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小米的一封信——我心目中的小米9應該是這樣的……

時間如流水,不捨晝夜,轉眼便2019年了。在過去的18年裡,對於米粉來說,小米的產品有驚喜,但更多的是失望。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該是小米9登場了。

對於米粉、對於小米、對於市場來說,我們對小米9的期望是什麼?一個被米粉開除出米粉籍的曾經的米粉陪大家一起聊聊。

0 引子

2018年最與眾不同的手機是哪一臺?

我認為是OPPO find X,同為機械結構,相比於NEX或者mix3,更具有科技感和現代感。

但2018年最成功的旗艦機卻不是最炫酷,最與眾不同的那一臺,而是一臺從外觀上來看,似乎並沒有太多突破的華為mate20pro。

相較於find X,mate20pro的外觀上並不出彩,沒有解決劉海屏的問題,沒有實現真全面屏,還有下巴。從外觀上來看,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一臺iPhone X和三星S9的混合體。但就是這麼一臺產品,成為了整個2018年手機圈的標杆,發佈至今,依然供不應求.

為什麼?一臺主流走量的旗艦機,到底該具有什麼樣的特質?或者說,主流的大眾消費者,到底需要怎樣的產品?

1 大眾的需求

對於一臺手機來說,數碼發燒友可以對每個參數都津津樂道,比如face ID、比如NFC、比如紅外、比如霍爾傳感器、比如ufs、比如cmos,但真正的大眾消費者不會這麼去描述手機。

大眾消費者對手機的描述是:顏值高、性能好、相機好、音質好、充電快、續航時間長、質量好……

更為簡單一些,兩個詞:好看、好用。

find X是一臺足夠炫酷的手機,但不是一臺足夠好用的產品。這臺手機和mate20pro有一些相似的元素,同為雙曲面屏、都有超級快充,都集成了face ID,都有大電池,也都比較厚。

find X在全面屏的道路上更加極致,然而也正因為這種極致,犧牲了相機、犧牲了整機的一體性,進而犧牲了產品的大眾化。

好看和好用,這是智能手機兩個最基本的屬性,由此衍生出系列的參數配置和系統優化,各家基於不同的市場理解、自身及供應鏈的技術儲備、成本考量和量產能力需求,給出了自己不同的答案,於是乎便有了市面上五花八門的產品。

但無論如何,對於消費者來說,最基本的需求是共通的:

  • 好看的設計,包括ID設計、色彩選擇、細節打磨等;
  • 更好的性能,包括soc、RAM、ROM,以及軟硬協同的優化設計;
  • 更好的屏幕,包括分辨率、亮度、色準等;
  • 更好的相機,包括更好的硬件,更多的可能性,以及更成熟的軟件算法和功能優化;
  • 更好的續航,這裡包括三部分,電池容量、充電速度(無線快充)和省電優化;
  • 更好的使用體驗,包括尺寸、握感、重量、解鎖和支付方式(屏下指紋、face ID),UI交互;
  • 更好的信號,包括AP、射頻和天線設計;
  • 更好的音質,包括外放、通話和耳機;
  • 以及其他的屬性,如三防、跌落特性、耐劃、NFC、紅外等等。

按道理說,把每一部分都做到極致,便是真旗艦手機了。然而,以上的很多要素都是相互制約、相互矛盾的,如電池容量和輕薄便攜的矛盾,如相機素質和體積的矛盾,如極致的全面屏設計和整機的一體性的矛盾,等等。以及,受限於成本、技術而帶來的妥協。

find X便是妥協的產品,為了極致的全面屏,整機做到了9.6mm,且相機光圈閹割到了F2.0,以及,犧牲了易用性。

mate20pro也是,犧牲了極致的屏幕設計。

但到底哪些東西可以妥協?哪些東西你不可以?或者說,對於更多的消費者來說,那些是可以放棄的,哪些是必不可少的?

