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縣老故事丨從清奏摺中解讀都江堰水利工程 (四)

從清乾隆年間上書奏摺中解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四)

鄭宇翔(四川都江堰)

灌縣老故事丨從清奏摺中解讀都江堰水利工程 (四)

(四)神廟賜匾

1、乾隆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四川總督策楞奏為灌縣都江堰李冰神廟奇功顯應請賞賜匾額事

“竊照川省灌縣之都江大堰源發岷山,成都一郡所屬內十一州縣農田均資灌溉。追溯其始,自秦時蜀守李冰,使其子二郎鑿離堆以導江之支流。因水道易為沙石淤塞,大書“深淘灘,低作堰”六字於石壁,為歷來治堰之要訣,至今因之。……一年以來,仰荷天庥,雨暘時若,而堰水不幹不溢,百姓亦無告爭之案。茲臣因堰工告竣,於本月十三日自省起程復勘,並親往李冰神廟至祭。祠禱鄉農,環繞稱頌,神之奇功顯應,眾口同聲。臣查志乘所載,李冰、李二郎功績歷歷可考,雍正五年,前撫臣憲德題請奉旨敕封李冰為“敷澤興濟通佑王”;李二郎為“承績廣惠顯英王”。每歲春秋二祭,廟祀以來,捍禦保障,為功不淺。今臣卜吉致祭,見廟貌已極尊崇,而並無匾額懸掛,合無仰懇天恩,勅賜御書匾額,容臣敬刊,懸掛廟中,以昭盛典,以迓神庥……謹奏。”

(乾隆硃批:知道了。)

2、乾隆十五年五月十三日,四川總督策楞奏報接奉都江堰李冰神廟御書匾額日期事

“竊照灌縣都江堰李冰神廟,經臣奏懇勅賜御書匾額。仰荷天恩俞允。臣齋折人回,恭捧御書“績垂保障”四字匾額到川。臣謹率同在城文武官員出郊跪迎,恭設香案,望闕叩頭祇領。現在敬謹刊刻,擇吉懸掛,以彰盛典,以答神庥。所有奉到御書匾額日期,理合繕摺奏報。伏乞皇上睿鑑。謹奏。”

(乾隆硃筆:覽)

此上兩道奏摺,分別為四川總督策楞奏請乾隆賞賜二王廟匾額以表彰李冰治水奇功,後乾隆皇帝允准御書“績垂保障”四字匾額賜都江堰李冰神廟,策楞接到御賜題字,命人制作匾額後,向乾隆稟報將擇吉日親往都江堰二王廟懸掛之事。李冰父子因治水的豐功偉績,被歷代帝王加以封賜,其祀廟,為今“二王廟”。 自宋代以來,歷任四川地方行政長官都要親自前去參拜,以表尊崇。

(五)撥糧濟災

灌縣老故事丨從清奏摺中解讀都江堰水利工程 (四)

1、乾隆八年十一月十七日,四川巡撫紀山奏請將灌縣現貯谷碾米接濟松潘各屬事

“竊照川省所屬之松潘地處極邊,節氣寒冷,不產稻穀,止出青稞、蕎、豆等,(軍民)日用米糧全賴成都府屬之灌縣、龍安府屬之江油、彰明二縣商賈販運糶賣。緣道路崎嶇,馱運費重,是以雖遇豐年,該地米價較昂於他處。…….再四思維,邊方(防)重地,民食所關,不得不因時就事,酌籌妥辦。臣查,灌縣相距松潘比江(油)、彰(明)二邑較近,今灌縣監谷現貯一萬五千餘石,尚屬充裕。臣愚以為如若於該縣監谷內動撥六千石,碾米三千石,於司庫鹽茶耗羨項下動給碾費、運腳。俟來年正、二月間,分三起,陸續運赴松潘,減價平糶,以資接濟。其平糶價值仍歸還灌縣。俟秋成時,照數買補還倉。…….伏乞皇上睿鑑施行。

(乾隆硃批:應如是調停者,欽此。)

此奏摺四川巡撫紀山為松潘山區所產糧食不足當地軍民食用,仰賴灌縣等平原地區商人長途販運糶賣供應。常因人口眾多,路途艱難,糧食供應緊張。而灌縣當地官方儲存充足。因此,他以“邊防重地,民食所關”“ 米糧為民命所關”等為由,上書乾隆,奏請將灌縣現貯谷一萬五千餘石中調出六千石,碾米三千石以接濟松潘,減價平糶,以資接濟。其平糶價值仍歸還灌縣。等候秋天收成時,照數買補歸還。

