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肉香馬肉臭,寧死不吃騾子肉”,都是肉,農民為啥差別對待?

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幾年農民餐桌上的食材種類也變得豐富起來,和以前只在過年和重要節日裡才會殺雞和吃豬肉的習俗不同,現在農民吃肉不僅更頻繁和方便,可供選擇的肉的種類也更加五花八門。

既然說到吃肉,就不得不提到農民對這些肉的不同態度,在這方面還有有一句“驢肉香,馬肉臭,寧死不吃騾子肉”的老話,一直在農村廣為流傳。既然都是肉,為啥農民會差別對待?這樣的說法又有什麼根據呢?

“驢肉香馬肉臭,寧死不吃騾子肉”,都是肉,農民為啥差別對待?

首先要說的就是驢肉,想必不少人都聽說過“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說法,驢肉的香是出了名的,河北保定還有驢肉火燒這道全國聞名的美味。而且不僅驢肉吃起來香,驢皮還是用來製作阿膠的原料,再加上養驢的農戶並不多,市場上的驢肉價格整體偏高。

還有一個有趣的說法是,農民愛吃驢肉其實也與驢的習性有關,在農民眼中,驢是出了名的倔脾氣,在幹活的中途不聽使喚和尥蹶子都是常事,聽一些老人說,以前養驢的農戶不少,要是碰上實在不好管制的,農民一氣之下把它殺掉的情況的也不是沒有。

“驢肉香馬肉臭,寧死不吃騾子肉”,都是肉,農民為啥差別對待?

然後就是馬肉了,記得小時候有機會吃過一次小馬駒的肉,印象中聞起來和吃起來都很香,由此可見“馬肉臭”的說法並非完全是事實,只不過成年的馬走了太多的路,肉質比較老,吃起來的口感自然算不上多好,再加上馬的價格本來就很昂貴,在以前還是主要的交通和運輸工具,所以馬肉臭的說法實際上也是讓大家別惦記著吃它們的肉。

至於“寧死不吃騾子肉”的說法,其實和騾子肉的味道和口感沒什麼太大的關係。大家知道,騾子其實是馬和驢雜交出來的後代,因為不能交配和繁殖後代,騾子的數量本身就很稀少,而且騾子是一種少有的幹活多、吃草少又好養活的家畜,一般的壽命也有30年左右,能夠幫著農民減輕不少的負擔,所以農民自然是捨不得吃掉騾子肉的。

“驢肉香馬肉臭,寧死不吃騾子肉”,都是肉,農民為啥差別對待?

另外還有一種稍微有點迷信的說法是,如果有人吃了騾子肉,可能會和它們一樣不能繁殖後代,似然這樣的說法並沒任何科學依據,但很多農民還是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想法。

正是因為以上幾個原因,才有了“驢肉香,馬肉臭,寧死不吃騾子肉”這句俗話,這種說法也影響到了肉類市場,目前在市場上有不少賣驢肉的商戶,馬肉也偶爾能買到,但卻幾乎見不到買騾子肉的人。你有聽過這種說法嗎?如果你對它們還有其它瞭解,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