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面觀,《中導條約》裡的那些導彈型號

《中導條約》,全稱《美蘇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從條約名稱可以清晰地看出條約是美國和蘇聯達成的雙邊條約,該條約於1987年12月8日由美國總統里根和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華盛頓簽署。

條約對中短程導彈進行了分類:短程導彈定義為射程大於或等於500千米但未超過1000千米;中程導彈的定義是射程超過1000千米,但未超過5500千米。兩者均定義為地面發射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空射和海射導彈不算。

該條約是戰後美蘇裁軍談判歷史上達成的第一個真正減少核武器數量的條約,它是美蘇在內政和外交上各有所需和相互妥協的產物,條約的簽訂對於東西方關係的緩和具有很大的影響。

《中導條約》簽署後,美俄都曾動過退出的念頭。自2001年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到2014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都曾威脅退出《中導條約。2007年,北約東擴之際,俄羅斯亦是威脅《中導條約》。你一言我一語,美俄相互試探與威脅下,《中導條約》在2019年初走到了盡頭。

2019年2月1日,美國國務院宣佈將於2月2日起暫停履行《中導條約》義務,啟動退約程序,過程為期6個月。2月2日,俄羅斯宣佈暫停履行《中導條約》義務,以回應美國相同的舉措。這讓《中導條約》再次出現在我們面前,那《中導條約》究竟限制和涉及了哪些導彈型號,今天我們盤點一下這些在《中導條約》框架下的明星導彈。

面面觀,《中導條約》裡的那些導彈型號

面面觀,《中導條約》裡的那些導彈型號

事件導火索,美點名俄9M729型導彈

此次,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點名指出9M729型導彈違反《中導條約》,根據公開信息我們解剖一下此型導彈。

根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數據,9M729型導彈,北約代號SSC-8,是一款陸基巡航導彈,直徑0.5米,長度6~8米,戰鬥部載荷重450千克,美國宣稱其射程為500~5500千米。2018年11月,美國國家情報局長指出,俄羅斯先後從固定發射器和移動發射器對9M729導彈進行了飛行測試,美國認為通過將兩種發射方式結合,其射程可輕鬆超過500千米,進而達到《中導條約》射程。9M729導彈是俄羅斯海軍SS-N-30 3M14型導彈的陸基版本。有西方軍事專家指出,9M729導彈是X-101巡航導彈的陸基版本,X-101巡航導彈的射程超過5500千米,美國人認為X-101的在陸地上進行的試驗和測試本身就違反了《中導條約》。

俄羅斯國防部稱,9M729導彈是9M728導彈的現代化升級版,裝備於伊斯坎德爾-K陸基戰術導彈系統。9M729導彈提升了彈頭威力並採用了新的制導控制系統,提高了對目標的打擊精度。9M729型導彈所用發射車的外形與9M728型導彈基本相同,有兩座發射架,可同時攜帶4枚導彈。俄軍方表示,9M729導彈最大射程為480千米,9M729導彈的彈頭安裝與燃料加註均在出廠前完成,部隊只是負責保養和使用,無法在導彈出廠後改變燃料的數量與質量,該型導彈不違反《中導條約》的規定。

從裝備發展的角度看,作為伊斯坎德爾導彈系列的分支和變種,基於俄羅斯目前的軍費現狀,發展裝備有9M729型巡航導彈的伊斯坎德爾-K系列確實是一種務實的做法,在控制成本的同時實現了裝備的更新。從政治得失的角度,俄羅斯近些年來面對美國的窮追猛打,實在沒必要因為一型導彈的發展而打破美俄之間中近程導彈的桎梏,以俄羅斯目前的經濟現狀,並不希望看到美國在歐洲和東北亞方向部署中短程導彈。

違約在先?美MK-41為何遭俄如此忌憚

就在美國指責俄羅斯違約的同時,普京表示,美國部署MK-41是對《中導條約》的直接違背。那麼普京口中的MK-41到底是什麼呢?

