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支U23,就想起了高中讀書時的火箭班……

看看這支U23,就想起了高中讀書時的火箭班……

U23國足在揭幕戰中3比0完勝阿曼,比分好看,過程精彩,還有球星的個人英雄主義,一場各個要素的都齊全的完美主義勝利。

但總結下來,人們最喜歡提的便是U23新政的開花結果,因為這支95班底為主的球隊,年齡的紅線恰好是23歲,而場上的這些球員也恰恰是新政的受益者。

這支U23隊中,上賽季聯賽出場超過20次的有10人,其中有11人在聯賽中有所斬獲(進球或助攻),韋世豪3球3助攻的數據最為耀眼,本場亦然。

其實不過U23新政助力,裡皮的大國家隊建制也讓部分U23球員跳級打了東亞杯的比賽,韋世豪、楊立瑜、何超、高準翼、鄧涵文(本場傷缺)、劉奕鳴在經過國家隊層面的鍛鍊後回過頭來再打U23的比賽,更加自如了。跳級生回到自己的年紀看看考卷,感覺個個都是學霸!

除了95級,回看十年前的85一代,他們的橫空出世,其實和2002賽季中超實行的U21政策有關。

當年為了備戰雅典奧運會預選賽,足協在2002賽季的甲A強行推出了“U21政策”,要求每支球隊必須在每場比賽中必須派出2名U21球員出場,孫祥、曲波、杜威、徐亮、王新欣這一批81適齡球員成為最大受益者,同時趙旭日、馮瀟霆 、周海濱、陳濤、王永珀等1985-87年齡段的球員作為政策型球員的後備軍,也被破格提拔到一線隊,並在2003年開始征戰甲A。

無論是U23新政還是國字號球隊跳級培養,在大概率上都是集中優勢資源的平臺精英教育,效果是顯著的:足球嘛,多踢就會有進步!

這種集中各界優勢資源的精英教育,很容易讓筆者聯想到我們的高考教育,全國各大城市,無論大小,重點高中必然都會按文理科搞一到兩個所謂的“火箭班”出來,集中優秀的教師資源,量身定做課程,高強度高難度地訓練和考試,指著這批人考上清華北大等一眾全國高校,然後藉著這些人的招牌,向下吸引優勢生源,循環往復...

這種看似有些“畸形”的精英教育之所以在全國各大高中廣為流行還是因為能出成績,這是高考之下壓倒一切硬道理!至於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對不起,顧不了那麼多了!

擱在中國足球身上也是如此,效果立竿見影啊,但副作用呢?管不了那麼多了,到了瓶頸期再說,至於瓶頸期,參看現在亞洲足球在世界盃版圖的地位就可以預料得到,刻意地政策傾斜保護和集中的高強度圈養會讓你有機會進入高水平的行列,但在像足球這般複雜的運動裡,想到達頂尖是幾無可能的。

看這支U23,就會想起自己讀書時高中裡的火箭班:她們都老了吧?她們在哪裡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