各家的認知不同,給出的答案也不同,這沒有統一標準,但市場反應是一個很好的衡量標尺,更被市場所接納的,我們便可以認為是更好的。

當然,對於極致和探索,我歷來是支持和鼓勵的,但是,我們得分清楚,企業的終極目標是“賣出去產品,賺回來利潤”,所以手機企業需要把走量和探索分開。

所以oppo在find X上大刀闊斧,但R15、R15夢鏡版、R17和R17pro就規規矩矩地。

華為如是,mate20pro激進地選用了雙曲面2K amoled屏幕,由此帶來的“綠屏門”,並影響其備貨到現在,但mate20系列三個月的出貨量依然達到了750萬臺,這自然是走量的mate20和20 X的功勞了。

pro負責極致和探索,普通版負責走量和滿足大眾需求,這是很好的路子。可惜,小米 不明白,或者說,小米一直不願意好好地去滿足市場,小米mix3就是最好的例子,2018年四季度,小米國內市場遭遇出貨量滑鐵盧,這有很多的原因,便在米8系列之後,小米四季度無能主力出貨的新品是重要的緣由。

2 小米8&小米mix3暴露出了哪些問題?

2018年的小米算不上失敗,米8系列一掃過去三年的陰霾,成為小米4之後最暢銷的小米數字旗艦機。三年了,小米相繼發佈了小米note、note2、note3、mix、mix2、mix2s、小米5、5s、5s plus、6,十款產品,發佈一款,折戟一款。

我們今天聊小米,覺得這是一個屌絲品牌,窮人的選擇,但有多少人還記得,小米,是國產手機廠商裡第一個真正確立品牌的?

可當我們仔細去審視以上10款產品和小米8的區別的時候(除了660版本的小米note3,這款產品本質上不算小米旗艦),卻發現,小米8最大的優勢居然是供貨。這似乎有些諷刺了。

小米8系列不夠成功,它贏得了市場,卻失去了口碑。

很多人說,口碑算啥?網絡向來是吹死婊活。

這麼說不對,華為mate20系列口碑和市場雙豐收就是明證。vivo最近不斷髮布探索新機,以扭轉自己的口碑形象是另一個例子。口碑很重要。

華為的mate20其實也是平庸的,我們耳熟能詳的mate20系列的那些特性,比如face ID、屏下指紋、無線充電、40w快充、1/1.7英寸 4000w像素cmos等等,在mate20上都沒有。但這不妨礙20系列的口碑。

發燒友的目光一直都是被最極致的那款產品所吸引,這就是為什麼明明在3000+價位OV的產品是優於三星的,但有人說OV高配低價,卻無人說三星,因為三星有S系列和note系列。

小米2018年口碑崩塌的鍋不在小米8這種走量機型,在於小米沒有一款極致的產品能夠為小米的科技實力背書,小米8不行、小米8探索版不行,小米mix2s和小米mix3也不行,不夠極致。

本來,小米8和8探索版是可以扮演華為P20pro和p20類似的角色的。

可惜,小米太懶了,或者是成本所限,或者是能力所限。

米8探索版在米8的基礎上僅僅增加了一個不能用的結構光和一個本應該是標配的屏下指紋,沒有更極致的下巴,沒有更好的相機,沒有更好的快充或者無線快充,電池容量卻更小了,雷軍在這款產品上最大的依仗居然是那個透明殼子上假的主板?這很風騷。

mix3如是,小米當然可以如oppo或者vivo那樣去炫技,但是,你不能指望炫技的產品出貨。如榮耀magic2之後一個多月就推出了V20,而小米,mix3之後,便沒有然後了。

以及,mix3也沒有真的炫到啥,沒有更好的相機、沒有更快的快充、沒有face ID,也沒有屏下指紋識別,更別說大電池和IP68防水防塵之類的了,這樣的產品是不足以擔綱一家科技企業的炫技旗艦的。