MK-41是美國海軍的通用垂直髮射系統,是一種先進的艦載導彈儲運/發射裝置。該系統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於1977年開始研製,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導彈發射系統之一。MK-41廣泛裝備於美國海軍各型驅逐艦、巡洋艦上,其最大的特點是兼容適配性高,可同時搭載發射標準-1系列、標準-2系列、標準-3系列、標準-6系列、戰斧巡航導彈和海麻雀等多型導彈。MK-41本身是一件海軍裝備,不在《中導條約》的限制範圍內,但是奧巴馬任期時決定將海軍的宙斯盾防空反導系統裝備在陸地上,並先後在羅馬尼亞、波蘭和日本進行了實戰部署。陸基宙斯盾標準配件就包括MK-41,MK-41本身兼容戰斧巡航導彈,使得俄羅斯如坐針氈。作為美軍軍事打擊的敲門磚,戰斧巡航導彈射程超過2500千米,其打擊精度高,伊拉克戰爭期間曾經從建築物的窗戶中穿入後命中目標。可以說,美國的陸基宙斯盾系統可謂暗度陳倉。

以“少先隊員”之名,劍指歐美的SS-20導彈

根據美國統計數據顯示,按照《中導條約》美國和俄羅斯共銷燬了200多枚導彈。其中美國方面最為忌憚的是蘇聯/俄羅斯的SS-20和SS-23兩型導彈,蘇聯/俄羅斯最為忌憚的是美國的潘興-II導彈和陸基戰斧巡航導彈。SS-20導彈是蘇聯第四代固體機動戰略中程彈道導彈,用於取代SS-4和SS-5導彈。SS-20導彈1966年開始研製,1975年開始試射,1977年開始部署,蘇聯命名為“少先隊員”。其實SS-20是北約賦予蘇聯此型導彈的名稱,蘇聯真實代號為RSD-10。

SS-20導彈系採用蘇聯當時先進的計算機和慣性制導系統,可攜帶最多3個分導式多彈頭,每個子彈頭的威力約15萬噸TNT當量,分導多彈頭極大地增強了SS-20的突防能力。SS-20導彈採用末助推系統,以實現多彈頭分導和變換射程,裝3個彈頭時,最大射程可達5000千米;如果裝2個彈頭,最大射程可達7000千米;如果裝1個彈頭,射程可達10000千米。SS-20導彈從蘇聯西部發射,可以襲擊整個歐洲,即使從新西伯利亞發射也能攻擊聯邦德國、比利時、挪威等國全部和意大利、法國及英國的部分東南中東和北非;部署在西部和東部的導彈若改裝成洲際導彈和改變射向,可打擊美國本土的一些目標。

SS-20導彈戰時置於發射車上,機動範圍50~80千米,也可通過地下井發射。兼配分導或單彈頭,必要時可加裝第三級,則具有遠程打擊能力。該武器系統陸地機動發射,底盤採用一體式超重型全驅運載車MAZ-547A/MAZ-7916,可適應俄羅斯境內絕大多數地理環境,以實現機動打擊部署。

一個SS-20導彈作戰群由9輛發射車、一輛15T118型指揮車、15V75型通信車、再裝填車組成。從運輸—起豎—發射車上發射,準備時間為1小時;處於高度戒備狀態時,30秒內即能發射。有重新選定目標的能力,主要用於打擊工業中心、導彈基地、軍事指揮中心等,命中精度400米左右。發射完畢後迅速轉移陣地再裝填進行下次發射或者待機,這樣靈活的反應,如此高的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給美國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難怪美國在中導條約拋出誘餌指定要將這個眼中釘拔掉。

面面觀,《中導條約》裡的那些導彈型號

1987年,戈爾巴喬夫(左二)和里根(右二)簽署《中導條約》

超越“飛毛腿”,美國的眼中釘:SS-23導彈

SS-23導彈,蘇聯編號9K714,名為奧卡導彈,是蘇聯20世紀80年代研製的第三代地地戰術導彈。SS-23導彈於1977年開始研製,1978年進行首次飛行試驗,1979年正式生產,1980年開始裝備蘇軍部隊。SS-23導彈主要裝備於蘇聯方面軍和集團軍的戰役戰術火箭兵旅,取代了原裝備的飛毛腿導彈。

