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東自成快遞體系,順豐月份總營收下滑嚴重,將跨境電商?

電商與快遞,一直都處於互利共贏的狀態中,然而我國兩大電商平臺,京東擁有自己的快遞物流體系,阿里巴巴整合了四通一達,組成菜鳥物流網絡,從水貨客發家的順豐選擇自成一派。但是目前快遞行業已經抵達天花板,這樣的市場環境下,順豐只能夾縫中求生存,將佈局跨境電商,未來能否取得成功?

夾縫中,順豐腳步變得緩慢

1993年3月26日,王衛創辦了順豐,當時公司只有6人,沒有資金沒有規模,靠自己的力量賺錢。公司主要承接深圳和香港兩地的業務,幫助兩地客戶寄件信函、合同、商品,從最辛苦的揹包水客開始做起。很幸運的是,順豐發展的很順利,依靠這種模式,慢慢地壯大了起來,開拓了內陸市場。

阿里、京東自成快遞體系,順豐月份總營收下滑嚴重,將跨境電商?

2003年,順豐與揚子快運達成合作,第一次接觸到了航空貨運,成為中國首個用手空運的快遞公司,在快遞界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2009年順豐成立了順豐航空有限公司,購買了十幾飛機,在深圳完成首飛,發展到現在飛機數量已經達到48架。有了空運的加成,在其他快遞都用汽車運輸的時候,順豐快遞的速度自然要快得多,從此在用戶心中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形成了自己的體派。

後來,眾多快遞公司為了求生存,紛紛的尋求靠山,而順豐始終沒有抱“大腿”,獨自發展完成上市。2017年2月23日,順豐集團在深交所順利上市,股價不斷上漲,從此之後王衛就經常出現在各大富豪榜上。順豐集團和它的名字一樣,從1993年成立以來,發展的路程一直都順風順水,是快遞界的領軍人物,2018年,順豐國內快遞累計業務更是達到了5000一件。

阿里、京東自成快遞體系,順豐月份總營收下滑嚴重,將跨境電商?

然而,2019年的順豐似乎遇到了阻礙,二月份順豐的總營收49.47億元,業務總量2.2億單,同比2017年二月份,總營收下降16.62%,總業務量下降16.85%,月份總營收下滑嚴重,前進的腳步變得緩慢,雙雙下滑的局面,影響了順豐的股價。對此情況,順豐集團表示是因為春節期間國內快遞量普遍減少所致,但很多人認為這不是主要的原因。

因為目前國內快遞行業已經達到天花板,阿里、京東、亞馬遜等電商平臺整合了快遞資源,小的快遞公司紛紛抱團取暖,順豐獨立體系的空間一再被擠壓,競爭壓力也來越大。而且順豐的寄件費用要高於其他平臺,雖然速度有所保證,但是在沒有急件的情況下,眾多用戶表示更願意選擇低費用低的快遞平臺。

阿里、京東自成快遞體系,順豐月份總營收下滑嚴重,將跨境電商?

佈局跨境物流,實現商業閉環

王衛曾說:“順豐現在做電商物流是個死,不做電商物流也是個死。”在市場夾縫中,順豐應該怎樣求生存呢?與其等死,還不如主動出擊,順豐佈局了電商。九年前,順豐就佈局了電商,不過沒有取得成功。2010年開始,順豐先後創辦了順豐優選、豐E足食、嘿客等電商平臺,涉及了無人貨架、O2O、嚐鮮海淘等業務,不過最終都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據數據統計,2013到2015年,順豐的電商領域虧損金額達到了16億人民幣。

阿里、京東自成快遞體系,順豐月份總營收下滑嚴重,將跨境電商?

王衛曾經把順豐的業務拓展到電商這些領域,就是希望順豐能夠像京東、亞馬遜、一樣實現自己的商業閉環模式,不然面對阿里、京東對物流、快遞的佈局,順豐在快遞界的地位將受到極大的威脅。可是順豐前幾年佈局電商都無疾而終,新零售電商模式不是順豐的長項,在電商運營、管理、售後等方面都沒有形成較好的規模。難道順豐只能做快遞、物流這方面的業務?

順豐在國內電商市場碰壁後,不願意就此放棄,開始拓展海外業務,佈局跨境電商,緊跟中國一帶一路的步伐,主要投資在生鮮冷鏈、新零售、重運等方面。同時順豐近日還對外宣佈,有計劃使用自有資金開展委託理財業務,不過使用資金不超過150億人民幣,開始了百花齊放的發展模式。

阿里、京東自成快遞體系,順豐月份總營收下滑嚴重,將跨境電商?

就目前來說,順豐的快遞業務已經去到了51個國家,包括美洲、東南亞、歐洲等地,因為航空運輸的優勢,順豐的海外市場發展的很順利,贏得了海外用戶的好評和喜愛。順豐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爾,能夠快速的認清市場大環境,從而佈局新業務,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開展多元化業務增強自己的競爭力,是很多企業都需要學習的東西。你覺得順豐佈局跨境電商能夠取得成功嗎?是否會迎來新的增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