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如賽道,為什麼差距越拉越大?

職場如賽道,為什麼差距越拉越大?

很多人進入職場之後,用不了幾年,有的人混成了霸道總裁,有的人在原地踏步依然是小白一枚,這種差距感其實蠻大的!

到底是為什麼呢?

說白了,職場如賽道,那些進步神速的同學,無非是利用了碎片化的時間,給自己充電,所以,在晉升的時候,他們總是能衝在前面。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那麼,如何利用好碎片化時間,保持高效的學習能力,就成為職場必備的成功秘笈。

■ 我們漸漸喪失了專注的能力

斯坦福大學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年輕人一天拿出手機的次數,大約是200次,好可怕,這真是“刷屏時代”。

手機等終端的發明,讓我們接收信息的方式越來越便捷,接收的信息數量也呈現出爆炸性的增長。但越是如此,我們的注意力也越來越容易被牽著走。

看起來玩手機接收信息的背後,其實是你的專注力正在被一點點割裂,持續投入一件事情的時間越來越短。這樣結果就是,工作效果差,越來越焦慮。

不過,你肯定擁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全身心、較長時間地投入一件事情,不看手機、不被其他事情打斷時,你的工作效率非常高,任務完成度也非常好。

你也感到很幸福,很自信,成就感爆棚。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很難保證時間不被碎片化,那麼如何利用好這些時間就非常關鍵。

■ 高手都在爭分奪秒強大自己

現在的大多數年輕人認為,白天的時間是屬於工作的,只有晚上的時間才是屬於自己的。因此在下班後到就寢前的這一段時間裡,能怎麼浪就怎麼浪。

6點下班,逛街吃飯到8點,回到家9點,刷手機直到深夜,第二天繼續“被床綁架”。

當接收消息的渠道只剩下手機,那麼碎片化的時間帶來的龐雜的信息就無法形成系統,當接收與理解只浮於淺層時,你壓根體會不到充實,久而久之你會感覺屬於自己的時間越來越短。

因此,我們不僅要高效利用碎片時間,更要鍛鍊自己的“結構化思維”。

一個人首先要擁有自己的思考結構框架,不管面對什麼樣的信息,先用自己的框架過濾一遍,留下有用的,處理馬上要處理的,不需要的全部摒棄。

信息本身是沒有規律的,只有把它結構化以後,才能變成知識和技能。

所以,可怕的不是電子淺閱讀,不是碎片化時間,而是面對它們的方式。

高手與普通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高手都在爭分奪秒地強大自己,哪怕是吃飯的間隙,上下班去地鐵的路上。

■ 泛知識更能提高思維格局

任何工作的完成和成就的達成,都需要從你自身的知識積累中汲取養分。

學習是最廉價的提升自己的方式,我們需要通過針對學習提升專業能力,更需要通過泛知識提高自己的思維格局。

其實,許多成功人士不但“專”,而且“博”,他們都有自己的泛閱讀書單,比如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老子的《道德經》,以及讀魯迅、讀阿城、讀莎士比亞和狄更斯的著作……甚至包括更為小眾的其他小說和文學作品。

這份書單可謂是貫通古今中外,囊括了小說、散文、詩集、史記等各種題材。多元化的知識攝入,不僅是專業需要,更有助於從中參透關於溝通、管理等實際問題。

很多人也想走出舒適圈,通過閱讀來提升思維格局,但總抱怨沒有整塊的時間。其實,做好合理的安排,碎片時間也可以發揮出很大的作用。

思維格局才是人生的關鍵,有時候甚至比能力更重要。

希望通過學習,你可以遇到更大的世界,開拓更多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