不論在射程、精度和作戰使用範圍上,SS-23導彈都大大超過飛毛腿導彈。飛毛腿導彈是在準備打核大戰的思想指導下產生的,而SS-23導彈研製時蘇軍的軍事戰略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強調既要打核大戰,又要打常規戰爭,尤其重視提高炮兵在常規戰爭中攻擊縱深目標的能力,SS-23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研製的。

SS-23導彈主要裝備於蘇聯方面軍和集團軍的戰役戰術火箭旅,用於取代之前裝備的飛毛腿導彈。每個SS-23導彈旅有3個營,共12輛導彈發射車,它不僅用於打擊戰場上的戰術目標,而且要用來打擊戰役範圍的縱深目標。

SS-23導彈總重4.3噸,彈長7.53米,彈徑0.89米,採用格柵尾翼,戰鬥部可採用核戰鬥部、高爆戰鬥部、子母彈或化學戰鬥部,發動機為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射程400千米,制導系統採用帶有末段雷達地形匹配的慣性制導,打擊精度為30~150米。SS-23導彈採用第三代大型輪式車作為運輸兼發射車,在長長的車體後部,裝有2個長方形的發射箱,每個箱內存放1枚導彈,可輕鬆實現陸地和半潛泅渡,亦可通過伊爾-76運輸機實現部署,適應蘇聯陸軍在歐洲戰區快速突擊的作戰思想,以伴隨突擊兵團快速衝擊。

1987年,蘇美簽訂《中導條約》,理論上有延伸到500千米空間的SS-23導彈也被美國特別列在銷燬導彈之列。106部SS-23導彈發射裝置、306枚導彈(含出口到華約其他國家的導彈)及其生產線連同大部分設計圖紙在美國專家的監督下被徹底銷燬,SS-23導彈總設計師謝爾蓋·帕夫洛維奇·涅波別季梅因受此刺激而住進醫院,竟有1個月不能下床走動。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受到美國和北約或明或暗的打壓,安全形勢日益惡化,1994年,北約更是提出東擴計劃,這大大刺激了俄羅斯敏感的神經。時任總統的葉利欽不得不做出反應,支持復活導彈。頗具戲劇意味的是,SS-23導彈總設計師“涅波別季梅”在俄語中的意思正是“劫後餘生,永不言敗”。

受命後,73歲的涅波別季梅帶領學生重新再來,他們四處蒐集流失的資料,走訪曾參與過導彈研製的人員,逐漸復原出完整的設計圖紙,最終於1995年10月29日在國防部國家中央靶場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於1999年在莫斯科航展上進行了展示,並將其命名為伊斯坎德爾,自此SS-23導彈鳳凰涅槃,不僅重生,導彈性能還實現了更進一步跨越。

不可否認的是,伊斯坎德爾導彈是俄羅斯復活SS-23導彈的結果,其打擦邊球的做法,有其面對客觀國際環境的現實考量,但是這也為美國以此為藉口退出《中導條約》埋下了伏筆(伊斯坎德爾-K裝備有9M729巡航導彈)。

面面觀,《中導條約》裡的那些導彈型號

俄羅斯對媒體公開展示9M729導彈發射車及發射筒(2)

冷戰時期歐洲保護傘:潘興-II導彈

潘興導彈是美國研製的一種中程地地固體彈道導彈。潘興-II導彈是潘興系列中最為出名的一型導彈,是美國第三代地對地戰術導彈。

潘興-II導彈是北約為了抵消蘇聯SS-20分導式多彈頭中程導彈的威脅而研製的,導彈主承包商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導彈於1974年開始研製,1985年裝備部隊。該導彈採用慣性制導和雷達地形匹配末制導兩套系統,命中精度約30米,是當時地地彈道導彈命中精度最高的一型導彈。