2、乾隆十五年九月二十九日,四川總督策楞奏請動撥灌縣倉谷接濟松潘事

“竊照龍安府所屬之松潘,地方邊寒,不產稻穀。青稞、麥、豆而外,所食米糧俱取給於成都屬之郫、灌、崇寧,龍安屬之彰明、江油等縣。……自九年起至十三年止,已陸續糶完,運費、腳價亦俱歸補。數年之中,兵民賴以買食。先據松潘同知盛暹秉請每年撥借二千石,運松平糶。……臣查,前次動撥灌縣倉谷六千石運松平糶,既與兵民有裨,自應遵照酌籌辦理。現在灌縣倉谷照雍正年間額貯之外,尚有溢谷二萬餘石,均應出糶。請即於此內撥存谷四千石,以為每年碾運松潘平糶之需。所糶價銀約略總在二兩以上。照川省採買每石三錢之數歸還。灌縣於秋成買谷貯倉,以備次年碾運。……尚有盈餘,據實具報歸公。仍按年諮部查核。如此週而復始,則既於帑項、倉貯,兩無所虧,俾素不產米之邊地,可永無食貴之虞矣。 臣謹繕折具奏請旨,伏乞皇上睿鑑訓示謹

(乾隆硃批:著照前所請行。)

自乾隆八年(1743)十一月十七日,四川巡撫紀山以“邊防重地,民食所關”“ 米糧為民命所關”等為由,上書乾隆,“奏請將灌縣現貯谷一萬五千餘石中調出六千石,碾米三千石以接濟松潘:減價平糶,以資接濟……”,乾隆批准後,自乾隆九年(1744)開始,截止乾隆十三年(1748),該項糧食已陸續糶完……數年中,兵民賴以買食。乾隆十五年(1750)九月二十九日,鑑於“灌縣倉貯黃谷谷比照雍正年間定額以外,尚餘二萬餘石,均應出糶”的情況,四川總督策楞奏請乾隆“請即於此內撥存谷四千石,以為每年碾運松潘平糶之需……”,並將處理意見稟報,務必使“帑項倉貯,兩無所虧,俾素不產米之邊地,可永無食貴之虞矣”,以達成鞏固邊防的目的。

以上兩道奏摺,皆奏報用灌縣現貯谷碾米接濟松潘之事。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正因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庇護,灌縣糧食豐足,成為接濟松潘等偏遠之地的糧倉。

(六)懲處水利官員

1、乾隆二十九年九月十四日,劉統勳等奉旨審核《參革成都府水利同知朱汝璣玩誤要工剋扣剝民情案》卷宗

“茲據成都府知府許國棟詳稱:奉此,卑府遵(命),即行提官犯人證,當堂按款逐一研訊。如原參朱汝璣承修堰工,漫不經心。本年六月間,江水汛漲,水則漫至十畫以上,並不早為修防。及委員查勘、飛檄嚴飭,始行倉猝趕修。而魚嘴被水衝缺,又不補築如式。淤塞堰口,亦不上緊搶挖。以至六月杪七月初間,雨澤偶愆,堰水頓消,不敷灌溉……。

查:該參員職司水利,都江堰務是其專責。既不能預為防範,以致水漫;水退,又不上緊趕修,辦理不善,咎無可逭。……該參員尅扣竹價,已據自認不諱。………蓋參員短髮夫價,咎實難辭。……今查:朱汝璣將應給竹價侵扣銀一百九兩五錢,除承修堰工、辦理不善,並短髮夫銀及不即發竹價各輕罪不議外,合依“官物當應給付與人而未給付侵欺者計贓以監守自盜論”律;……參革水利同知朱汝璣,玩誤要工,剋扣剝民一案,經前署督臣阿桂具疏題參,接準。………臣謹具題:伏祈皇上睿鑑,敕部核覆施行。….臣等會同吏部,會看得參革水利同知朱汝璣,玩誤要工,剋扣剝民一案。……合依:官物當應給付與人而未給付侵欺者,計贓以監守自盜論;侵盜倉庫錢糧入己,數在一千兩以下,仍照本律擬斬,雜犯準徒五年至配所,折責四十板、擺站,系貪官不準納贖,永不敘用……。”

