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醫務人員承受了不少委屈和壓力

導 語

破壞和擾亂正常醫療秩序,看似是個人道德問題,實則是一個公共安全問題。縱容失信者的“任性”,就是對守信者的不公。

最近,28個部門聯合發佈合作備忘錄,對嚴重危害正常醫療秩序的失信者實施聯合懲戒。這意味著,嚴重破壞和擾亂正常醫療秩序者將被列入“黑名單”,在職務晉升、評獎評優、乘坐飛機等諸多方面受到限制。此舉有利於精準懲治“醫鬧”,維護正常醫療秩序。

近年來,我國醫患關係總體上是和諧的,醫生執業環境日趨改善。但是,傷醫辱醫事件仍時有發生,嚴重破壞了醫患信任。個別人在看病就醫過程中,肆意侮辱、恐嚇、毆打醫務人員,氣焰囂張,影響惡劣。儘管衛生部門提出“對暴力傷醫零容忍”,但由於缺乏多部門聯合懲戒機制,僅靠一家之力,很難根除“毒瘤”,導致個別“醫鬧”有恃無恐,逍遙法外。為此,醫務人員承受了不少委屈和壓力。

醫院是一個特殊的公共空間。既然是公共空間,其秩序就需要每個人來自覺維護。無論是誰,看病都要遵守規則。如果遇事不冷靜,動輒大吵大鬧,侮辱恐嚇醫生,必然會影響醫生治病救人,從而損害其他病人的利益。事實上,我們之所以尊重醫生,並非醫生比其他職業“高貴”,也並非醫生有什麼職業“特權”,而是因為人命關天。生命價值高於一切,醫生的使命是救死扶傷。採取過激手段,擾亂醫療秩序,不僅是對醫生合法權益的侵犯,更是對其他人生命健康權的踐踏。如果讓“醫鬧”成了氣候,整個社會將不得安寧。

古人云,小懲大戒。讓有小過失的人受到懲罰,可以避免其犯大錯誤。在高鐵上,有人理直氣壯地霸佔別人座位,不聽勸阻,撒潑耍賴,如果這種行為不受懲罰,霸座者就會越來越多,社會風氣就會越來越壞;在公共汽車上,如果對於搶奪司機方向盤的人不予理睬,就會釀成汽車失控的慘劇,最終讓全體乘客埋單。破壞和擾亂正常醫療秩序,看似是個人道德問題,實則是公共安全問題。所以,保障和維護公共秩序,是每個公民的責任,也是社會治理者的責任。

醫療資源屬於相對稀缺的公共資源。當少數人在醫院無理取鬧時,必然打亂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這是對公共利益的漠視和侵蝕。因此,縱容失信者的“任性”,就是對守信者的不公。對於形形色色的“醫鬧”,除了給予道德譴責之外,必須給予實質性懲罰,這樣才能起到震懾作用。只有讓失信者在社會上處處碰壁,人們才會珍惜自己的“信用額度”,守信者才會越來越多。當然,對失信者進行適度懲罰,目的是懲前毖後,促其改邪歸正。在建立聯合懲戒機制的同時,我國將建立聯合懲戒退出機制,對失信者進行動態管理。如果期間再次發生類似行為,懲戒期限累加計算。

維護良好的就醫秩序,關係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希望更多人抵制“醫鬧”行為,珍惜安寧的診療環境,營造文明守信的社會風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