潘興-II導彈彈長10米,彈徑1米,翼展2米,發射質量7.26噸,制導模式是慣導+波段雷達區域相關末制導,戰鬥部為W85核彈頭,可採用空爆或地爆的形式,威力為5~50千噸TNT當量;動力裝置為2級固體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1800千米,最大飛行高度約300千米,速度達8倍聲速;命中精度為40米(圓概率誤差);發射準備時間約5分鐘。

潘興-II導彈採用旅級建制,每個旅下轄3個營,每個營下面有4個發射連,每個連有3個排。每個排有6個人,分別為排長1名、軍士1名、計時操作手3名,接收/發射操作手1名。每個潘興-II導彈發射排擁有3部發射車,每車配備導彈1枚。一個滿編的潘興-II導彈發射營總共有36部發射架,其編制為938人。冷戰時期,美國總共在西德的4個地方部署有108枚這種導彈,1985年完成部署,令蘇聯膽寒。為何蘇聯對此型導彈如此忌憚,主要原因有4條。第一,打擊精度高。採用雷達末制導系統,使彈頭命中精度大大提高,命中概率誤差達到30米左右,比蘇聯SS-23等導彈命中精度高一個數量級;第二,打擊覆蓋範圍廣。1800千米的射程可以打擊蘇聯西部地區的大部分軍事目標。第三,打擊目標多樣。潘興-II導彈適配多種彈頭,如空爆彈頭、地爆彈頭、鑽地核彈頭以及鑽地常規子母彈頭,打擊的目標包括加固的與軟的導彈陣地、機場、海軍基地、武器貯存地(核、生物、化學)、指揮與控制中心、司令部、彈藥與汽油貯存設施、部隊集結地、鐵路站場、道路網點及大壩、船閘、隧道等;第四,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強。潘興-II導彈不僅採用機動發射,而且反應時間短,發射準備時間只有5分鐘,再加之其彈頭是機動彈頭,且全程飛行時間較短,最長不過11~12分鐘,防禦並攔截比較困難。《中導條約》簽署後,潘興-II導彈被列入銷燬名錄,到1991年6月,潘興導彈被悉數銷燬。

敲門利器,美國陸基戰斧巡航導彈

從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到敘利亞內戰,戰斧巡航導彈作為美軍開戰踹門的利器,一直是威懾敵方的重要角色,其優秀的技戰術性能已經讓全世界為之喟嘆。

戰斧巡航導彈是美國一型通用多用途巡航導彈,由美國海軍航空司令部和通用動力公司在1970年推出,1972年5月開始研製,1976年首次試飛,1983年裝備部隊服役。陸基戰斧巡航導彈代號BGM-109,艦射型代號AGM-109,艦射反艦型代號U/RGM-109。

BGM-109G巡航導彈是一種長程,全天候,具有短翼,以亞音速巡航飛行的導彈。主要的特點是射程遠,飛行高度較低,具有一定的隱身能力,突防能力較強,且損傷效果好,通用性強,可由各種平臺發射;體積小,重量輕,彈翼和尾翼可摺疊,便於運輸和發射;使用彈性強,機動靈活,生存能力高。陸基戰斧巡航導彈最大射程可達2500千米,部署歐洲可以輕鬆覆蓋蘇聯西部的絕大多數國土。在蘇聯的堅持下,BGM-109G陸基戰斧巡航導彈被納入《反導條約》銷燬清單。

結 語

不管是美國還是俄羅斯,在《中導條約》下都存在有打擦邊球的事實,面對新的國際戰略環境美國、俄羅斯都有自己的戰略考量,但是撕毀《中導條約》對國際軍控體系將形成巨大的衝擊,並有可能引起新一輪中近程導彈軍備競賽,這對整個人類將是一場災難。需要著重指出的是,《中導條約》的淪陷進一步明示了一個現象,今天美國不再追求諸如冷戰時期的均勢安全戰略,而是追求一種絕對安全觀,而這種絕對安全對於其他國家更多的是一種絕對不安全,可以說今天華盛頓的安全思維更極端了。中國必須做好應對《中導條約》多變化趨勢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