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00後為何熱衷“誇誇群”?復旦師生做了個現象研究

高校“誇誇群”熱潮經媒體報道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教授胡春陽聯合復旦新聞學院傳播學博士生王雅琪、周小溪,傳播學碩士生鮑濤發起了關於“高校誇誇群”的問卷調查。從3月17日晚上10點到3月18日下午17時左右,15小時之內,在10個高校微信群(包含清華、同濟、浙大、交大等)收回233份有效問卷。

問卷結果顯示,“誇誇群”成員半數以上在1995年至2000年出生,從學歷看,49.47%的人集中在大專/本科學歷,44.15%為碩士研究生。他們加入“誇誇群”的主要原因為“我覺得會很好玩”,其次是“我想知道大家都在玩什麼”。而對於誇誇群的互動內容,大多數群裡成員認為“充滿了正能量和歡樂”,也有不少人認為“其實很喪”。

“誇誇群”呈現的是一場積極的網絡狂歡還是無聊情緒的消解?群內成員的真實體驗又是如何?研究者之一,研究方向為文化研究和人際傳播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博士生王雅琪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誇誇群” 的核心是排解群內成員內心的孤單,用調侃、段子式的夸人方式對“喪”文化進行消解。

群成員95後、00後居多

問卷調研了“誇誇群”群成員的年齡層,其中有54.79%的群成員在1995年至2000年出生,29.79%的群成員在1990至1995年出生。

95后、00后为何热衷“夸夸群”?复旦师生做了个现象研究

請問您在下列哪些年份出生的呢?【單選題】 本文圖片均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碩士研究生 鮑濤 供圖

在接受教育程度上,接受調查的誇誇群成員44.15%為碩士研究生,49.47%的群成員集中在大專/本科學歷。

95后、00后为何热衷“夸夸群”?复旦师生做了个现象研究

請問您接受的教育程度?【單選題】

為什麼“誇誇群”裡95後、00後居多?他們在“誇誇群”內有哪些共同特徵?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團隊以參與式觀察的方法研究高校“誇誇群”時發現,95後、00後在群內一方面希望通過誇讚發現一個更好的自我,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尋求一種自我的呈現和個人印象管理。 “微信群通過熟人邀請或掃碼的方式加入,不需要任何成本,這樣的方式為他們提供便利,他們很容易就能進入群聊,在群裡有一種小群體的群體感。”王雅琪認為,腦洞清奇地夸人和各種求誇內容,都是個人在群裡希望獲得關注的一種方式。

根據問卷, “腦洞清奇”的誇讚方式最能讓群友感覺到快樂。在研究者鮑濤的觀察中,他認為“誇誇群”的夸人方式會重疊,長此以往群裡成員會失去新鮮感,“突然出現有新鮮感的誇讚內容,也能帶動群內的氛圍和刺激新鮮度。”

95后、00后为何热衷“夸夸群”?复旦师生做了个现象研究

請問您認為怎樣的“誇讚”讓您感覺到了快樂?【多選題】

多數群成員認為充滿正能量,也有人認為其實很喪

問卷對加入“誇誇群”的主要原因評分,平均綜合得分最高的為“我覺得會很好玩”,分數為6.36分。其次是“我想知道大家都在玩什麼”,分數為3.64分。

95后、00后为何热衷“夸夸群”?复旦师生做了个现象研究

請問您加入“誇誇群”的主要原因是?【請按照程度依次點擊】

問卷顯示,高校“誇誇群”互動中主要的求誇內容集中在“生活糗事,如飯卡丟了,上課睡著等”,其次是“個人壓力,如畢業、工作、作業等”。

95后、00后为何热衷“夸夸群”?复旦师生做了个现象研究

請問您在“誇誇群”的主要”求誇“內容有哪些?【多選題】

加入“誇誇群”後,群成員獲得的感受如何,平均綜合得分最高的為“簡直是我的快樂源泉”,分數為3.42分,其次是“生活不易,自我解嘲並皮一下”,得分為3.09分。

對於“誇誇群”內的互動內容,64.89%的人認為群內“充滿了正能量和歡樂”,35.11%認為“其實很喪,但苦中作樂”。

95后、00后为何热衷“夸夸群”?复旦师生做了个现象研究

請問您認為“誇誇群”的互動內容如何?【單選題】

“充滿了正能量和歡樂”、“快樂源泉”, 在上述研究者的分析中,這也是“誇誇群”能走紅並且相較於“懟懟群”“互噴群”“鬥圖群”等有更強生命力的主要原因。研究者之一鮑濤嘗試建立了其他子群比如“撒嬌群”,他對比分析後發現,“誇誇群”總體的群內生命力比如活躍度、群內成員的參與度等較強。