此卷宗紀錄在乾隆二十八年,時任成都府水利同知朱汝璣在承修都江堰工時,由於工作不盡心盡職,麻痺大意,以致魚嘴面籠被衝缺數層,導致堰口淤塞。而當夏月農田需水時,恰遇天旱,連日無雨,岷江水勢日消,內江灌區水不敷用,當總督阿桂出巡,查驗都江堰工時,發現問題,因此,朱汝璣被查處。經成都府、四川省和中央層層審理,其罪有以下幾點:一是辦理都江堰事務不善。二是剋扣竹戶竹價。三是取用竹料,不即發價。四是短髮搶修堰工工錢。最後,由軍機大臣劉統勳領銜請旨,對成都府水利同知朱汝璣以上罪過,按大清律定案:官物當應給付與人而未給付侵欺者,計贓以監守自盜論;侵盜倉庫錢糧入己數在一千兩以下,仍照本律擬斬,雜犯準徒五年至配所,折責四十板、擺站,系貪官不準納贖,永不敘用。

三、結束語

依據以上奏摺內容,我們可以得知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其中以下三方面的信息最為重要:

(一)關於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灌縣老故事丨從清奏摺中解讀都江堰水利工程 (四)

一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僅關係到莊稼收成,市場糧價的穩定,也關係到民生,更關係到社會的穩定、政權的穩固。因此確保都江堰水利工程正常運轉,不只是地方之事,已上升到國家行為,成為當朝的一件大事;

二是灌縣是四川內地通往川西北藏羌山區的交通樞紐,為物資轉運的重要基地。正因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庇護,灌縣糧食豐足,成為接濟松潘等偏遠之地的糧倉。從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發揮的重要功效和所處重要的地位,則不言而喻了;

三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維護管理的好壞,已成為朝廷考核四川省軍政要員政績的重要指標,關係他們的晉升。在都江堰歲修中,如有瀆職、貪汙的官員,一律嚴懲不貸,例如朱汝璣被查處,這也說明了朝廷對水利官員的嚴格管理,對水利工程維修質量的高度重視。

(二)關於都江堰歲修

一是遵循舊制,歷朝歷代的蜀地官員每年都嚴格按照"六字訣"、"三字經"、"八字格言"等治水準則,對都江堰水利工程進行歲修;

二是以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淘之費用,皆由農民攤派。乾隆登基後(公元1736年,)權衡利弊、免除攤派,把維修都江堰所有的費用都轉由國家財政開支,以減輕灌區老百姓的負擔,這不僅體現出了當時朝廷親民愛民之舉,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三是每年都江堰歲修,對四川主政官員來說,是一件極為重要政務要事,不光要安排部署工作,還要親臨現場督促,檢查工程質量,再把結果如實上報朝廷,讓皇帝不僅知道都江堰歲修和四川水利設施的建設、使用,以及產生的效能,同時也委婉表達了自己勤政,不辜負朝廷的信任之意,功績顯著者,也會因此深受百姓尊敬。如四川巡撫碩色正因務實勤政,體恤民情,受到灌區老百姓的愛戴,其長生牌位被老百姓奉入自己家中供養。

(三)關於對李冰父子豐功偉績的尊崇

灌縣老故事丨從清奏摺中解讀都江堰水利工程 (四)

千百年來,人們感恩於李冰父子治水造福於民的曠世奇功,在都江堰灌口修建祭祀李冰父子的神廟----二王廟。從唐玄宗幸蜀追封李冰為“赤城王”開始,歷朝歷代皆加封他們父子倆為王,如清時雍正賜李冰為“敷澤興濟通佑王”,賜李二郎為“承績廣惠顯英王”,以水利之功而父子二人同被敕封為王的,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李冰父子治水,功在千秋,功昭日月,受老百姓由感恩而愛戴,進而崇拜,再進而將其神化。為此,四川總督策楞專門奏請乾隆賞賜二王廟“績垂保障”四字匾額,以表其功,這事雖說不是一件大事,但也足可見證民眾對李冰父子的崇敬之心。

參考文獻:

1、《史記·河渠書》

2、《華陽國志·蜀志》

3、《漢書》卷6《武帝紀》

4、《冊府元龜·邦計部·漕運》

5、《灌縣清史密檔(乾隆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