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全面開放以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

金融业全面开放以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业全面开放以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擴大金融業開放應從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完善金融業開放的制度規則、改善營商環境、完善金融監管五方面考慮。

觀點

本報記者 劉慧

開放是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9年會的主旋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3月24日在論壇上表示,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我國的自主選擇,今年將穩步推進金融業全面開放,助力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支持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勢在必行

中國人民銀行2018年代表中國政府宣佈了金融開放的時間表。一年時間過去了,易綱表示,絕大部分措施已經落地。極少數尚未落地開放措施的修法程序也已到最後階段,相關申請的受理工作也已經開始。

他給出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的最新進展:瑞士銀行對瑞銀證券的持股比例提升至51%,實現絕對控股。安聯(中國)保險獲准籌建,成為我國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美國標普公司獲准進入我國信用評級市場。美國運通公司在我國境內發起設立合資公司,籌備銀行卡清算機構的申請已經審查通過。

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2018年6月,我國A股正式納入MSCI指數。2018年9月,富時羅素宣佈將A股納入其指數體系。2018年,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增加近6000億元,目前總量約1.8萬億元。彭博公司確認將於2019年4月起將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債券指數。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也在有效推進,易綱稱,“中央銀行已基本上退出了對外匯市場的日常干預,市場主體越來越適應浮動的人民幣匯率。”

“金融業本質上是競爭性服務業。”對於外國投資者的需求,他都知曉。全世界越來越多的央行、基金管理公司、養老金等機構投資者需要在中國配置資產,我國金融市場的任務是,如何有序開放,使國外和國內投資者都能更方便和有效地配置資產。金融市場還有個重要職能是管理風險。當前,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以後會發現對沖工具、衍生品和其他金融產品還須進一步發展。今年的任務是創造條件,提供足夠對沖工具,使各類投資者能夠有效對沖和管理風險。專業的金融服務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節約時間,可以用節約的時間來衡量金融服務效率的提高。

易綱舉例說,20年以前,交水費、電費、房費要去好幾個地方,可能要花半天的時間。10年以前,交這些費用要去一趟銀行,大概要花一個小時。今天再交這些費用可以通過互聯網或手機移動支付,只花5分鐘。“這些時間的節約說明金融服務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我們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對外對內開放。”易綱說,一方面,金融業開放通過引入金融機構、業務、產品,增加金融有效供給。有利於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差異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業開放會促進制度規則的建立健全,完善金融制度供給。在金融業開放過程中,借鑑成熟經濟體的制度建設經驗,可以在金融機構公司治理、金融市場建設、金融監管等方面進步得更快。

擴大金融業開放應從五方面考慮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開放不斷加快,但總體水平仍然不高,有很大的提升潛力。對此,易綱表示,擴大金融業開放應從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完善金融業開放的制度規則、改善營商環境、完善金融監管五方面考慮。

要堅持金融服務業開放、金融市場開放與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相互配合,協調推進。金融服務業開放要在持股比例、設立形式、股東資質、業務範圍、牌照數量等方面對中外資機構適用同等監管要求和標準,以更加透明、更符合國際慣例的方式同等對待內外資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開放要進一步聯通境內外資本市場,進一步完善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完善“滬港通”“深港通”。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更好地發揮匯率在宏觀經濟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中“自動穩定器”的作用。

要全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動落實“非禁即入”,中資機構和外資機構皆可依法平等進入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和業務。

要完善金融業開放的制度規則,實現制度性、系統性開放。加快相關制度規則與國際接軌,不斷完善會計、稅收等配套制度。加強頂層設計,統一規則,同類金融業務規則儘可能“合併同類項”。

要改善營商環境,推動簡政放權,優化行政審批,提高審批過程的透明度和審批效率。加強政策制定的溝通協調,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做到規則簡約透明。

要完善金融監管。中外資機構開展金融業務都必須持牌經營、接受監管。在擴大市場準入的同時不斷完善金融監管,使監管能力與開放程度相匹配。

易綱認為,金融業開放本身並不是金融風險產生的根源,但開放過程可能提高金融風險防範的複雜性,因此,要不斷完善與開放相適應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

2018年以來,中國在金融風險防控方面取得進展。截至2018年末,宏觀槓桿率總水平為249.4%,比2017年末下降了1.5個百分點。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直接融資比重提升,一部分債權融資會轉變為股權融資,有利於宏觀槓桿率的穩定。影子銀行無序發展也得到控制。同時強化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完善了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有效應對了跨境資本流動的衝擊。

易綱最後表示,未來要適應不斷提升的金融業開放水平,進一步完善我國金融風險防控體系。發揮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統籌協調作用,統籌把握各領域出臺政策的力度和節奏,形成政策合力。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發揮貨幣政策的逆週期調節作用,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不斷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加強對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完善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還要豐富政策工具箱,加強金融市場的實時監測,阻斷跨市場、跨區域、跨境風險傳染。加快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金融業綜合統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結算機制,實時動態監管線上線下、國際國內的資金流向流量。健全問題金融機構的處置機制。探索以存款保險為平臺,建立市場化法治化的金融機構退出機制。

(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