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北漂”對“北京”的歸屬感

80後“北漂”作為移民群體對於北京的深層適應要求其內化這個城市的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在心理上獲得認同,在情感上找到歸宿。心理及文化方面的生存狀態是80後“北漂”對於北京適應和融入的重要判斷標準。這種心理和文化價值觀直接的反映在他們對北京及在北京生活的認識是否正確,與北京人的關係是否融洽,以及對北京的歸屬感等方面。

80後“北漂”對“北京”的歸屬感


歸屬感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來的,是指社會成員把自己歸入某一地域人群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既有對自己社會身份的確認,也帶有個體對該地域的投入、喜愛和依戀等感情色彩。對於戶籍不在北京的“北漂”來說,他們在對自身身份和角色的理解與把握中,在思想、心理上是否認同、承認自己隸屬於某群體,主要是對其如何看待自己是否屬於北京人進行考察。

當問到你是家鄉人還是北京人時,大部分都回答的是家鄉人。而且即使讓他們對自己是北京人還是家鄉人進行百分比的劃分,基本上大多數也是認可自己是家鄉人。其中,有五位認為自己百分之百是家鄉人,兩人認為自己是家鄉人的比例比較多,還有一名直接表示從情感上認為自己是家鄉人,而從實際生活上自己已經北京人

80後“北漂”對“北京”的歸屬感


包頭:“內蒙人,不是北京人,百分百內蒙人呢。”

小劉:“湖南人吧,百分之百湖南人。”

小施:“百分之一百是河南人。”

小嚴:“我覺得自己是江西人,覺得雖然我現在挺像一個北京人,收入也還可以,中等水平,各個方面都挺像,社會關係所有的都在這邊,各方面都挺適合北京的節奏的,但是……心裡上覺得自己的是江西人!”

小楊:“當然是雲南人!”

曉丹:“我是河南人,如果用百分比的話,我覺得我是河南人的比例佔80%。”

婷婷:“我是吉林人,劃分的話,60%是家鄉人,40%是北京人。”

小陳:“從感情上來講,我毫不猶豫的認為自己是家鄉人,是雲南人。但是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其實與其說我是雲南人的話,還不如說我是北京人。因為現在的生活習慣,生活狀態,生活圈子等等,都主要在北京,都北京化了。”

80後“北漂”對“北京”的歸屬感


從上面來看,儘管已在北京學習生活多年,而且很多人都有留在北京長期生活的打算。但是當別人與他們探討社會身份的識別時,他們中的很多人還是習慣把自己稱為原家鄉所在地方的人。但是也有被訪者從情感和生活方式兩方面來判斷自己的歸屬。從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來看,他們基本上認同自己的生活狀態就是北京式的生活狀態,且在工資收入水平上比很多老北京人高很多。也就是說,他們很認同自己的生活角色已經北京化。但是,從情感意義上來講,他們在家鄉成長,對於自己生長的地方有很深厚的情感。從家族觀念和地緣觀念來看,他們對於家鄉的認同性很高。因此,從情感上的角色歸屬來看,他們還是認為自己屬於家鄉人。

而問到如果有了北京戶口後,自己是家鄉人還是北京人時,包頭、小楊和小嚴仍然認為自己是家鄉人,而婷婷認為自己“80%就是北京人了”,小施覺得“大概60%是北京人”,曉丹也認為自己“60%是北京人了”,小劉覺得有了北京戶口後從戶籍上來看自己是北京人,而從情感上來講還是家鄉人,而小陳則表示一旦有了北京戶口自己就是北京人了。由此來看,雖然導致缺乏對於北京的群體歸屬感原因很多,但在80後“北漂”的心目中,一紙戶籍還是十分重要的,戶籍甚至是阻礙他們把自己看作是北京人的重要原因。這也表明了,80後“北漂”在社會融入的過程中還是受到了制度上和政策上一定程度的控制甚至於排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