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營銷 VS 新營銷,新的底層邏輯究竟在哪?流量、傳播、新零售


傳統營銷 VS 新營銷,新的底層邏輯究竟在哪?流量、傳播、新零售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給中國的消費品行業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首先我們從消費者角度闡述市場的變化:

一、注意力已經從電視、PC轉移到移動端;二、消費者越來越注重個性化消費;三,購買方式也越來越便利。


其他還有哪些變化呢?

一、流量邏輯正在改變

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所有的生意都離不開流量。線下生意的好壞,取決於地段位置的優劣,地段越好的地方,客流就越大,生意就越好。

線上的生意,流量是直通車,是各個網紅APP,消費者出現頻次越高的地方,流量也就越貴。本質上,線上的流量和線下的客流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在傳統的營銷體系裡是沒有流量概念的,因為在傳統營銷的語境裡流量是兩個分開的語意:傳播和銷售,同時也是兩個不同的部門:

市場部和銷售部


傳統營銷 VS 新營銷,新的底層邏輯究竟在哪?流量、傳播、新零售

流量的邏輯相較於傳統生意模式已經開始發生了轉變,消費者購買行為已經從看到廣告留下印象和記憶,然後去超市購買,變成了看到廣告直接搜索下單購買,並在線與朋友分享交流。

這是一個全新的商業邏輯,在這個邏輯裡,傳播和交易已經變成密不可分的一個有機的整體,品牌商傳播的內容以及展現的方式都會對消費者的決策行為產生至關重要影響。與此同時,如果消費者“看到”卻不能立即“得到(下單購買)”,那麼你的品牌信息將會很快被海量信息給稀釋掉


傳統營銷 VS 新營銷,新的底層邏輯究竟在哪?流量、傳播、新零售

這個全新的商業邏輯導致了兩個問題:品牌商已經很難將信息高效地傳遞給消費者,傳播的成本快速攀升與此同時,消費者購買商品的渠道反而非常多元;相較於傳統的分銷方式,品牌商可能只需要為數不多的幾個人,藉助電商平臺就可以把產品大規模地銷售給消費者。

二、傳播的成本在提高,效率在下降


對於企業來說,最便宜的流量莫過於通過建立品牌帶來流量。品牌能夠降低購買者的選擇成本,提高產品與人的連接效率。所以一講到流量就離不開品牌建設,但是今天討論的核心不是品牌本身,而是傳播。

過去品牌商可以把自己的品牌形象及產品賣點用極其濃縮的廣告語,藉助中心化的媒體高效地傳遞給消費者。可是當傳播變得碎片化、去中心化,就意味著原有的方法已經失效。創業者通過中心化媒體制造品牌的機會越來越小,也越來越難。最近幾年,我們好像沒有聽過哪個品牌是通過在央視上打廣告而聲名鵲起的。


傳統營銷 VS 新營銷,新的底層邏輯究竟在哪?流量、傳播、新零售


互聯網的連接並未讓大家更加團結,反而更加割裂,這個社會也因為價值觀的不同開始重新回到部落化、圈層化,一些興趣愛好相同的人開始聚集到一起,迅速成為一股巨大的力量。2018年如果有什麼事件能夠證明的話,那麼吳亦凡粉絲怒懟虎撲,粉絲眾籌讓TFboy登上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大屏都是比較典型的案例。

當然,這還僅僅是從價值觀層面,中國市場確確實實出現分層的效應,中國80後有2.28億人,90後有1.74億人,00後有1.47億人,不同年代之間的消費購物習慣和方式有著很大的不同。


傳統營銷 VS 新營銷,新的底層邏輯究竟在哪?流量、傳播、新零售

互聯網雖然帶來了傳播的碎片化,使傳播的成本大幅度增加,但是同時也帶來了兩個好處:

一、傳播的精準度提高;二、可以在局部或者針對某個群體制造傳播強度,為個性化的小眾商品分銷帶來機會。


三、新營銷VS新零售


一方面傳統企業主在因為銷量下滑束手無策的同時,一些新興傳播和流量的玩法,如KOL、社群、IP 、裂變等名詞卻在不斷出現。

從消費的底層邏輯來說,消費者的讓渡價值並未有太大的改變,還是用戶購買的全價成本。變的是信息傳遞、獲取的方式以及商品和購物的場景,也就是馬雲新零售當中提出的"重構人、貨、場"。


傳統營銷 VS 新營銷,新的底層邏輯究竟在哪?流量、傳播、新零售

這種流量邏輯、傳播邏輯、人貨場的變化,對於傳統營銷來說,也要進行一次比較大的調整。


小結


時代在變、環境也在變、營銷方式也在變,固步自封者終會被淘汰,只有緊跟時代步伐、及時掌握全新的商業邏輯,才能儘快搶佔市場。

參考文章:《傳統營銷 VS 新營銷,新的底層邏輯在哪?》

整理發佈:智投行,有節選

近期活動:海外沙龍,絲路商機促進會

國內諮詢:頂層設計私董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