鮑濤分析,在“誇誇群”中,當有群友表達負面情緒時,目的是希望獲得別人的寬容。而“誇誇群”能對群友的負面情緒及時反饋,並且能夠以友好的方式安慰群友,“這種氛圍是自發的,而且是持續的。”

在“懟懟群”“互噴群”中觀察體驗後,鮑濤認為“誇誇群”和其他群的區別在於,“誇誇群”是一種正能量的表達。“懟懟群是負能量的宣洩,群裡的文字比較具有暴力性,這是和誇誇群相對立的,現在懟懟群都沒有什麼人說話了。”

此前,復旦大學傳播學副教授鄧建國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分析,中國社會是一個吝嗇於誇讚的社會,大多是挫折教育而不是讚賞教育,造成很多人有被讚賞飢渴心理。

此次的問卷顯示,接受調查的高校誇誇群成員中,有42.02%人“有時”會在現實中得到周圍人的誇讚,28.19%的人“偶爾”會在現實中得到周圍人的誇讚,22.34%的人選擇了“經常”在現實中得到周圍人的誇讚。

95后、00后为何热衷“夸夸群”?复旦师生做了个现象研究

請問您在現實中得到周圍人的誇讚嗎?【單選題】

“誇誇群”內的成員是否會在現實中對周圍人進行誇讚?有36.17%的群內成員選擇“經常”在現實中對周圍人進行誇讚,29.79%的群內成員選擇“有時”。

95后、00后为何热衷“夸夸群”?复旦师生做了个现象研究

您在現實中會對周圍人進行誇讚嗎?【單選題】

多數群成員認為“誇”不能改變現狀,但收穫了快樂

問卷顯示,有71.81%的群內成員認為,“誇誇群”的互動內容雖然沒有助於自己改變現實狀況,但是獲得了快樂。

95后、00后为何热衷“夸夸群”?复旦师生做了个现象研究

請問您認為“誇誇群”的互動內容,是否有助於您改變現實狀況?【單選題】

高校 “誇誇群”經媒體報道後,討論聚焦在“誇誇群”的實際效果及背後所反映的青少年心理需求。有觀點認為“誇誇群”的心理自救有一定效果,但不宜過度誇大,也不宜一味叫好;還有觀點發出疑問,“誇誇群”作為網絡亞文化的一種,背後的心理需求到底是減壓還是迷失自我的表現?

“獲得快樂是進群的主要目的,也是誇誇群的主要功能。”王雅琪說。其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認為,“誇誇群”並不屬於一種亞文化。“亞文化最主要的一個特點是對於主流文化的反抗、抵制和越軌。而誇誇群目前並沒有上升到這個層面。還只是在高校階段比較流行。”

在王雅琪的觀察中,目前“誇誇群”並非呈現狂熱的狀態,最主要的功能“還是對負面情緒的消解,彼此尋求一種激勵”,而群內整體呈現的依然是有規則、有秩序的氛圍。

“大家都知道,求誇的內容有時並不值得被誇,只是一種互動的形式。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得到及時的回應,對於當下心態的調整有幫助就夠了。”王雅琪表示。

在鮑濤的觀察中,目前已有高校校內工作人員在“誇誇群”擔任小助手角色。“比如同濟大學的誇誇群裡,群主顯示是同濟小助手。”

澎湃新聞發現,同濟小助手的功能定位是服務性質,並且有固定的工作時間,為週一至週日 9:00-22:00,非工作時間(含法定節假日)如需幫助同學們可以留言。同濟小助手的消息均是人工處理,並提示對於同學們個人日常信息均是免費服務。

鮑濤認為學校介入誇誇群是一個好現象,使誇誇群有了服務學生的功能,一方面有助於高校及時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方便介入;另一方面,保持群內不會有太多負面情緒,關注學生成長。

他建議,學校應該站在學生成長的角度來看待“誇誇群”。“校內對於學生心理安全方面目前沒有特別及時有效的介入,一般都是很正式很官方的談話,對於學生來說實際意義並不大。”而誇誇群是學生自發組織的“求誇”平臺,表明高校大學生有這方面的心理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