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巨人”托起高質量發展“新引擎”——長春著力培育創新型“小巨人”企業

吉林省長春市在創新型中小科技企業培育上深耕細作,一批科技“小巨人”企業匯聚起創新驅動的強勁力量,推動著這一東北老工業基地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軌道。

“小巨人”匯成創新“大森林”

美國市場佔有率超過60%,韓國市場佔有率超過70%……一家不到150人、生產二氧化碳激光器的小公司,卻擁有國家專利30多項,銷售收入年均增速超40%。

近三年,坐落在長春新區的永利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呈現高增長態勢,2016年銷售收入3000萬元,去年達5000萬元,今年可達7000萬元,產品賣到80多個國家。目前企業正在研發高功率光纖激光器,準備在航空航天、3D打印等領域一展身手。

像這樣小而精、小而專、小而優的科技“小巨人”,長春市還有一大批。佔據危化品自動灌裝生產線九成市場份額的北方灌裝,投入2億多元研發出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的迪瑞醫療,在小間距LED顯示屏研發上一路領先的希達電子……據統計,今年長春329家企業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比去年增加103戶;全市科技型“小巨人”企業達846戶,比去年新增181戶,預計年底可達900戶。

“這些‘小巨人’佔地面積小、產品附加值高、發展潛力大。”長春市科技局局長孫國慶說,去年長春市國內生產總值6620億元,同比增長8%,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增速達20%,產值達1500億元。“在穩增長、穩投資、穩就業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成為老工業基地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科技“大格局”培育創新“小巨人”

“企業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政府支持。”長春希達電子公司總經理王瑞光說,企業發展關鍵時期,靠長春市科技局給予100萬元項目支持蓋起廠房,產業化急需融資時又得到政府2000萬元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支持……

這家專門從事小間距LED顯示屏開發的科技企業,去年銷售收入1.5億元,今年有望實現翻番。

為厚植創新型企業成長土壤,長春市將科技“小巨人”培育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把培育任務分解落實到縣市區,形成市科技部門牽頭、市直部門配合、各縣市區一起上陣的“大科技”格局。“小巨人”企業有什麼問題,隨時有人負責協調解決。

面對複雜經濟形勢,針對中小企業發展的實際困難,長春市不斷出實招,辦實事,既重“錦上添花”,更重“雪中送炭”——

為破解技術轉讓難題,37天建成科技大市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5年24.46億元增至2017年212.57億元,今年預計達到300億元。

為破解企業融資難,組建科技金融創新服務中心,持續探索創新科技金融產品,為處於不同成長階段的1000多家中小微科技企業投融資131.5億元。

為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導,長春市本級今年投入億元經費,對新認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小巨人”企業給予資金補助和支持。同時,縣市區和開發區配套對通過認定的科技企業給予資金獎勵。

“小巨人”仍需破解“成長關”

少數“小巨人”企業快速長成了“巨人”,年銷售收入突破10億元甚至數十億元大關,但也有不少“小巨人”亟待破解生長緩慢的瓶頸。

“如果我的企業建在深圳,可能發展會更快。”長春希達電子公司總經理王瑞光說。希達電子80%的原材料來自廣東,無形中加大了企業的物流、時間和勞動力成本。

儘管長春盡力給予支持,但依然難解“小巨人”的資金“飢渴”。永利激光總經理孫尚勇說,“小巨人”企業經常是“快魚吃慢魚”,因此必須通過資金支持快速實現小變大、小變強。“武漢一家差不多的激光企業三年獲得1億元的資金支持,而我們的二氧化碳激光器比它做得好,但得到的資金支持只是人家的零頭。”

而一些由科學家創辦的“小巨人”企業核心技術領先,但成長較為滯緩。業內人士指出,一流的科學家不一定能轉型為一流的企業家;“小巨人”如果缺少經營管理和市場開拓能力,再好的技術也難以變成好產品、佔領大市場。

“最根本的問題在於觀念。”長春市科技局局長孫國慶說,整個社會一定要更加重視科技創新,摒棄只想“摘桃子”不願多投入的做法,同時打破“小富即安”的落後思想,敢試敢闖、敢為人先。

“未來幾年,我們要‘抓大不放小’,全力扶持‘小巨人’成長壯大,力爭到2021年,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1000家,科技型小巨人企業新增1000家,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態勢。”長春市委書記王君正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