3 小米9——需要贏得市場

小米8也許是小米近年來口碑最差的一款數字旗艦,卻也是銷量最好的,而同樣靠不夠出色的mate20出貨的華為,卻是市場與口碑雙豐收,其核心理由便是pro版本的極致上。

小米8三款產品的配置沒問題(8、8se、8探索版),小米9可以延續,但需要改進。

9&9se是走量的,這點必須明確

如果小米為了贏回口碑,再去在走量的機型上搞不能快速量產的東西,這一定是不可被接受的,小米必須明確這一點。而且,能不能快速量產的衡量標準是小米的供應鏈和生產能力,不是行業的,如果搞不定,寧願不搞,也不要強出頭。

18年的小米8是走量的機型,但有些地方需要改進,如下巴需要收窄,如沒有結構光的機型不應該有那麼大的劉海,讓人覺得繡花枕頭,華而不實。

小米9可以是水滴,或者是打孔屏,水滴屏的話,應該如R17般進行優化,而不是如紅米note7那般隨意:

給小米的一封信——我心目中的小米9應該是這樣的……

雷軍在紅米note7上說:

小米同樣可以把下巴做得更窄,和iPhone X一樣窄,但成本太高,這樣做沒有性價比。

這麼說在千元機上是可以的,在旗艦機上不可以,細節決定品質,小米需要證明自己是旗艦機,那麼就必須在細節打磨上下功夫。性價比的前提是性,產品打磨好了,才有資格談價,談性價比。

soc不用說了,855,小米數字旗艦的標配,這點沒有任何迴旋的餘地。如果初期供貨實在不足,那麼可以在9se上下功夫,但至少得保證一款機型發佈就現貨。

小米可以在se上降低soc的規格,但不應該降低產品品質,小米8se就是這個問題。小米9se應該是9的低配版,而不是9的廉價版,其根本區別便在於細節的打磨。

2017年,小米note3在降價後收穫了良好的口碑,但小米8se卻不為人喜歡,一個很大的原因便在於設計和做工上,以及相機的閹割。

相機上,小米9的相機可以不追求極致,如同mate20,炫技的東西應該留給pro,但9se不應該閹割相機,這個很重要。

屏下指紋應該標配了,至少在9上標配。

電池應該大一點,快充應該好一點。

其實這就可以了,小米需要的不是獨領風騷的引領潮流,小米需要的是踏踏實實的打磨產品。

4 炫技的pro,必須能夠炫點兒東西出來——贏得市場的同時,不應該輸了口碑

對於小米9pro,小米需要利用其確立自己的科技公司屬性,立起來自己的貞潔牌坊,科技公司,以產品為核心,以技術為根本。哪怕是打腫臉充胖子,哪怕是不能保證供貨而需要長時間搶購(耍猴?)也再所不惜,當然,不是小米8探索版或者小米6亮銀版這種耍人。

我不太希望小米為了所謂的極致,而去追求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如亮銀色、如透明後殼和裝飾性主板,既不能真的提升體驗,也不能真的樹立口碑。又或者在主航道上去追求偏門,如mix3的滑蓋。這種產品小米可以做,但不應該作為品牌主流。因為這些東西是沒有真正的前景,且是不可以連續迭代的。小米應該認識到自己和華為的差距,這是可以的,但依然應該在手機的主航道上下功夫。

第一、ID設計

小米8的ID設計問題不大,小米9pro可以延續,但劉海里需要塞進去結構光或者TOF,這是旗艦機該有的,以及,下巴,採用cof或者cop吧,這種為了百分之幾的提升而增加100%甚至200%的成本的事兒是值得的,性價比只是策略,不是目的,小米得明白。

品質決定於細節,而不是配置,配置是高端的基礎,但不是高端的全部,這很重要。小米這幾年積澱下來還是有一些東西的,比如不鏽鋼機身、比如陶瓷後蓋,這些是可以利用的。如果不採用陶瓷後蓋,繼續用玻璃,這也行,但色彩要好好打磨,這對於品質提升同樣重要。

