碑。等出了樹叢,再經過一段木棧道,紀念碑才出現在海水與岸邊的交界處。

最南點紀念碑並不宏偉,它的高度也僅有三米左右,正面看像三角形水泥柱,右側面看類似一個揚起的小船帆。碑身上沒任何文字簡介,也不知道這個碑建於何年何月。整個紀念碑就豎立在一個木棧道組成的觀景平臺上,平臺的面積也不算大,來兩個大巴車的旅行團,估計平臺就容不下了。

平臺的周邊有一排凳子,供遊客坐下休息,順便觀望一下巴士海峽和太平洋。海水連天,也見不到海面上有船隻通行,倒是平臺下方的海灘,是墾丁地區特有的。它不是潔白細膩的沙灘,而是遍佈了珊瑚礁,一小塊一小塊的,像是在海灘上遺留下來的亂石陣,一點也沒有海灘的秀美。


2001年的時候,這片海域發生過嚴重的漏油事故。一艏希臘籍貨輪因失去動力,被風浪吹向海邊擱淺,後來船身破裂,四百多噸燃油隨海水衝向了這片海灘,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據說現今這個地區的珊瑚礁已經無法正常生長了。

大多數遊客,來到這塊最南點紀念碑,只是為了在地理位置上打個卡,以示自己的足跡踏過了最南點。象徵意義大於旅遊體驗,所以有不少自助遊的人,乾脆跳過這個點,去墾丁的好玩景點暢遊。其實,作為一處地理標誌,最南點的意義就在於它的確是寶島上的“天涯海角”。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