第二、相機

2018年,小米8和mix3的相機其實不錯,但不夠極致,小米可以進一步提升的。主攝的極限想象力是imx586,但可以在長焦和超廣角上下點兒功夫,小米9pro不需要超越mate20pro,能做出低配版的mate20pro也不錯的,畢竟價格便宜很多。

第三、電池和快充

這很重要,但卻一直為小米所忽略,對於類似mate20pro這種機身尺寸的產品,小米應該配一個更大的電池的,沒有4200mah,4000mah也行呀。沒有40w快充,5V 6A或者10V3A也可以。這個不需要出現在普通版本上,pro版本有就行。

快充技術的核心其實是電池,或者說是“看不見”的成本,這點在千元機上省著點兒沒關係,但在旗艦機上不應該的,還是那句話,細節決定品質。

有人說,大電池的手機厚呀,但實際上,手機厚一點兒其實沒關係的,在旗艦機上,我們有很多手段去優化其握感和視覺厚度,比如雙曲面屏,小米在note2上做過的,到9pro上是可以引入的,沒有2K就用1080p嘛,我覺得沒啥問題。

第四、IP68級別防水防塵

這很重要,尤其是對於旗艦機來說,這是品質和做工的象徵。

OK,結束了,這就是我對小米9系列的全部期待,我認為小米是可以做到的,至少大部分可以做到。

5 總結

小米9可以是三款手機:小米9、9pro和9se,技術上,小米9pro是核心,戰略上,小米9&9se是重點。

(1)小米9在小米8的基礎上:

  • 驍龍855;進一步提升相機(可以是配置低於pro的三攝,或者少一顆超廣角的旗艦雙攝);
  • 劉海屏進化為類似OPPO R17的水滴屏,換用cof,做窄下巴;
  • ID設計在小米8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提升握持感,可以稍微厚一點,但邊框的厚度處理得到位;
  • 電池容量不小於3800mah;
  • 快充不低於24W;
  • 標配屏下指紋識別;
  • 其他常規配置同小米8;
  • 6+128起,售價2999;
  • 或者6+64起,售價2799。

(2)小米9se:

  • 驍龍675或者720;
  • 相機同小米9,這很重要,相機是小米8se的核心敗筆;
  • ID設計同小米9,但屏幕尺寸縮小,機身與傳統5.2英寸手機類似,ID設計很重要,這是小米8se的另一大敗筆;
  • 電池容量不小於3300mah,18w快充即可;
  • 最好標配屏下;其他同小米8se;
  • 6+128 2499起,或者6+64 2299起。

這兩款手機的量產一定要保障,最低要求是一個月現貨,最好是發售現貨。

(3)小米9pro,這款產品的意義是樹立技術和輿論標杆,兼顧市場;

  • 驍龍855;8GB RAM起步;
  • 三攝,主攝可以採用imx586,但長焦需要進進一步優化,如加上光學防抖,同時增加超廣角,這是19年潮流;
  • 4000mah電池,30W快充,10W無線;
  • 可以是劉海屏,但必須加上結構光或者TOF,指紋識別可有可無,若有則必為屏下;
  • 最好是雙曲面屏,可以是1080p分辨率,這樣可以提升產品的品質感,同時可以把手機做厚一些,以容納更大的電池;
  • 不鏽鋼機身可以撿回來了,這個其實是好東西,陶瓷後蓋看設計,如果是玻璃,需要花心思,批色彩和品質感需要用心打磨;
  • IP68級別防水防塵,至少是IP67級別的;
  • 音質需要專門優化;
  • 8+128 3699起售。

這款產品不需要發售即現貨,但也不能同小米8探索版那樣無疾而終了。可以有5G版本,但彆著急,更別在主流產品上上5G,沒意義的。

當然,作為發燒友,我們肯定期待小米能夠做出更為出色的產品,但從現狀來看,過高的期待是沒有意義了。小米如果能在小米9上給大家帶來更多的驚喜自然更好,但若能做到以上,便是良好的答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